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革命热血卷(1929-1936)
19014300000040

第40章 草地惊变(2)

为了克服张国焘的阻挠,实现北上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0日在毛儿盖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夏洮战役计划的报告》。他指出,我们向北行动以后,目前存在着两个方向,一个是执行夏洮战役计划,积极占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东岸,然后依托这一地区向陕甘发展,以实现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的。另一个是向黄河以西、青海、新疆方向发展。向东是转入反攻,向西是退却。向西去,无论敌情、地理、民族、经济、政治等条件,都对我极其不利。向东发展,则可以洮河流域作为开创川陕甘根据地的基础。因此,红军主力应向黄河以东,支队应向黄河以西去破坏敌人的封锁计划。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和一、四方面军领导人,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徐向前、李富春、聂荣臻、李先念、林彪等,经过讨论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在会上作的结论中指出:今天讨论意见是一致的。第一,关键问题,向东向西是一个关键。如果不采取积极方针,将要给敌人迫向西。所以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向东的方针。第二,为配合全国红军,全国革命运动,亦应向东。第三,战役方针,从洮河左岸或右岸前进,当可照实际情形而定。但我们目前需要有这个方针,就是我们到包座后,可直到岷州,应采取包座至岷州路线。这一路线,可集中三个军,甚至全部集中走这路线。陈昌浩最大限度集结兵力的意见,是正确的。占领西宁,目前是不对的,在民族政策上不应该,即兵力上说,也不够。第四,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阿坝要迅速打一下,后续部队应不经阿坝,向右路军靠拢。左路军应看成战略预备队,战役预备队还赶不到,我们不应指望他们。我们应坚决坚持向东打,以岷州、洮河为中心向东发展,不应以一些困难而转移向西。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起草了《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决定》指出:“为实现6月28日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基本的决定,要求我们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东岸)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陕甘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继续发展之有力支柱与根据地。”“政治局认为,在目前将我们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目前采取这种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这个方针之政治的来源是畏惧敌人,夸大敌人力量,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的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

张国焘没有出席毛儿盖会议,他于8月15日已经率领左路军向西北开进,21日到达阿坝。8月24日,中共中央在过草地途中把《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通过电台传达给张国焘,并且指出:“若不如此,而以主力向洮河以西,令敌沿洮河封锁,到我被迫向黄河以西,然后沿黄河东岸向我封锁,则我将处于地形上、经济上、居民条件比较大不利之地位。因这一区域,合甘、青、宁30余县,计人口共不过300万,汉人不及半数。较之黄河以东,大相悬殊。”强调“目前应令右路军全力迅速夺取哈达铺,控制西固、岷州间地段,并相机夺取岷州为第一要务。左路军则迅速出墨洼、班佑,出洮河左岸,然后并肩东进。”

8月底,右路军通过草地,到达巴西地区,胜利地进行了上包座战斗,歼敌一个师,打开了北进的道路。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战机,制定了北出甘南的行动计划,决定右路军以主力向东推进,待左路军到达后,用小部队向南坪、文县佯动,集中主力从东北方向的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去,可以有把握地战胜胡宗南部。9月1日,徐向前、陈昌浩、毛泽东联名把这一计划电告张国焘。

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到达葛曲河边,借口河水上涨和草地不易通过,按兵不动了。他见从阿坝直出青海、新疆,道路不通,西进计划无法实现,于是又重新提出南下川康边的计划。因此,他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出甘南的指示,擅自决定左路军掉头南下,并于9月3日复电中共中央要求改变北上计划。一方面宣称,左路军“决定明晨分3天全部赶回阿坝”;一方面要求“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须即决即行”。9月8日,张国焘返回阿坝后,又擅自发出了调右路军南下的电令。

9月8日晚,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南下北上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会议讨论结果,决定坚持北上方针,不能南下。当夜,中共中央发电报给张国焘指出,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需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我们仔细考虑结果,认为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一)地形有利于敌人封锁,而不利于我对敌攻击;雅安、名山、大邑一线,敌已筑成堡垒,我军决难攻取;(二)经济条件,人口、粮食都少,有绝食之虑;(三)少数民族区域,红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四)如果向南行动,北面被敌人封锁,没有战略道路。而北上则不论在地形上、经济上、民族上,我军都有胜利前途。因此,务望你们熟思慎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以后,改道北进。

9月9日,张国焘回电,仍坚持南下,反对北上。强调“川敌弱不善守碉,山地隘路战为我特长。懋、丹、绥一带地形少岩,不如通、南、巴地形险,南方粮不缺”,“丹巴、甘孜、道孚、天芦均优于洮、夏,邛、大更好”,主张“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下”。中共中央当即复电张国焘,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受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9月11日,中共中央再次电令张国焘:“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总政委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团在罗达、俄界集中”。

但是,张国焘仍然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命令,带领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第四军、第三十军南下川康边,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

