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始于远古时期的打击乐器,锣鼓演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音乐。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锣鼓文化的发祥地。鼓在山西,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凝聚着历代先民的智慧,以动人心魄的气势,擂出了黄河的磅礴、汾河的温润和太行山的巍峨气势,擂出了山西儿女的纯朴率真。
中国锣鼓渊源悠久,山西是锣鼓的发祥地。在这片黄土之上,自古就有黄帝造鼓的传说,最原始的打击乐器鼍鼓在汾河岸边出土。丰富多彩的鼓种和表演形式,以强大的生命力敲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声势,被誉为“世界鼓乐艺术最杰出的表演”。
锣鼓作为人们传递情感的原始语言,最初产生在生产劳动当中,后来逐渐成为沙场征战的助威利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历代英雄在锣鼓如雷的气势中征战南北,少年天子李世民的一曲《秦王破阵乐》锣鼓震天,气势恢宏,流传千年而不衰。
山西是“民间锣鼓的故乡”,山西锣鼓汲取了各民族锣鼓的精华,素以千雷震地的气势享誉世界。山西锣鼓据历史资料整理出的有80余种,其中以太原锣鼓、威风锣鼓、绛州锣鼓并称三绝。
太原锣鼓盛行于山西太原与晋中地区,演奏乐器分大小两组,大组乐器以大鼓领奏,大铙、大钹为辅,小组乐器有战鼓、马锣、二钹铰子。
太原锣鼓时常以分两队打对垒的形式演奏,一队表演结束,另一队再开始,或者两队同时演奏,这样长短交错的演奏犹如诗词结构,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紧凑时如万马奔腾,轻敲似流水潺潺,重击时如闪电轰鸣。演奏者动作激昂,越打越兴奋,有时候一场演奏长达5小时之久,情感与演奏融会在一起,让旁观者也看得心潮澎湃。
威风锣鼓盛行在霍州、洪洞、临汾一带的集会中,尤其是霍州威风路锣鼓素有“华夏第一鼓”的美誉。威风锣鼓的乐器组合由鼓、锣、铙、钹组成,配置比例为两鼓、八锣、四铙和两钹。
威风锣鼓的演奏形式是以鼓做指挥,锣做主奏,铙和钹交替对奏打击演奏,乐句的处理则多以“句句双”形式配成偶数,以达到演奏时声部和乐器和谐的效果。威风锣鼓节奏多样化,锣、鼓、铙、钹交替演奏,音响洪亮如开天辟地,刚柔并济的鼓点声融合在山西的黄土地上,让人忍不住振奋。
绛州锣鼓产生在晋、陕、豫三省交汇的政治历史文化之地——新绛县。鼓乐是新绛民间文艺活动尤其是“社火”活动的主打节目。
绛州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以花敲鼓著称,这种演奏不伴锣镲,以革木击打鼓的各个部位,演奏中汇集了击鼓的种种技巧,敲鼓边、打鼓帮、抽鼓皮、磨鼓环……声韵粗犷有力,气势浑厚磅礴,听起来耳目一新,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一曲《秦王点兵》以擂鼓为主奏,以出兵为主题,高音低音两声部,用号角长音做引,勾勒元帅升帐,然后根据主题敲击鼓边、鼓帮、鼓环和鼓顶,以合奏的手段奏出列队布阵、点兵习武的恢宏场景。绛州锣鼓也因此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法国的军鼓、日本的鬼太鼓鼎足并立,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