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革命热血卷(1929-1936)
19014300000027

第27章 “九一八”事变(6)

宁都会议后,负责指挥红一方面军作战的周恩来、朱德等,抵制了这次会议所确定的“左”的军事方针,坚持执行由毛、周、朱、王(稼祥)在这次会议前提出的正确意见。即在敌人尚未大举进攻以前,在苏区北部地区消灭敌军据点,巩固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好战前准备。

1932年底,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3路军,组织对中央根据地红一方面军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而以蒋介石嫡系陈诚指挥的部队12个师约16万人为中路军,担任主攻任务。这时,红一方面军共有3个军团和4个军,约7万人。

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中共苏区中央局按照宁都会议所定的军事方针,于1933年1月下旬,连电红一方面军总部,要求红军主动出击,迅速攻占南丰、南城。红一方面军领导人不同意这个意见,主张在抚河东岸连续求得运动战解决敌人。2月4日,中央局再电前方,要求红军“猛攻南丰,虽大损失,亦所不惜”,并声称中央局的指令必须立即执行。而这时国民党也已有了新部署,在抚河以东调动敌人已无可能,于是朱德、周恩来便决定率领红军主力西渡抚河,进攻南丰城。但同时提出,如果强攻南丰不能奏效,就要转攻宜黄、乐安,调动敌人于山地,在运动中加以歼灭。

2月12日,红军攻南丰城,激战一夜,伤亡300多人。当发觉敌军主力驰援南丰时,周恩来、朱德立即于13日把强攻南丰改为佯攻,即留一部分兵力迷惑敌军,而把主力秘密而迅速地转移到敌人援军前进方向的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和吴村一带。

这一部署果然迷惑了敌军。敌军错误地把开往黎川的11军当成红军主力部队。于是立即制定了在黎川、建宁地区围歼红军的作战计划。令一路由金溪出黎川、攻我正面;一路由南城东向,对我进行侧击;一路由乐安、宜黄出击广昌、堵截红军归路,并深入苏区袭击红军后方。

根据敌军的部署,周恩来、朱德命令红军1、3、5军团,12、21、22军继续秘密向西移动。2月23日,红军全部撤离南丰,连夜转移到广昌以西的东韶、小布、洛口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

敌军对红军的部署毫无察觉,而红军对敌的行动却了如指掌。2月26日,敌军向黄陂推进,进入了红军伏击圈。红军出敌不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予以击破。经过28日和3月1日的两次激战,国民党第52、59师几乎全部被歼,两师师长李明、陈时骥被俘。李明重伤,不久毙命。

黄陂战役的胜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其中路军改变进攻计划。3月中旬,陈诚将其“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改为2纵队重叠作战的“中间突破”。并重新调整其兵力部署,集中兵力由黄陂、东陂地区向广昌方向前进,寻求与红军主力决战。

红军仍坚持集中主力、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原则。先以红11军配合独立师、团及地方武装,牵制和吸引进攻广昌之敌前纵队,主力部队则以待机姿态,准备侧击敌之后纵队。

3月20日,朱德、周恩来发布命令:“我军拟于二十一日拂晓,采取迅雷手段,干脆消灭草台冈、徐庄附近之11师,再突击东陂、五里排之敌。”命令对各部队的具体作战任务做了明确指示。

遵照朱德、周恩来的命令,董振堂、朱瑞指挥的右翼队和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的左翼队均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红11军在广昌地区的出现和活动,使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在广昌。陈诚从其后纵队调出一个师加强前纵队。企图在广昌地区与红军主力决战。这样,敌后纵队就只剩11师、9师、52师和59师残部,愈显孤立和突出。20日,敌前纵队进到广昌西北的甘竹、洽村一线,而后纵队尚在东陂、徐庄、草台冈地区。这个地区地势险恶、道路崎岖。部队在山中前进,只能一线拉开。因此走在前面的ll师到达草台冈、徐庄地区时,9师及59师残部还在东陂。前后相距百十里,中间又隔着雷公嵊大山,相互极难策应和联系。这为红军伏击歼敌造成了极好的战机。

3月21日拂晓,红军乘着茫茫大雾对草台冈敌人发起全线进攻。红军战士奋勇杀敌,反复冲锋,白刃肉搏10余次,血战持续到下午1时,终于消灭了陈诚、罗卓英之核心部队11师大部,敌师长肖乾及两个旅长受重伤,团长3名毙命,缴枪、俘虏各在6000以上。

3月21日傍晚,红军侦知敌人拟以第9师在摇篮寨、大排之线掩护11师残部撤离五都,前纵队欲回援东陂,且已有一部开始向侯坊、新丰前进。据此,朱德、周恩来电令:“各兵团应不惜一切疲劳乘夜消灭东陂敌人以便打敌增援部队,诸兵团统由彭、滕指挥。”

21日晚,红军遵令乘夜追击,又消灭敌11师一部及东陂之第9师一小部,第59师亦被消灭殆尽。敌军9师余部及第1纵队指挥官罗卓英乘隙落荒向北逃窜。已到甘竹准备回援的敌前纵队4个师,亦遭红11军和地方部队袭击,又闻知东陂方向ll师被歼,也迅速退回南丰,转为守势。

