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中号召组织抗日联军的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至第6军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1月,抗联第4军第2师在饶河地区扩编为抗日联军第7军,陈荣久任军长。此后不久,除了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这7个军以外,还有一些抗日武装经团结争取,也先后加入抗日联军的战斗序列。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成立后,抗联各军又先后编成第1、第2、第3路军,分别归三省省委领导。第1路军辖第1、第2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路军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等部,周保中、赵尚志任正副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任参谋长;第三路军辖第3、第6、第9、第11军,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抗联统一编制后,各军相互配合,主动寻机作战,狠狠打击日伪军。
1936年6月,第1路军以一部兵力西征热河、绥远,以求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另以一部兵力在原游击区坚持斗争,策应远征部队的行动。杨靖宇率领第1军由金川地区出发,执行西征任务。军主力在本溪县境同第1师会合后,即在赛马集伏击日伪军,毙伤俘日军顾问英俊及伪军头目邵本良以下1000余人。随后,第1军以第1师为前锋继续西进,越过摩天岭后在辽阳地区遭敌重兵追堵,激战突围后被迫返回宽甸地区休整。12月,第1军又令第3师改组成骑兵部队再次西征,仍未突破日伪军的堵截。两次西征虽然未达预期目的,但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和活动区域。
抗联第3军在赵尚志、冯仲云指挥下,于1936年初在方正县境内的猪蹄河附近设伏,毙伤日伪军80多人。随后,第3军又协同第4军袭击石头河子,毙伤敌人70余名。同年底,为打破日伪军的“讨伐”,赵尚志率第3军一部兵力向铁力、海伦、龙门远征,遭敌重兵追堵后,由铁力向逊河方向前进,途中进行了冰趟子、龙门等战斗,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第3军也遭受很大损失,到达逊河地区时,部队只剩下百余人,被迫返回汤原地区。此间,第3军留守汤原的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取得了太平沟金矿、马连站等战斗的胜利,攻克了萝北、佛山等县城。周保中、宋一夫率领的第5军,夏云杰、李兆麟率领的第6军,也都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扩大活动区域。
从1936年4月到1937年上半年,抗联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歼灭日伪军一万余人,至1937年冬,抗联总兵力发展到4.5万人,活动范围扩大到70多个县,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人,从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
抗联的英勇斗争,对东北的日伪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引起了日军的极端仇恨。从1936年4月起,日军调集重兵分路围攻抗联。这年冬天,日军在抚松县西岗包围了抗联第2军军部和第4师,抗联部队苦战10余小时,突出重围,第1路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王德泰壮烈牺牲。在这前后不久,第6军军长夏云杰、第7军军长陈荣久也都在部队遭敌包围,突围时英勇牺牲。
1938年4月,为打破敌人合围,第2路军以第4、第5军主力举行西征,总部率留守部队在宝清、饶河等地坚持斗争。西征部队一路激战,重创日伪军,但遭日伪军重重围堵,损失惨重,第4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先宇壮烈牺牲。坚持原地斗争的部队则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7次,毙伤日伪军2000余名,其中第7军在铙河县西风咀子伏击战中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
1939年,日军将关东军兵力增至9个师团,并在占领区阴毒地实行所谓“归村并屯”,建立“集团部落”,实行“米谷管理法”严密控制粮盐、布匹、医药等物资,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的物资来源。在日伪军疯狂的军事“讨伐”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抗联的活动区域日渐缩小,部队大部被迫转移到深山老林,在冰天雪地中以树皮野果充饥,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初,杨靖宇率领第1路军一部袭击吉林省桦甸县木其河农场,全歼伪森林警察队。接着,又袭击了敦化大蒲柴河日军野战仓库,解除了伪警察200余人的武装。敌集中日伪军警7万余人,重点“讨伐”第1路军。在以后突破敌围攻的数次战斗中,抗联第1路军损失严重。1940年,日伪军集中约6000人,围追抗联第2路军。周保中决定兵分两路突围,两支部队一路血战,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于5、6月间分别到达宝清兰棒山和宁安镜泊湖地区。第3路军在李兆麟、冯仲云指挥下,活动于黑龙江省北部十几个县境内,半年多时间与敌作战40余次,歼敌250余人。
鉴于抗联各路军均遭受严重损失,1940年1月20日,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采取保存实力,逐步缩编的方针,将第1路军缩编为第1、第4、第7支队,第2路军缩编为第2、第5、第8支队,第3路军缩编为第3、第6、第9、第12支队。缩编后,各路军继续开展对敌斗争。第1路军袭击安图大马鹿沟敌“讨伐”队,毙敌50余名,并在红旗河设伏,毙日军前田总指挥以下140余人。第2路军先后取得了奇袭穆棱以东大碱厂、东宁杨木桥等战斗的胜利。第3路军攻占克山县城,重创日军守备队,解放狱中300余名同胞。
1941年,抗联进入非常艰难时期,全部兵力已不足2500人,魏拯民等负责人相继牺牲,为适应形势需要,东北党组织决定将抗联分成南、北两个野营,在中苏边境地区进行军政整训,同时组成若干个游击小分队深入东北广大地区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抗联部队随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给日军以最后一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热血铸就英雄魂
抗联的许多优秀指战员,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长眠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他们的英灵萦绕在白山黑水之间。抗联的悲壮历程,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无畏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贯穿抗联战斗历程最突出、最宝贵的是他们不畏艰难,英勇抗战的坚强革命意志。这种坚强的革命意志,尤其表现在抗联的高级将领身上,杨靖宇就是最突出的代表。1929春,杨靖宇受党派遣到东北,他率领抗联在东南满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38年以后,在日伪军重兵连续围攻下,抗联损失严重,处境艰难,杨靖宇率部进入长白山密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作战。1940年初,杨靖宇率总部直属队攻克蒙江西北龙泉镇,取得毙伤敌近百人的胜利。日伪军遂组织多支“讨伐”队跟踪追击,杨靖宇将部队化整为零,并单独率一支小分队与敌周旋,转战50余天,作战40余次,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胸膛,发现胃里没有一颗粮食,全是棉絮、草根和树皮,面对杨靖宇如此般的钢铁意志,连日本侵略者也不禁肃然起敬。1946年,东北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吉林省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当他们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总是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抗联的英雄群星身上更是熠熠生辉。抗联第2路军副总指挥兼第3军军长赵尚志,1942年2月12日,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所时,重伤被俘,他拒绝治疗,鲜血流尽,壮烈牺牲。为纪念赵尚志,1947年,珠河县工农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抗联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赵一曼,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兼哈尔滨总工会代理党团书记,参与领导工人运动。1935年春,任中共珠河铁北区委书记,领导组织群众抗日武装农民自卫队(后改为地方游击连),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同年秋,游击连并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任团政委。第3军主力转移后,第2团留在珠河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1月,部队遭日伪军包围,激战数日,她在掩护部队突围时,重伤被捕。在狱中,她遭受种种酷刑仍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尚志县)慷慨就义。抗联第5军妇女团随军西征,在东返途中遭日伪袭击,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8人被敌人包围,在弹尽粮绝后,宁死不降,毅然跳入乌斯浑河,全部牺牲,留下了“八女投江”的千古绝唱。
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姓名的抗联将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一腔热血铸就了爱国忠魂,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