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04

第4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3)

孩子喜欢跟自己对着干、不喜欢和自己亲近,自己的待遇“一落千丈”,父母心中必然备感失落。但父母若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么,孩子的反抗并不是一件坏事。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然后请工作人员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的人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的人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

专家由此得出结论: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想法,这是他发展判断力和独立自主的好时机,应该得到父母的重视。如要求孩子事事听话,反而会阻碍孩子判断力的发展。

这个结论相信能使很多父母放下心来:孩子反抗实在不是什么大毛病,父母无需大惊小怪,也无须对孩子采取大规模的“镇压”。假如父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并且支持他们那些“无伤大雅”的做法,相信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教导。

不过,假如孩子叛逆得有些过分,父母当然不能听之任之。比如,孩子不懂最基本的礼貌,经常对大人无礼顶撞;孩子将家里当作自己争取“独立”的战场,不停地破坏家里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孩子已经有暴力倾向,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当孩子以“小霸王”的作风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时,父母就不能袖手旁观了,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管制”手段。

对付孩子的叛逆、反抗,一定要懂得相应的技巧,不要采用强硬的手段。比如,不要以否定、批评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因为孩子正处于反抗期,你越是要改变他,他越是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对于一些原则性的事情或者有危险的事情,父母不妨先做出示范,让孩子知道怎样做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对于摆在家里的鱼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轻轻地摸是可以的,但敲打鱼缸是会出危险的。对于一些虽然无关原则,但父母认为有必要纠正的行为,则可以给孩子讲解或模拟出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的不同后果,让孩子有机会选择,这样孩子会更易于接受。比如,孩子喜欢摔玩具,每件玩具都难逃被“毁灭”的厄运。这时,妈妈就可以告诉孩子:“不玩之后,如果把玩具收起来,下一次就可以有完整的玩具玩;如果把玩具往地上摔,那么就只能让自己的玩具越来越少。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静心考虑,权衡轻重。

每个孩子都有反抗期,对于父母来说,“压迫”不是目的,而是要引导孩子改正反抗期中的毛病,培养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反抗期虽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父母能够打好这一“仗”,那么孩子和父母都将是最后的赢家。

父母小贴士

虽然被称为“第一反抗期”,但孩子的意图并非真的“反抗”,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这时父母要讲究态度和方法,不要采取强硬手段压迫孩子。否则,就会应了思想家布鲁诺那句话:“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5.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吗

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智的爱呢?答案是:父母在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基础上付出的爱。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畸形发展。这种变态的爱有许多种,其中主要有娇纵的爱、专横的爱、赎买式的爱。”

天下最爱孩子者莫过于父母,最伟大的爱也莫过于父母之爱。这两句话我们都可以说得斩钉截铁,但如果说“父母的爱都是很理智、很高明的”,恐怕大家就不敢保证了。相信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之处:“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经常和他交流,生怕他受一点儿委屈……可当我用心地做完之后,还是觉得效果不尽理想,孩子还是时不时地出现情绪上、心理上的问题。我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但还是不敢说自己的爱很‘高明’。”父母有这样的困惑,其实很正常。这是因为,父母虽然用心,但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满足那些自认为是孩子的需求,而没有以孩子的身份思考过,他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话虽然是对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建议,但放在家庭教育中,其实也很贴切。对于父母来说,与其费尽心思琢磨怎样给孩子更多的“爱”,不如让自己“退”到一个小孩子的年纪上,切身感受一下孩子处在儿童阶段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父母真正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的时候,会发现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孩子最需要的是下面几种心理感受。

首先当然是被爱的感觉。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爱,这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能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这就提示天下的父母,爱孩子不要只表现在行动上,还要经常通过语言来表达。实际行动的爱可让孩子有所体会,但听到的爱则会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中国的父母往往吝于口头表达自己的感情,总觉得把“爱”挂在嘴边是一件难为情、肉麻的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接受父母提供的“物质”,不一定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爱——他们还没有学会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只有经常听到父母说“爱自己”,多陪伴自己、多和自己有一些肢体接触,才能真正地从心底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无论父母身在何处、工作有多忙,只要有时间,就要通过语言向孩子表达“爱意”;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请先抱抱孩子,给他一个有力的吻。

其次,孩子很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相信别人的,也无法和周围的人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如果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话,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冷漠、刚愎自用的人。让孩子对外界有安全感,父母必须言而有信,做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人。比如,你答应了今天要陪孩子,那么就不要再安排没完没了的工作;你许诺圣诞节送孩子一个新玩具,就一定不要推到元旦、春节。另外,父母教育孩子时,让孩子知道社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危言耸听,否则会使长大后的孩子“草木皆兵”,对任何人都难以信任。

有一则关于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说的是父亲让儿子站在窗台上往下跳,下面有父亲接着,所以不必畏惧会被摔伤。儿子跳了两次,都被父亲稳稳接住,毫发无损反而乐趣无穷。到第三次儿子要跳下的时候,父亲却没有伸出双臂,而是对儿子说:“这次我不会接住你,但你必须往下跳,你要重重地摔到地上。我要让你知道,以后的路很长,处处布满荆棘,你不能轻信别人。”儿子吓得脸色都变了,眼里开始泛起泪光。父亲又严厉地说:“我要给你个教训,让你记住,即使我是你的父亲,你也不能完全信任我。现在就往下跳吧!必须跳!”儿子没有办法,含着泪,颤抖着腿,眼睛一闭,痛苦地跳了下去。谁知,他并没有如自己所想的那样摔在地上,而是稳稳地落在了父亲的手臂里。他不敢相信地睁开眼睛,看着父亲,父亲温柔地说道:“孩子,我要让你知道,虽然世间险恶,但仍然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我们去信任,尤其是你最亲近的人。”

安全感不仅来自于对别人的信任,还来源于自信。孩子拥有自信,就敢于大胆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新的事物,敢于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别人交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一面对陌生人就会羞怯、不敢说话,这不就是缺少安全感的体现吗?所以,父母除了要用自己坚强有力的臂弯给孩子安全感之外,还要教他如何自信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再次,孩子需要一种规则。可能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喜欢的是无拘无束,不喜欢有人管着自己。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刚来到世界上不久、对很多事物都还缺乏了解的孩子来说,规则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规定了生活的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因此,父母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孩子“设限”,给孩子设置一些符合常规的、社会认可的限制,这同时也是给孩子传授融洽地与社会相处的本领。

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当孩子听到这两个规则时,首先他会放心大胆地支配、触碰属于自己的事物,其次他会约束自己不乱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既会因独立受到别人的赞赏,也会因为懂礼貌而得到大家的喜爱。

另外,孩子还需要新的学习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不是他们的意愿。相反,不断地探索、接触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本领,对他们来说才是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假如父母事事包办,孩子就无法成长、发展,当然也不会感觉到快乐。父母要知道,孩子也是需要责任感的,让他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

除此之外,孩子的内心需要还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平等地和他人相处、隐私得到保护,等等。

父母小贴士

很多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看作一场“拔河”比赛,必须要和对方反着来,结果不是自己赢、就是孩子赢。实际上,真正良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站在一条船上,体会孩子的需要,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