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山西
18796700000045

第45章 三多堂 “寿”字形结构的民间珍品

太谷三多堂,又被称为曹家大院,为曹三喜所建造。“三多”代表着多子、多福、多寿。宅内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群,陈列着无数的珍品,是晋商文化的重要遗迹。

民间珍品三多堂

“稀世国宝在故宫,民间珍品三多堂”,这座三多堂,坐落在晋中市太谷县北洸村东北角。三多堂,始建于明代,是太谷曹家鼎盛时期建筑的一部分。最初的曹家大院,由“福、禄、寿、喜”四处院落组成。如今,仅仅只有“寿”字形的“三多堂”留存下来。

三多堂坐北朝南,南北长98米,东西宽110米,主要有内宅和外宅两部分组成,其中包括15个小院,3座楼、3个堂厅、3座主楼,共有277间房舍。

内外宅之间是一条由石条砌成的小道,长66米,古朴典雅。内宅主要有3个大院,三者通过堂楼连接在一起,美轮美奂;外宅主要包括书房院、小戏台院、客房院、厨房院和药铺等建筑。从外部看,高大的墙体围绕着整座院子,三多堂宛如城堡一般;漫步其间,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彩绘等建筑装饰,它们无不用精致的建筑语言传达着古老、厚重的文化意蕴。三多堂建筑群中最特别的是主楼,主楼的高大和堂厅的规格突破了明清两代的严格限定,把封建社会赋予商人的特权在建筑上表现得极其充分。此外,“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拱彩色”,三多堂的过厅,乃是朝中一品、二品官员才可居住的“五间九架”,由此也可以看出曹家人的势力与地位。

几百年来的岁月流逝,加上晋商文化的熏陶和历经战乱的风霜磨难,如今的三多堂越发显得古朴厚重。三多堂犹如曹家以及晋商400年来的历史实物标本,见证者曹家以及晋商的发展历程。

曹家的发展历程

曹家始祖曹邦彦为太原晋祠人,明洪武年间举家迁到太谷北恍村。明万历年间,曹家第十四代曹三喜开始闯关东,并开办了“三泰号”,获利良多,慢慢开始在北恍村修建曹家大院东院。

慢慢地,曹家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当时的“关外七厅”都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后,逐渐在关内开办商号。康熙年间,曹家第十六代曹北远使得曹家商号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开始修建曹家大院西院和西花园。嘉庆初年(1796),曹北远为7个儿子定下堂名,从此曹氏家业分为七门,可以相对独立发展:长子“吉庆堂”、次子“罄宜堂”、三子“世和堂”、四子“流青堂”、五子“德善堂”、六子“双合堂”、七子“五桂堂”。同时,还设立了“曹七合”,总领七门的整体管理。后因一门过继给同族人,曹家减为六门,改“曹七合”为“六德公”。道光年间,曹家第十八代时,五门曹凤翔又起堂名为“承德堂”、“承善堂”、“承业堂”,三堂合称“三多堂”。道光年间,曹家商号发展至鼎盛时期,大江南北基本上都有曹家的店铺,遂有了“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

此后,曹家又把生意做到国外,把国内的茶叶、布匹销往日本、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甚至开辟了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叶之道”。

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曹家的建筑大多因历史原因或被拆毁,或为他用,只有三多堂这座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384平方米的群体建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