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木版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中国的民间绘画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山西木版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完善了自己的艺术形象,更丰富了民族文化,已然成为一颗光耀山西的璀璨明珠。
山西木版画的发展
山西木版画成名于宋代,山西绛州有位叫杨威的画匠,以《村田乐》而名冠京华。1127年,北宋灭亡,金人从汴梁掳走刻印的工匠将其迁移到今山西平阳一带。
明清时期,山西木版画发展至鼎盛时期,尤其是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木版画与平阳当地的戏曲蒲剧相结合,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民俗。清朝道光年间,山西木版画制作的画铺遍地开花,此时的木版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用于中堂、条屏和贡笺,也可以用于桌围、窗画和灯画,甚至还用于鱼缸和福字灯之中,随处可见。
作为黄河流域独特的民族艺术,木版画长期受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它凝聚了黄土高原的粗犷、晋地人们的豪放,融合了壁画的舒雅,吸收了地方戏曲的奔放。在线条处理上,木版画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对整体进行勾勒,再雕刻,刚健古朴。造型表现上,木版画更注重绘画意识的体现。色调处理则是以分版套印和晕染相结合,以黑色主版为主导,并辅以其他颜色,让作品充满艺术韵味。
山西木版画的分类
山西木版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类:神灵类木版画、戏曲木版画和传统木版画。
在山西民间,百姓习惯供奉神话传说中的神灵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这些民间崇拜的对象为木版画提供了无数的题材和创作灵感。在这些神灵中,灶神和财神是木版画的主要创作题材。木版画采用组合空间的构图手法将灶神的形象和他的职责联系在一起,一并展现出来,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祥和的感觉;色调的选择上以黄色和红色两种暖色系颜色为主色,再辅以绿色和紫色作对比,让人在感受到祥和的同时不忘灶神受命于天的威仪。财神是盛行于山西民间的另一神灵,木版画用浓重饱满的色彩描绘了他亲切平和的形象:金黄色的元宝、大红的“招财进宝”条幅,搭配财神的笑脸,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些或活泼或内敛的神灵形象,层次分明,朴实直率,完美地诠释了人们的思想信仰。
蒲剧是山西著名的戏剧,蒲剧丰富的题材不仅满足了当地民众对生活文化的需求,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木版画的发展。木版画艺人将舞台上动态的戏曲表演定格成永恒的画面,《打金枝》、《三进士》、《黄鹤楼》、《西厢记》这些经典剧目,都以灯画、条屏等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山西美术专家王永豪对戏曲木版画评价道:“偶见之,似觉寻常,若仔细品摩,却自有其不凡之处。”木版画艺人用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雕刻手艺将戏曲里“唱、念、坐、打”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色调的处理上则用粗犷的线条和大面积的色块融合,既夸张又写意,生动而不失情趣。
艺术无处不在,民间趣事、精致典雅的装饰以及生活礼仪都能成为艺术的表现对象。传统的木版画以仕女画为主要作品,多以贡笺和条屏的形式出现。除了仕女图,多子题材也成为传统木版画的另一主题。民间文化通过“老鼠娶亲”、“麒麟送子”这样的题材浓缩了民风民俗,强化了人们的善恶观念,升华了对生命的追求。
木版画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泛的题材向人们展示着其丰厚的内涵,从民俗、历史等各方面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如今,木版画已经逐步被彩印艺术所取代,但它的造型意识依然是艺术家们借鉴和创新的基础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