张国焘成立第二“中央”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不但反对中共中央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坚持右倾退却的战略方针,而且进行了一系列反党活动。

张国焘的反党活动有一个发展过程。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初,张国焘的主要表现是,伸手要权,要军权,要党权,要最高领导权。为了要权,他制造了一种舆论,说红一方面军人少了。党中央的路线是错误的;红四方面军人很多,他的路线是正确的,应当由他来领导。

两河口会议前,张国焘不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实情,还比较客气。会议期间,他问周恩来,中央红军还有多少人?当他得知一方面军已不足3万人时,脸色就变了,自以为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可以伸手要权了。

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召开会议,歪曲两河口会议精神,指责党中央路线错误,挑拨红一、四方面军的关系。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黑水县的芦花开会,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正因为发生了上述情况,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才特别强调“必须在一、四方面军中更进一步的加强党的绝对领导,提高党中央在红军中的威信”和加强“一、四方面军的兄弟的团结”的问题。

在制造反党舆论的同时,张国焘向党伸手要权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有一个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两河口会议时,毛泽东提出,“统一指挥问题,责成常委、军委解决”。6月29日。中央常委会议决定,除原有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外,增补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张国焘硬说问题没有解决,大作文章。7月1日,张国焘致电中共中央,再次提出“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经询问,他的具体意见是:要求充实总司令部,以陈昌浩为总政委,军委设常委,决定战略问题。7月9日,“川陕省委”周纯全等人致电中共中央,也提出了张国焘的上述要求,并要“中央政治局速决速行”。7月18日,陈昌浩也致电中共中央,进一步施加压力,说什么“坚决主张集中军事领导,不然无法顺利灭敌”,公然要求让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让朱德改任前敌总指挥,周恩来改任参谋长,给军委以“独断决行”的权力。

中共中央拒绝了张国焘的无理要求,同时,考虑到红一、四方面军的团结,争取张国焘共同北上,于7月18日任命张国焘为总政委。随后又决定:任命徐向前为前敌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叶剑英为参谋长,以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兼前敌总指挥部,前方一切作战部队均归其统率指挥。同时,军委决定,统一组编部队番号,红四方面军五个军番号仍旧,将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五军团分别改称一、三、五军,将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

张国焘当上了总政委,仍不满意,他还企图掌握中共中央的领导权。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沙窝会议,讨论组织问题时,张国焘借口提拔工农干部,提出再增加红四方面军干部9人当政治局委员。当时,在毛儿盖地区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只有8人,很明显这是要按照他的意图“改组中央”。中共中央坚持原则,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为了顾全大局,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实现北上的战略方针,决定增补中央委员3人,候补中央委员3人;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任命陈昌浩为总政治部主任,用纯全为总政治部副主任。

张国焘谋取党和红军领导权的企图没有得逞,便进一步发展到公开分裂党和红军。

沙窝会议后,红军分组右、左两路军过草地北上。1935年9月中旬,在两个战略方针斗争的关键时刻,张国焘竟密电陈昌浩,要“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央。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拿到密电后,立即跑向中共中央驻地,把电报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同张闻天、秦邦宪紧急磋商,一致认为张国焘既已背着中央,密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发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决定率一、三军团迅速离开巴西,脱离危险区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很快到三军团驻地,同在那里的周恩来、王稼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一致决定了党中央率一、三军团立即北上的方针。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率率三军团和军委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北上。9月11日到达俄界,同先到达的一军团会合。有人听说党中央率一、三军团北上了,要派兵追打。徐向前严词加以制止,得到多数同志的赞同,避免了红军之间的冲突。

在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既成事实面前,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他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红军今后向北行动的问题。他说,我们坚持北上方针,但张国焘反对,坚持机会主义方针。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起初是按兵不动。7月中旬,党中央指示红军集中,结果由于张国焘从中阻挠而未能实现。张国焘到芦花时,中央政治局决定他任红军总政委,他才调动红四方面军北上,但未到毛儿盖又动摇了。到了阿坝后便不愿北上,而要右路军南下。张国焘公然抗拒中央的决定,拒不执行北上方针是错误的,他坚持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很明显,中央不能把一、三军团带去走这条绝路。第二,关于在何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他指出,由于一、四方面军已经分开,现在只有一、三军团,所以要改变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应该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示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中央要到能够指挥全国革命的地区去。第三,关于张国焘错误的性质和处理办法问题。他指出,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应采取党内斗争的方法处理。最后作组织结论是必要的,但现在还不要做。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工作,争取他们北上。与会同志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赞成毛泽东的意见,严厉批判了张国焘抗拒中央、企图分裂党的严重错误,指出,如果张国焘坚持错误,他的前途将是另立中央与党对立。同时,也同意暂时不给张国焘作组织结论,并提议要在一、三军团中加强解释工作。彭德怀根据形势和战略方针的变化,提出了改变军队的编制的建议。会议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