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心疼孩子,家里的活舍不得分给孩子一点儿,自己多累都要把家务全部包揽在身上,孩子则在旁边悠闲地玩耍;孩子吃饭时把桌子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却怪自己没放好;孩子绊倒了,父母赶快哄,动不动就说“地板坏、坏地板”;孩子第二天去春游,妈妈替孩子整理吃的、用的还不算,还要一早上叫三次,生怕孩子迟到……也许很多父母认为这很正常,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这是在剥夺孩子的责任感,把孩子肩上的责任统统挑到了自己肩上。一位西方儿童心理学家针对这一现象,曾经大发感慨:“我不能理解父母们为什么要教育他们的孩子推卸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到他稍微有能力了,他就要逐渐承担自己人生中的责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人格和人品方面的也十分重要。父母必须给孩子提供正确、良好的引导,让孩子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多多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儿童节——妈妈要带他到游乐场去玩了。和以往不同的是,妈妈不再到一处买一张票,而是将碰碰车、划船、旋转木马等好多票一下子买齐了,并交给多多保管。多多握着一堆票,兴高采烈地“征服”着每一个地方。
谁知,才玩到一半的时候,却发现原本攥在手里的票不见了。他摸遍了全身,还到自己走过的路上仔细找了一遍,但还是没有找到。看着多多那急切又渴望的眼神,妈妈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不再重新给多多买票。她故作轻松地说:“找不到就算了。妈妈今天带的钱只够买今天的票,找不到就下次再玩。下次多多一定要记得把票拿好。”多多虽然有些不开心,但还是顺从地点了点头。
暑假来临的时候,在多多的央求下,妈妈又带他来到游乐场。还是老规矩,妈妈买了很多票,让多多负责看管。这一次,多多很细心、很尽责,他把票放在最深的那个口袋里,在玩一些比较“刺激”的游戏时,还会紧紧捂住自己的小口袋。妈妈看了,很是安慰,心想上次那一课总算没有白上。
生活中,很多父母不会将票据等东西交给孩子看管;偶尔让孩子负责一件事,孩子搞砸了,自己就忍不住会去训斥孩子。这样的话,孩子不是没有机会“负责”,就是“负责”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给孩子分配一定的责任,但不要强求他必须做到完美。假如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只要告诉他下一次做好就可以了,不要为了宽慰孩子而为他找借口,否则孩子再次遇到委屈的时候,就会出现推卸责任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尤其要抓住孩子犯错的机会进行教育。这时,父母如果能够不包庇、不袒护,让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想办法弥补错误,会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关键一课。
1920年的一天,一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很生气,向他索赔12美元。在那个年代,12美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男孩自知闯了祸,回到家后对父亲说出了事情经过。谁知,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平静地说:“既然你打碎了人家的玻璃,就要自己去赔偿。”男孩有些为难:“可是我哪有那么多钱赔给人家呢?”父亲想了想,拿出12美元说:“我可以先把钱借给你,但一年之后你必须还给我。”男孩有了“外债”,不得不开始打工赚钱,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攒够了12美元。他拿到12美元的这一天,异常兴奋且激动,他很郑重地将钱交到了父亲手里。从这时开始,男孩知道了什么叫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时候教会他尽责的意识,就是在慢慢地为他的成功铺路。
父母小贴士
正如一艘船的承载量越大,就暗示着这艘船越大、越坚固一样,一个人所能承担的责任越多,就说明他的实力越强。而父母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将孩子保护起来,而是放手让他去承担责任,让他在负责任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
4.给孩子一支“避雷针”,教他疏导坏情绪
1990年,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John D.Mayer)提出了“情商”这个词。情商是什么呢?就是情绪商数、情绪智力、情绪智能、情绪智慧。情商高的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商低的人,很容易情绪失控,具体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易怒、急躁、固执、自负。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是全家人的“开心果”。不过,有的孩子发起脾气来会瞬间变成“小恶魔”,让父母既惊讶又不知所措。这些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就属于情商比较低的孩子。情商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反应十分简单,缺乏幽默感,不会开玩笑,对于满意的事情沉默不语,对不满意的事情总喜欢通过吵架、发脾气的方式来解决;面对很小的事情也沉不住气,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发泄情绪;小脾气很火爆,像颗“不定时炸弹”,一碰就炸;在发脾气的时候难以自控,骂人、砸东西、打人都做得出来;情绪来了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上面的全部或其中几点描述,那么就得多加注意,应该好好培养一下孩子的情商了。
我们都知道,如果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根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就能使得建筑物等避免雷击。这个效应被人们运用到心理学当中,就是“避雷针效应”。也就是说,如果善于引导和处理,就能规避事情坏的一面。其实,提高孩子情商的关键,就是教会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学会疏导不良情绪。
第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孩子常常因为一些事情感到焦虑、急躁,因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对于小一点儿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为不想刷牙、吵着要玩具等事情发火,这时父母可以直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孩子不再纠结于眼前的事;对于稍大的孩子来说,有可能为挨了批评、想要的东西没得到而发脾气,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道理,教会他:对于已经发生、不能改变的事情要尽快忘记,多想一些开心的事。
第二种方法是让孩子明白该有的规矩。比如,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孩子吵着要妈妈陪他玩,得不到满足之后就大发脾气。这时,妈妈就要明确告诉他,什么时候可以陪他玩,什么时候他必须安静地等待或自己玩。对于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妈妈应该告诉他们,在看到妈妈忙碌时,就应该想到不能吵闹。孩子对事情的要求降低了,自然也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了。
