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要淡定,生活要从容
19200400000002

第2章 怡然处世,事自成(2)

关于人生,有一则寓言故事很能给人启发:从前有一只青蛙,生活在离海不远的一片小湖里,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它的同伴常常劝它:“我们搬家到大海里去吧,听说生活在大海里的龙王是最幸福的。”青蛙摇摇头,回答说:“我们是青蛙,并不适合大海,再说我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的,龙王的幸福又与我何干呢?”有一天,青蛙去海边散步,意外遇到了龙王。出于好奇,青蛙问龙王:“大王,人人都说你最幸福,你住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龙王描述道:“我的宫殿是用珍珠和贝壳砌成的,屋檐华丽而气派,厅柱坚实又漂亮,非常的富丽堂皇。你呢,你的住处是什么样?”青蛙说:“我的住处有清泉潺潺,如同悦耳的音乐,还有绿藓如茵覆盖,十分美丽。”接着,青蛙又问:“那大王你高兴时会怎样,发怒时会怎样呢?”龙王说:“我高兴时会普降甘霖滋润大地,使五谷丰登;我发怒时,便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让千里以内寸草不留。你呢?”“我啊,高兴的时候,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就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青蛙回答。原来,龙王有龙王的快乐,青蛙也有青蛙的快乐,根本不必彼此羡慕,也不必强求自己改变。龙王锦衣玉食大权在握也同样有高兴时和发怒时,青蛙虽然生活在小湖里,但只要善于发现生活的亮点,也一样能活得逍遥自在。故事里的青蛙是睿智的,因为它的眼睛并不盯着别人拥有什么,而是全心享受自己的生活。

我们在生活里是“龙王”还是“青蛙”呢?都没关系,都很好,因为无论我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子里活得坦然而愉快,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每一种活法都可以很快乐幸福,而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是道路平坦、十全十美的,都会有令他感到遗憾的地方。所以,不用一味地羡慕他人,不然就是庸人自扰,自找烦恼。

把握当下,苦乐同尝

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某种生活对他人来说可能是幸福,换成自己去过可能会觉得痛苦,某件东西可能是他人的宝贝,但自己拿到手上可能会觉得毫无用处。也许你正在羡慕他人,他人却正在羡慕你呢?“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是最好的”,“总是认为现状非常糟糕”,这一类想法对我们的生活毫无裨益,反而会令我们忽略所拥有的美好,错过可以掌握的幸福。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临行前,他们向师父道别并询问师父有什么要交代的。师父摇摇头说:“我没有什么交代你们的。不过,我这里有一根苦瓜,你们要将它随身带着,你们每经过一条圣河,就把苦瓜放在河水中浸泡,每朝拜一处圣殿,也要将苦瓜放在圣桌上供奉,并朝拜它。”说完,师父拿出一根苦瓜来给弟子,弟子们不明白师父的用意,但既然是师父的交代,他们当然会照做。于是,一路上,弟子们经过了许多圣河圣殿,都将苦瓜浸泡并朝拜。渐渐地,苦瓜在他们看来,就如同圣物般神圣起来。回来以后,弟子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原以为师父会让他们供奉在殿堂上。让人意外的是,师父却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弟子们面面相觑,都猜不出师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晚餐桌上,弟子们都不敢去碰那根苦瓜,都等着看师父会有什么举动。师父看了看满脸疑惑的弟子们,笑了,拿起筷子率先吃了一口苦瓜,然后自言自语道:“真是奇怪呀,这苦瓜泡过那么多圣水,进过那么多圣殿,怎么还是苦的,竟然没有变甜。”这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领会了师父的用意。原来师父是要告诉弟子们,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为圣水圣殿变甜,也不会因为弟子们的期待改变它本来的滋味。而我们对待人生诸事也应持如此态度,观其本质,用心领会,才是智者。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生活,都必然是有苦有乐的,就像食物的滋味注定有酸甜苦辣咸一样。没有苦的衬托,我们又如何感受甜蜜的美好呢?食物的多种滋味令我们的味觉快乐,而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生活的本源。假如目前的生活如同蜜糖一样甜,那么很好,认真咀嚼这份甜蜜并为之感恩吧;假如不幸的,现在的日子处于人生的低谷,好比苦瓜一样难以入口,也不用感到苦恼,不用抗拒它,因为苦瓜精心烹调后也能成为一道美食,苦也是一种爽口的滋味。

想要活得快乐,就不要总是在现有的生活里挑刺,活在无法改变现状的苦恼和对他人的欣羡中,舍与得从来都是生活的两面,将目光关注在所得到的那些美好上,坦然面对不如意的地方,愉悦的心情自然常常充溢心田。

弘一大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晚年时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间到了,两人就座,这时夏尊发现弘一大师只配了一道咸菜下饭。夏尊和弘一大师年轻时便是好友,知道他曾过着歌舞繁华的日子,不由奇怪地问道:难道你不觉得这咸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淡的开水?没想到,弘一大师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弘一大师对待生活的智慧和澄净的心境。

是啊,咸菜太咸了,一道咸菜下饭也太单调了,若能多些美食当然更好;白开水太淡了,也太普通了,若能来一杯香茗当然更惬意。可是,人生并不是随我们的意志决定的,生活里总是会充斥着一些无奈和遗憾,既然不能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呢?抱怨、不满,只会让我们失去平静的心情,被不良情绪纠缠。那么,不如调整心态,随遇而安,来什么就品味什么吧,没有锦衣玉食,有粗茶淡饭也很好,没有上好的香茶,来一杯白开水也能解渴。人生若是一幅画,那么不管是浓墨重彩,还是清淡素描,都有其独特的美。重要的是我们能找到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

