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19203300000007

第7章 检察官告诉你,你的眼睛怎样背叛了你的心(2)

但是,陈斌认为整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陈斌执意要打开礼品盒检查,而这位男子突然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态度,甚至有与陈斌动手的举动。就在双方纠缠的时候,陈斌示意同事把盒子打开,盒子打开后,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礼品盒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果品,而是一些金条。经过深入调查之后,陈斌协同其他几位反贪人员了解到,这是一起恶性的贪污受贿活动。

陈斌因为一个眼神的交汇就破解了一项贪污案件,这实在值得人们敬佩。其实,陈斌等反贪工作人员,平时就接受过一系列的“眼神中的含义”的培训——从眼神中看到对方的内心思想,这是反贪局工作人员办案时必用的技能。正因为有这方面的技能做铺垫,陈斌才能在眼神交汇中立刻意识到有问题,明白对方是因为怕事情被揭穿,所以眼神一直显得非常惊恐。显然,这是司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及害怕事情暴露时的自然反应。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发现,那么国家的财富将会流入贪污者的口袋中。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亲身体验过贪污者的心境,而反贪局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管在何种场合,注意他人的眼神变化,常常能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职场发展中,这项技能都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帮助。即使你认为别人对你不具备什么影响力,你也有必要观察对方的眼神,因为通过眼神你可以分析出对方心中的想法。反贪局的心理学专家指出,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即使不通过语言表达,也会从眼神中透露出来。事实正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质问某人的时候,对方极力反驳、抵死不认,但是他的眼神暴露出了他心虚的心理。

公安局接到一家科技开发公司的报案,公司财务部经理表示,公司莫名丢失了一笔重要资金。而因为该企业是一家大型企业,考虑到公司账面的问题,于是反贪局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侦察。很快,反贪局的工作人员便到达了现场,从警方收集的资料来看,根本寻不到任何有利线索。检查人员决定从公司职员开始着手调查,但是,在其职员身上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最后,检查人员把目光转向了案发当天来到本公司的人的身上。

通过调查,检查人员发现有一位在当天办理离职手续的财务人员非常可疑。当检查人员对其进行审讯时,该职员回答得非常合情合理,从他的话语中找不到任何破绽。但是,当检查人员问起:“你为什么放弃这个工作呢?”他的眼神中却露出了不安,出现了短暂的不自然,而他告诉检查人员:“虽然我和公司同事相处得十分融洽,但由于公司不能给我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决定换个工作。”

听完该职员的叙述,检查人员认为,这个职员在说谎。因为在谈话的过程中,检查人员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当谈论起公司的同事时,虽然他说他和大家相处得不错,但是他的眼神中却透漏出了一丝愤恨。注意到这一细节的检查人员,在和警方探讨之后,做出了判断,把目标锁定在这位财务部的离职人员身上。于是,警方采取了侦讯手段,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位职员对自己的上司怀恨已久,因为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与公司财务部一位领导同谋盗走了公司的资金。这种行为,不仅仅是贪污公司公款的问题了,而且构成了盗窃罪。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反贪局的检查人员在与该职员的眼神交汇中,发现了其隐藏在眼神背后的含义,因而破解了这个案件。反贪局的工作人员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即使没有语言,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视线的交汇,窥探彼此的心理活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内心的感情或欲望足够强烈,就会在神情或眼神上展现出来。所以说,通过眼神的碰撞活动了解他人的思想,对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语言的交流只是沟通的前奏,而眼神的交汇则可以使交流逐渐升温。

在眼神交错的“战争”中,要想谋得主动权,就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方的眼神是否望向自己;第二,对方的眼神以什么样的形态望向自己,比如,是直视还是斜视,或者是视线接触之后马上逃开等;第三,对方的目光是否专注。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在很多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特殊的问题,而你所要了解的是,不同的眼神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状态。

