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03

第3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2)

父母小贴士

消极心理之于孩子,就像大海中不时泛起的浪花,虽然看似影响了大海的平静,但只要父母正确对待和引导,溅起的浪花最终都能归于平静。在不断的调整和安抚之中,孩子会逐渐拥有一个如大海般成熟、理智的强大内心。

3.父母不可不知的3~12岁“水泥期”

军事领域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把父母教育孩子也看作是一场战争——一场遏制不利因素侵害孩子的战争的话,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也应是充分了解孩子,知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不利因素的侵扰。苏联教育家恩·阿·康斯坦丁诺夫就提醒父母:“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只有顺应规律,做出的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孩子在3~12岁之间,具有明显的心理发育特点,需要父母必须了解,这就是孩子的两个“水泥期”。3~6周岁,孩子会经历一个“潮湿的水泥期”,其性格的85%~95%会在这一阶段形成;7~12周岁,则是“正凝固的水泥期”,在这一段时期,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随着学业压力逐渐加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处于逐步养成的过程中。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情商形成、塑造的关键时期,父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潮湿的水泥期”,顾名思义,这段时期孩子的很多性格因素还处在混乱、“浑浊”、懵懂之中,杂乱无章,很难理顺。这时的孩子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分不清事情的“黑白面”,遇事喜欢凭自己的喜好处理。3~6岁孩子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脾气坏,一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哭闹、骂人、摔东西,甚至会打人、踢人,讲道理根本没有效果。这时,一般父母的做法可能是使用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屈服,或者自己妥协、顺从孩子。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这场“战争”中“失利”。这是因为,“威严镇压”的方法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反而会让他心中滋生不满,逐渐产生叛逆心理;而一味顺从,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只要发脾气、胡闹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达到目的。那面对“潮湿期”难以驯服的孩子,父母该怎样做呢?专家建议,这时父母要采取带孩子“离开现场”的方法,让孩子先从胡闹、生气的氛围中解脱出来;然后再将正确的道理讲给他听,告诉他怎样处理类似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在一次次“剔除错误、灌输正确概念”的过程中,孩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性格就能被塑造起来了。

在“潮湿的水泥期”里,孩子除了“不听话”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敢做”。这是孩子的自信心还没有建立起来的表现,具体表现为总是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我不行”“我不去”是他们的口头禅。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父母磨破了嘴皮,使劲鼓励孩子、表扬孩子,但效果却是一般。其实,父母培养孩子自信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去“经历”,而成功的体验自然会给孩子带来自信。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放手让他亲自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不要事事包办。

也许很多父母不了解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提起美国人,总认为他们很有自信、很独立。其实,这正是他们从小注重培养孩子能力和自信的结果。下面是美国一般家庭中孩子的家务清单:

9~24个月,自己扔尿布;

2~3岁,扔垃圾,整理玩具;

3~4岁,自己刷牙,浇花,喂宠物;

4~5岁,铺床,摆餐具;

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

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

7~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卫生间,使用洗衣机;

13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炉台和烤箱,做饭,修理草坪……

中国的父母不一定非要照搬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模式,但看完这个清单后,应该明白孩子自信、能力的来源,故而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在各年龄段都承担其相应的任务。

7~12岁之所以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是因为此时孩子的性格已经基本形成,可改变的空间相对较小。不过,此时孩子接触的社会范围越来越广,生活习惯与成人更为接近,也进入了全日制学校开始任重道远的学习生涯。因此,在此期间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起养成好习惯,父母要着重培养孩子“勤快”的素质。只要孩子没有“懒惰”的毛病,那么在很多方面就会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完成课业方面会顺利得多,拖拉、磨蹭、开小差等情况不会经常性地出现在孩子身上;又如,个人生活方面更有可能打理得井井有条,脏、乱、差、熬夜、赖床等,也都不足以成为孩子的困扰。

好习惯能带给孩子好的“命运”,而拥有好人缘则可以给孩子以快乐。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7~12岁的孩子开始渴望“友谊”了,学校和同学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父母要重视孩子“交朋友”的能力,不要让“不合群”“不友好”成为孩子的标签。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技巧,一定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父母要不断传授给孩子这些本领:如何进行有效沟通,面对拒绝时的选择,分享的意义,如何做到双赢,如何应对嘲笑等。这些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会帮助孩子在学校交到很多朋友,使其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

总而言之,孩子成长中的两个“水泥期”,既是对父母的考验,也是父母帮助孩子塑造优质性格、良好习惯的绝好机会。抓住这两个时期,使用正确的技巧,那么父母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就能轻松很多,而无须煞费苦心就能教育出一个知礼节、懂事理、勤奋、优秀的孩子。

父母小贴士

孩子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苗,需要父母时常修修剪剪,这一特点在孩子的两个“水泥期”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或者说,孩子在3~12岁期间,就像一个正在冶炼中的器皿,柔软、不成形,父母虽然要花费一些力气才能将它变得漂亮、协调,但远远好过无所作为,而在它变凉、僵硬之后无尽地懊悔。

4.“反抗期”到了,需要“压迫”吗

曾经嗷嗷待哺、完全依赖父母、乖巧可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举起了“反抗”的旗帜,气鼓鼓地说出了“不”,事事都要和父母对着干,是否让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你感觉很不适应呢?这时,你要做的不是生气和郁闷,而是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了。

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的依靠,是孩子绝对服从、听从、顺从的“权威”,自己每说一句话,孩子都会用稚嫩的赞同声音响应,然后乖乖地奉行。但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这种“理想”的状态突然被打破,孩子开始频繁地说出那个以前基本用不到的“不”字,开始专门去做父母不允许的事情,开始顶嘴、说反话、发脾气……总之,就像沉寂了许久的小老虎,突然变成了森林里的小霸王一样,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总是“与众不同”的想法。

参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说法,父母可能会很迷惑:自己并没有“压迫”孩子,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如从前,他何以突然要“反抗”呢?其实,与父母的态度基本无关,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叫作“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3岁左右,会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1岁之前,孩子会认为他和妈妈是一体的,直到1岁之后才会慢慢发展出自我概念,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时,他首先会产生一种焦虑情绪,害怕与妈妈分离,因而在1~2岁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得非常黏人、非常听妈妈的话,这也就是妈妈感觉非常良好的时候。但到了2岁多,至3岁的时候,随着孩子安全感的逐渐增强,他会产生一种自豪的心理,觉得自己具备了掌控自我的权力。于是,他便急于用语言和行动“昭告”父母:我是自由的,是不从属于你们的!

从孩子的活动能力来看,孩子3岁以前,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各方面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所以这时孩子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感。但到了3岁左右,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动手做。而随着好奇心的增强,他们会渴望扩大自己独立活动的范围,并且必须是独立行动——这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主权”的。这时,父母往往出于安全考虑,阻拦和限制孩子的行动,而刚刚尝到“独立”甜头的孩子当然会反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