对于咸菜的咸和白开水的淡,弘一大师当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他早已超越了咸淡的分别,能真正静下心来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白开水的真清凉。而对待人生也应如此,生命里的获得与成功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人生路上的离别和失去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生活中的重复与琐碎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细细品味生活里的各种滋味,我们会发现原来每种滋味都值得回味,而我们现在其实过得挺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智慧,幸福的人生其实从不在于人生本身,而是在于我们能不能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种状态都欣然接纳,含笑领会。

何处惹尘埃

对一个人来说,心灵的洁净远比外表的洁净更为重要。那些衣冠楚楚却道貌岸然的人,虽然外表整洁,不一样惹人讨厌吗?而那些拥有高贵品质、纯洁内心的人永远值得人们尊敬。“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禅宗弟子神秀曾经写下这样一个畿子,告诉世人擦亮心灵之镜的重要性。

在生命最初的时刻,我们的心原本都是纯净透明的,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杂念,也没有过多的牵绊与阻碍,因此我们总能感到轻松自在,不被烦恼、痛苦等负面的情绪所纠缠,在简单生活里体会快乐与幸福。

从前,在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每天都要将街道打扫干净。因为她的工作量很大,她又很勤劳认真,所以她的衣服常常很脏,身上还有难闻的气味,以至于大家都十分讨厌她,见到她便掩鼻而过,露出嫌恶的表情。然而,佛陀却总是叫这个妇人来听佛法,并不断给她鼓励。佛陀这样做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都跑来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佛陀啊,你常常说清洁的话,教人要做洁净的事,可是你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佛陀严肃地回答道:“这个妇人让我们的城市保持清洁,贡献很大,而且她谦卑勤奋,做事情认真负责,你们又为什么要讨厌她呢?”正在这时,已洗过澡、换了衣服的妇人走出来和大家见面,看上去容光焕发。佛陀又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内心骄傲无礼,这是心灵有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是很容易洁净的,可你们内心的肮脏却难以改善呀!”佛陀的话让人们羞愧不已,从此再也不敢讥笑别人。然而,随着生活的递进,我们每一天都会经历许多事,产生许多纷繁的情绪,它们在心中一点点积累,并且不断滋长,衍生出更多的杂念。于是,由于我们没有及时清理、铲除心灵的杂草,任由世俗的尘埃将心灵之镜一层一层的覆盖,任由那些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在心间得不到疏通,我们才会陷入执迷、妄念而无从解脱。

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安装使用的软件越多,电脑运行的速度就会越慢,而要保持电脑的运行速度,就一定要时常清理系统里的垃圾文件、错误信息,否则不仅容易造成死机还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人的身心也是这样,所经历的事就好比在电脑里安装的软件,每一次经历都有可能留下痕迹,若不及时卸载、清除,就会使我们背负越来越沉重的负荷,严重妨碍我们的生活。只有在心灵纯净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受生命里那些简单的美好,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才能轻松面对生活里的风风雨雨。

有一个年轻人,受到流言飞语的困扰,感到非常的苦恼。他千里迢迢来到燃灯寺,对寺里的释济大师说:“大师,我从来是一心读书耕作,不喜招惹是非。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诽谤诋毁我,忍耐到现在我实在受不了了,我不知该怎么办,想出家为僧躲避这些是非,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释济大师闻言,微微一笑,对他说:“施主何必心急,不如随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来,那样你便知道自己的未来了。说完,释济大师带年轻人来到寺中一条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并叫一个小和尚取来了桶和瓢。他拿着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就像我手中的这枚净叶,远离红尘,不惹是非。”说着又将叶子丢进桶中,指着桶说:“可现在施主遭受诽谤、身陷是非,又像这枚净叶陷在桶底。”年轻人点头叹道:“大师说得对,我就是这枚树叶呀。”释济大师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一边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恶言诽谤,企图打沉你”一边将那瓢水猛地浇进了桶里,只见那枚树叶在桶中晃荡了一会儿,便静静地漂在了水面上。接着,释济又从溪里舀起一瓢水,再次猛地浇进了桶里,又说:“这还是一句对施主的恶言诽谤,依然是企图打沉你,施主请看树叶会怎样呢?”年轻人低头看着桶中的树叶,树叶晃荡了一会儿,还是漂在水面上。释济重复了几次浇水的动作,可树叶丝毫不受“诽谤”的损害,始终漂在水面。年轻人似有所悟。

释济大师终于说:“无论流言飞语如何来袭,净叶都不会被击沉,反而会借助这力量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桶底。最后,净叶的命运会如何呢?”释济又一次往桶中倒水,但见那枚菩提叶随着水的满溢终于浮出了桶面,漂到了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它将跳出陷阱,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拥有更为广阔的世界!”年轻人恍然大悟,高兴地说道:“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飞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 ”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从容是一种态度,佛是一种境界

我们总会羡慕佛心的自在无碍,以为出家修行便能让我们的心恢复宁静,使我们的生活轻松坦然,其实这是一种观念的误区。佛也只是凡人,和我们一样,并没有多一只手、多一颗心,而佛之所以能远离烦忧,并非是因为绞断了三千烦恼丝,而是因为能时时自省,并在自省中获得智慧,扫去心灵的尘埃,保持心灵的纯净,如同净叶一般,顺应所遇,不为之困扰,亦不为之消沉。削发、出家,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佛的境界归根结底是心灵的境界。

当心里布满了世俗的尘埃,快乐的心境也随之渐行渐远。而让我们不解的是,诸如烦恼、困惑、彷徨、痛苦等这些心灵尘埃,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又应该将它们安置到何处去呢?下面这则关于悲伤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