反贪局的心理专家指出,在交谈的过程中,有的人在接触他人目光时,会突然转开视线,这表示这个人要么不善言辞、比较自卑,要么就是对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在交谈时,有的人会直视对方,这表示这个人正在认真听对方讲话;仰视对方,则代表信任、尊重对方;俯视对方,则是抬高姿态、维护自身尊严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和亲人或爱人说话的时候,自己的目光都会注视着对方,而对方也会注视着自己,甚至在目光的交汇中,彼此能看到对方眼中的爱意。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彼此有好感的人,在谈话时也都能通过眼神的交汇将此传达给对方;而话不投机的人,则会相互避开对方的目光,以此来消除对对方的厌恶感。

4.心灵读眼法:从眼眸里解开心理密码

反贪局的心理学专家认为,眼睛是人类器官中最敏锐的一种,从眼部的表情中能看到一个人内心的秘密。这个说法是有理可循的,能够说话的器官不仅仅是嘴巴,眼睛也同样能“说话”。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睛更能看清一个人的方法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人们内心的丑恶,如果一个人刚直不阿,那么他的眼睛就会看上去清澈、透亮;如果一个人诡计多端,那么他的眼睛就会比较浑浊、躲闪。

当然,幼儿时期的人,眼神都比较清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的事物越来越多,了解的现实也越来越多,眼神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浑浊。很少有人在步入社会之后,还能保持一成不变的单纯。总之,一个人的内心动向,必然会反映在他的眼中,而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不用言语,就能从其眼神中解读出来。比如,有的人口头上极力反对某件事,他的眼神却告诉别人自己是赞同的;有些人自吹自擂,但是眼神泄露了他在撒谎的事实……可见,从眼神中,就能了解到一个人的内心。

如果某个明星在唱歌的时候,眼睛无神、目光呆滞,那么他就不可能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喜爱。在一些法律案件中,通过观察证人的眼睛动向就可以印证证词的可信度。当证人一脸微笑、眼睛眯起在说谎的时候,他们的眼神往往是飘忽不定的,并且眼神中根本没有笑的神韵。其实,在与案件有关的情况中,任何人都比较紧张,所以心情很难放松,因此,也就不可能露出真心的微笑。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每个人都无法忽视别人的眼睛——如果不去注意别人的眼睛,就无法了解对方的心理变化。实际上,人是很难隐藏心事的,因为人的神态会将心事表露无遗。反贪人员认为,在进行贪污调查的时候,不管是听别人讲话,还是对别人讲话,都要注意对方的眼睛动作。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时可以通过眼神看到对方的胆怯、自信、为难等。总之,人们无法完全地隐藏自己的内心。

通过对眼睛的观察,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而无论他正在想什么,或者正想掩饰什么,都会从他的眼睛中反映出来。人类的眼睛是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而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从他人的眼睛中了解其内心的真正意图呢?反贪局的心理学专家指出,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如果对方把眼睛移开,望向远方或附近的某一个事物,这说明对方根本没心情听你说话,或者正在想其他的事。而当一个人一直盯着你不放的时候,也可能是一种故作镇定的态度。

在反贪局工作人员接触的贪污案件中,有很多接受调查的人,在和调查人员对话的时候,常常故作镇定,僵硬地直视着调查人员,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紧张的内心。而当他们目光闪烁不定的时候,或许他们正在酝酿理由来说服调查人员,也或许正在担心某件事情被调查人员知道。

很多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看到一个朋友目光灰暗时,你询问其他朋友便会得知,对方遭遇了不顺心的事情或发生了意外;而当有人和他交谈之后,他的眼神逐渐变得明亮了,这说明对方的话正中了他的心事。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能细心地观察他人的眼睛,就会有效地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态,从而做出恰当的回应。有的人或许认为眼睛根本没有那么神奇,而医学研究发现,眼睛接近大脑神经,它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并且眼球的动作受到脑部神经支配。所以,眼睛能流露出感情,甚至可以说,眼睛比语言表达的感情更为真实可信。