第三种方法是教给孩子更多技能,并赋予他承受失败的勇气。有些孩子比较要强,或者性格天生急躁,有时因一件事情做不好,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就立刻“怒火中烧”。教这样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是要从源头抓起:一是要让孩子学会更多本领,不要什么事都插手帮他做;二是要让孩子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因为一时没做好就方寸大乱,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能逐渐学会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事情了。
凡凡今年4岁,是一个很喜欢探索外界的男孩。不过,凡凡的脾气不大好,只要有什么事做不好,就竖眉毛、瞪眼睛、噘嘴巴。
这天是周六,早上吃完饭,凡凡在自己的房间里摆积木。他决定挑战一个比较难的“高楼”。但就在他摆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积木突然倒塌了。凡凡气得大喊了一声,一下把积木推倒了。妈妈在隔壁听到动静,走过来一看,凡凡正坐在地上生闷气,还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妈妈就没说什么。
下午,妈妈提议去楼下玩篮球,凡凡高兴极了,抱上球就冲了出去。可到了篮球场没多久,凡凡的小脸儿又阴沉了下来。原来,妈妈传过来的球,凡凡没几个能稳稳地接住的,都落到了地上。凡凡一生气,抱起球,发狠似的扔到了不远处的草丛里。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凡凡。于是,她蹲下来,看着凡凡说道:“凡凡,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开心吗?”凡凡噘着小嘴不吭声。妈妈继续说道:“让我来猜一猜。凡凡上午不开心,是因为积木总不听话,一直掉下来;现在不开心,是因为篮球不听话,老是落到地上。对吗?”凡凡点了点头。“还记得妈妈给你讲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吗?爱迪生试了1000多次,这1000多次电灯都不听他的话,但他没有生气,也没有灰心,而是继续尝试,最后终于成功了。凡凡现在也是这样,球掉了几次都没关系,不生气、继续拿起来投,才是聪明的孩子。”凡凡认真地听着,终于露出了一个笑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生气了。等我投100次、1000次,我也能投好!”
父母教孩子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是为了让孩子的心智更加成熟。不过,凡事都不能太过,否则就会矫枉过正。如果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的确需要发泄情绪,父母也不能一味地要求他忍住。在该收的时候教孩子收敛情绪,在该放的时候教孩子合理发泄情绪,这样才最有益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父母小贴士
不良情绪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毒药,长期摧残孩子的身体,因此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孩子学会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让孩子学会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情商。双管齐下,孩子才更容易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快乐豁达的人。
5.培育一个专心做事的小孩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过:“任凭怎么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标上,必能有所成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成功的人,可能不那么优秀,但一定是一个做事非常专心的人。专注意味着效率,专注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有力保障。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没有什么能持久的。让他安心地看图画书,看不了两分钟就开始抠桌角玩;给他讲故事,刚讲了两句人就跑了;连玩个玩具小汽车都超不过五分钟,更别提完成一个复杂的拼图了……
这种不专注的表现虽然很让人发愁,但是父母也不用看得过于严重,孩子能够被周围的事物不断吸引,是他对外界好奇、急于探索的表现。只是因为他没有明确的目的,不一定明了自己应该干什么、想得到什么,所以才会东张西望、顾此失彼。在父母眼里,可能没有注意到好的这一面,而只注意到了孩子不专心的表现。
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即使是出于对外界的探索,孩子还是应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总是表现得很浮躁、不踏实,将来很可能会什么事情都做得“虎头蛇尾”。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首先,父母要明白,越早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越好。因为“专注”也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半途而废、三心二意的毛病,就不好改正了。所以,父母不要因为爱孩子,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给他买玩具和书籍。否则,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会在翻翻这本书、摸摸那个玩具中被消磨掉了。最好的做法,是只给孩子买两三个玩具供他玩耍。另外,一次只给他买一本书,如果他想要新书,就要问问他:“这本书看完了吗?可不可以给妈妈讲一讲,它好不好看?”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件事没做完的时候,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通过一件件这样的小事,孩子的专注力就能被慢慢培养起来。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父母还要为其提供足够的独立空间,让他去摸索和学习,而不要随便代劳。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能够很专注,父母也不要随便去打扰。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的事情做到一半时插手,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做完的耐心,使得做事虎头蛇尾。从孩子1岁左右,会玩玩具、能自己摸索事物开始,父母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了。这个阶段,孩子刚开始接触外界,行动还不是很灵活,所以思维容易集中,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比如,孩子刚看到一个玩具时,往往很专注地盯着它看,直到看清楚它的样子,能够稳稳地拿起来、操作它;刚学拿勺子吃饭时,他可能为了不让饭掉出去而一次次地尝试,直到能够将饭平稳地送到自己口中。这时,父母宁可看着孩子“费劲”,也不要伸手替他做,否则就会打断孩子,使他的思维和行动都被迫中断。经常被打扰的孩子,当然就难以集中注意力了。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让孩子自己行动,他才能形成专注地、独立地完成事情的习惯。
如果孩子的精神已经很容易涣散、精力不容易集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设定目标的方法提高他的专注力。这方面,“洛克定律”可以给父母一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