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突围中的农村
18778300000012

第12章 帮助农民建设村庄

村庄是农耕文明的标志。裴李岗村落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我们的先民在8000年前就开始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从那时起,先民们以氏族为单位选择相对空旷的地方构筑以家庭为单位的房舍,并在房舍的周围开垦土地,种植食物,养殖牲畜,繁衍后代。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村落文明。我们无法知道地下埋藏着多少经典村庄,单从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的经典村庄,我们就不得不为我们祖先的创造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我们拾掇古老村落文明的时候,我们惊诧地发现,原来古老村落文明不仅充满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文化,而且还烙印着我们祖先对于村庄建筑审美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

村庄是农村的符号。就如社区是城市的一个单元。然而在厚重的古典文学中,村庄优于城市的社区,因为村庄不仅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而且村庄还有着泥土一样质朴的人伦。千百年来,村庄在文学家眼中,永远是带着厚重泥土芬芳的伊甸园,在诗人的眼中,村庄永远是充满浪漫情调的田园牧歌,而在城里人看来,村庄永远是一个避难的去处。然而,谁又能怀疑,村庄又何尝不是不折不扣饱含最原始生活情调的苦难的部落。共和国建立六十年来,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已经不是封建社会可以比拟,然而从村庄审美的角度,我们实在看不出时下村庄建筑与古典村落有着怎样的高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条件更为富裕的今天,我们反倒做不出了打着时代烙印的经典村庄,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在乡镇工作的这些年每当谈起这个问题,心中总是充满感叹。尽管我无法知道全国的村庄建设情况,但我从无数村庄的外观判断,当下村庄建设至少有几个共性问题,一是村庄布局较之先人更为率性。在宅地的选择上,风水需要重于规划需要,村民率性而为,导致村庄建筑参差不齐,而政府作为村庄房屋的审批机关,在过去物质贫乏的时代,生存大于一切,这似乎也无可非议,农村改革以后,农民收入增加了,有钱盖房的时候,政府面对一轮高于一轮的农村建房热,似乎缺乏应有的准备,因而在审批过程中,长时间缺乏规划的导航。当农民建房审批费用当作负担被取消之后,农民建房就更为随意,有些地方的监管机关形同虚设,我们在抱怨农民不守规矩的时候,是否还应该谴责有关部门无利不起早的失职行为?因为缺乏审批把关,村庄房屋排列不规整,房屋外观更无特色,所以更谈不上村庄审批格调。最要命的是村庄生态缺乏整体需求,排污家庭化,用水家庭化,甚至垃圾处理也家庭化,而村庄道路也在无序的建筑中缺乏线形。

村庄脏。厕所没有化粪池,敞开的污水沟在村庄里纵溢横流,村头塘边上一堆堆生活垃圾散发出腥臭。村庄乱。老屋的整齐已经淹没在没有规划的新屋中,“空心”的老屋破落不堪,散发出霉味。村庄里东一颗西一颗的树木,点缀在村庄里并不能给人带来绿色的向往。而村庄的土路遇上雨天则泥泞不堪。这是中国中部村庄,在我担任乡镇长、党委书记的这些年,不知走进多少这样的村庄。它的影象,连同大多数农民生活的艰辛一并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建设村庄是中央发出的政治动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村庄指明的方向。2006 年的春天,我读着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心潮起伏,我考虑最多的就是把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工作部署上来,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整合农村各种资源,激发农村各种力量,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村庄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民改造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身实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要始终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依照法律实行村民自治,用自治的手段来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筹资、筹劳、规划、折迁等系列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激发农民创造美好家园的热情,要发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动员农村各种组织、各类人员、各种力量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庄建设动力是发展。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的钥匙。要充分估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始终把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始终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工作的首位,不遗余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不遗余力改变农村生产方式,不遗余力拓宽农民收入增长渠道。

村庄建设组织者是乡镇。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全面把握现阶段农村社会的状况,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规划本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实际出发指导帮助村组做好村庄规划,从市场运行的方向,指导帮助村组拓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筹资渠道,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乡镇机关和村组干部要深入村组调查研究,深入农家促膝交心,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把握农村各种主要矛盾,善于凝聚农村各种力量,善于引导和发展农村良好发展势头,善于发掘农村各种潜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身手立新功。

村庄建设核心是和谐。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建设和谐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加强机制建设,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良好工作机制,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民主决策运行机制,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村庄建设形式是美。村容美是外在美,村民行为美是内在美。要围绕美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治理村庄“脏、乱、差”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农民成为爱家乡,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保温饱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则,既要把新农村建设好,又不能给农民背上包袱。

村庄建设筹资主渠道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条:一条是上级财政资金,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和交通、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农业发展资金,整合这些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各级组织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第二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筹,包括劳务折款。第三条是通过市场运作模式整合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系统的社会工程,点多面广,受益者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多,需要投入的资金十分巨大,依靠上级财政资金远远不够,而且它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活力,必须拓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渠道,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筹和运用市场模式整合其内部资源作为筹资主渠道。一方面动员农民自筹资金自觉投劳改造家园,另一方面鼓励先富的农民为建设家园多出力。要充分运用市场运作模式,把集体经济组织内空闲地、宅基地等公共资源整合起来,按照公平、效率的原则实行再分配,让公共资源转变成公共资金,并使之成为让公共受益的公共产品。

(修改于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