反贪局工作人员在调查贪污者时,发现贪污者总会做出一副无辜的表情,用以欺骗调查人员。比如,他们会让自己的眼睛上扬,做出楚楚可怜的眼神,以证明自己是无辜的。这种眼睛动作,在做伪证及为自己辩驳的时候,经常被贪污者使用;而当一个人的上睫毛拼命往上抬时,这说明此人对他人提出的问题非常惊讶,或是想传达一种惊怒的情绪。

在情人之间,也有很多眼神和心理的互动,从这些互动中,人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女孩用眼睛偷偷地打量一个男人,这所传达的就是一种爱慕:“我想看你,但不敢正视你。”而女人作为比较柔弱的一方,总喜欢做出眨眼睛的动作,这种动作比较夸张。除了眨眼睛之外,情侣或好友之间,也会做出挤眼睛的动作,这通常是为了表示两人的某种默契。比如,两人各自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之后,挤眼睛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和你拥有了彼此的小秘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得知的。”

在不同的场合,挤眼睛也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在社交场合中,向朋友挤眼睛,代表的是两人有同样的看法,是一种与君共勉的含义;而挤眼睛的对象若是陌生人,那么则有一种挑逗的意味。由于挤眼睛是两个人之间特有的默契,因此,在一些人多的场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偷偷的还是光明正大的,这种举动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所以,在社交或公共场合最好少使用这种表情。

可见,眼睛的一系列动作,对人际交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一些社交场合,如果你想结交朋友,在看到那些眼睛总是上挑的人时,最好敬而远之,因为这个动作是轻蔑的含义,可能说明这个人心高气傲、心胸狭隘,不易结交。还有一些人,在谈话时眼睛会迅速转动,这说明他是一个敏锐的人,往往能迅速地看透人心。

5.通过你的瞳孔就能看见你大脑中的秘密

人体的每个器官,人类几乎都可以自主控制,但是瞳孔的变化是无法自主控制的。反贪局的测谎专家指出,瞳孔的放大与收缩,都真实地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大脑中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在感到非常快乐或兴奋的时候,他的瞳孔大小会比平常高出4倍;而完全相反的是,当一个人的心情非常忧郁或痛苦的时候,他的瞳孔就会比平常收缩很多;而瞳孔毫无变化,则说明他的内心起伏不大,或保持平静。

在很多贪污案件中,都发生过类似的情景:当一个人突然间接受反贪人员的调查时,心里虽然惊慌,但倘若他为人老练,那么他会尽量让自己淡定下来,然后在脑中上演曾思考过无数遍的台词——如何向反贪调查人员解说:控诉自己是无辜的,或是受到他人陷害,或是因为自己升职受到他人嫉妒,所以才被别人举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瞳孔都呈现扩大的状态。而当审查人员拿出有力的证据,让他们无从辩驳时,或最终接受审查判刑时,他们的瞳孔就会收缩,并且低下头来,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脸。

正是因为眼睛能传达许多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所以反贪局的工作人员才能从贪污者的眼睛中获得隐瞒的信息,解开他们大脑中的秘密。在很多年前,美国媒体就曾报道称,科学家已经创造出了一种可以透过瞳孔“看到”大脑中影像的方法。也就是说,当你通过瞳孔看到某个场景或人物时,研究者能通过一种方法看到你脑中的画面,甚至这些画面会随着你的记忆画面进行同步的影视播放,就好像看电影一样,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展现你所想到的事物和画面。对此,很多人惊叹道:难道“读心术”已经在现实中上演?而一些人也不禁产生疑问:人类还能隐藏内心的秘密吗?

2007年,反贪局向科学家提出,通过一种方法,从瞳孔中确定大脑神经的动向,就可以了解对方看到的物体。科学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着手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当人类的瞳孔在面对不同事物时,大脑会随之产生不同的神经元素。比如,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形状等,大脑会把这些神经元素的活动一一记录下来,进而根据这些记录,形成整个记忆画面。对此,科学家做过多次实验。在一次实验中,科学人员为试验者们提供了很多照片供他们预览,并让试验者拿起照片,眼睛面对研究人员,照片的空白背面也同样面对研究人员。也就是说,试验者能够看到照片,而研究人员无法看到试验者手中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