至此,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由于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英勇杀敌和地方群众的大力支持,蒋介石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四次“围剿”终被粉碎。经黄陂、草台冈两个战役的重大胜利,共歼敌3个师(52、59、11师),俘2.8万人,缴枪1万多支,并缴获了100挺最新式的机关枪,40门大炮。

一这次所歼灭的敌第52、59师,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拥有最新式的武器装备。第11师更是蒋介石的王牌军之一,是陈诚的起家部队。这3个师的被歼,使蒋介石十分懊丧,称这次失败为“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陈诚更是诚惶诚恐,愧恨交集,惴惴不安,在蒋介石给他的手谕后附言道:“诚虽不敏,独生为羞!”一向飞扬跋扈的罗卓英也垂头丧气地承认:“英在今日已成党国之大罪人。”

4月1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给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密电中写道:“最近1月以来,有第59、第52、第11师之挫败,一切情形想已洞察,计师长死伤4员,旅长6员,团长16员,步枪损失当以万计,前次损失尚不在内。”熊式辉认为:江西情况严重,外间尚不尽知。他要亲自赴南京面陈详情。并哀叹:“现在各军士气已馁,若再敷衍,将全局崩溃不可收拾矣!”

国民党官员上述之心态,足见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对敌军打击之沉重。

川陕根据地的建立

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历经千辛万苦,一路浴血奋战,翻越秦岭,渡过汉水,历时两个多月,行程3000里,于1932年底由陕南进到川北地区,开辟了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米仓山和大巴山山麓,小部分在陕南,大部分在川东北地区。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挺进川陕边和边区人民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最盛时期,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达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西乡、宁强,纵横500里,面积约4.2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苏维埃政权,全区人口约500万,有主力红军5个军8万余人。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二大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

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2月上旬到达陕南,受到当地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援。陕南特委“出过1000余份小传单,l篇欢迎红军的宣言及告市民告士兵书”。汉中《青年》号外报道了红四方面军进入陕南的军政消息,鼓舞群众。群众结队慰问、送子参军、情景动人。

红四方面军进入陕南后,开始准备在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等县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因这一带地瘠民贫,天灾粮缺,无法久住,便决定改向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川北发展,集中力量建立以川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32年12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经一个半月的转战,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3县,歼田颂尧军3个团,击溃8个团,奠定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红四方面军一进入川北,就着手创立根据地政权。通江解放的第5天——1932年12月29日,在通江成立了以原红4军、25军军长旷继勋为主席的川陕省委临时革命委员会,作为省工农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前的当地最高政权机关。赤北、赤江、红江、巴中、南江5个县的苏维埃政府,也于1933年2月相继成立。

1933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到会代表500余人。大会选举袁克服、曾中生、吴永康、郑义斋、傅钟等37人组成中共川陕省委员会。书记袁克服,组织部长余洪远,宣传部长刘瑞龙(3月到职),妇女部长姚明善(未到职,据姚本人说她是1933年3月入党),秘书长吴永康。

中共川陕边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的中心是创建川陕边根据地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委的任务》、《发展党的组织与扩大红军》和立即召开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等重要决议。大会决定广泛地开展分配土地的斗争,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打垮封建势力。同时考虑到敌人新的围攻很快就会到来,因此大会号召川陕省人民立即掀起一个参军热潮,扩大红军,壮大力量,准备粉碎敌人的围攻。此外,大会还决定创办省委机关报《共产党》以指导工作。组建每期接收学员200至300人的川陕省委党校以培养干部,大会历时1周胜利结束。

川陕省中共“一大”后,红四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即把领导地方党的任务移交给川陕省委。

红军入川后,党的组织获得了迅速发展。红军入川不到1个月,就在通江发展了地方党员200余人,到1933年2月,地方党员发展到600人。党的各级组织也相继建立和健全起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期间成立了赤江、红江、南江、赤北、巴中5个县委,还普遍建立了区委、乡支部、村小组。在党的领导和各级苏维埃的支持下,工会、贫农团、妇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形成“人人有组织,个个闹革命”的局面。

川陕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后不久,根据这次会议的决议,1933年2月中旬在通江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50余人。大会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选举熊国柄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孝全、罗海清为副主席,黄超为秘书长,熊国柄等11人为执行委员。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下辖红江、赤江、赤北、南江、巴中5个县和通江特别市、陕南特别区(包括镇巴、西乡各一部),全部人口约100余万。

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直接威胁着四川大小军阀的统治,使他们感到十分恐慌,都要求他们自己内部赶快停战。蒋介石也感到大为震惊和恐慌,一再以中央政府名义打电报给四川军阀,命令其立即停止内战,“团结一致”,进攻红军根据地。在蒋介石的严厉制止下,四川军阀于1933年1月21日取得“共同谅解”,暂时停止了内部火并。1月27日,蒋介石自南昌通电委任四川军阀29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并发给子弹1万发,军费20万元,还派飞机4架助战,田即于次日在成都就职。

2月中旬,田颂尧率部分3路进攻川陕根据地,一度占领了南江、巴中、通江。红四方面军采取“逐步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红军自5月下旬起发动反攻,到6月中旬,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共俘敌1万多人,缴枪8000余支,机关枪200余挺,迫击炮50余门,恢复并扩大了原有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