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年轻时学习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等到担任宰相,赵匡胤经常劝说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返回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书,阅读一整天。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如同流水。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仅有《论语》二十篇而已。
史家评论:赵普担任宰相,除旧布新都遵从大义,从未以有功老臣自居。重文而轻武,宽刑而减少税收,三百多年宋朝规模,就像早已定好,很快就实行。太原、幽州之战,终身把轻举妄动当作警戒,后来都像他所说的。
5.包拯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节选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考中了进士,但是因为父母年老就没有去就职。过了几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墓服满丧期,仍然徘徊不忍离去,乡里父老几次来劝说勉励,他才听候迁转,到天长县任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了一件事,有人养的牛被人割去牛舌,牛的主人来上诉。包拯说:“只管回去,杀了卖掉它。”不久又有人来告发牛主人私自杀牛,包拯说:“为什么要割去牛舌而又告发他?”这个告发的人只好惊恐认罪。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没有带一块砚回去。
包拯在朝中刚正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的人都畏惧他。人们把包拯的一笑和黄河水变清相比,童稚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为此传言说:“请托不到,有问包老。”旧时制度,凡是诉讼不能径直来到庭下。
包拯打开正门,让人能够到庭前陈述事情对错,府吏不敢欺骗。朝内官员和有权势的家族修建园林亭榭,侵入惠民河,因此河道堵塞不通,正值京师发大水,包拯就将这些全部拆毁。有人拿着地契自己陈述有伪造增加尺度的,都审察验证将他们揭发上奏。
宋祁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但是文人无行。他在四川当官时,生活奢糜。每顿饭,必须不少于三十六味菜,其中有十二味荤菜,十二味素菜和十二味半荤半素的菜。他还养着三十二名侍女,分别为他摇扇、捶背、敲脚。在他下榻的床边,每夜都有一名丫环通宵守候,照顾他的随时需要。宋祁又十分好色,稍有姿色的良家少女一旦被他看上,他必定千方百计地将她纳为小妾。他道德败坏,丑闻很多,却屡屡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向皇帝上书,对宋祁的丑行大加抨击,终于罢了宋祁的官。
包拯升为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后,有一次上奏说:“东宫太子空缺已久,天下为此担忧,陛下长久以来没有决定,为什么呢?”仁宗说:“你想立谁?”包拯说:“臣没有才能充任官位,请求预先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代考虑。陛下问我想立谁,这是对我有疑心。臣年已六十岁,而且没有儿子,不是求福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慢慢应当商议此事。”
包拯性情严厉正直,厌恶官吏行政苛刻,注重宽厚,虽然很痛恨恶行,但不曾不推之以忠恕之心。与人不随便附合,不伪装言辞神色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书信,和旧友、亲戚都断绝往来。虽然显贵,衣服、器用、饮食同平民时一样。曾经说:“后代子孙做官,有犯贪污罪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的本家中,死了不能葬在家族大坟中。不服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
史家评论:包拯任职开封府,治政严明,人们到现在还称赞他。他不提倡苛刻,提倡以忠厚为本,不是孔子所说的刚者吗?
6.六一居士欧阳修——《宋史·欧阳修传》节选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他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芦苇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不等书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要为家贫子幼烦恼,这孩子是个奇才啊!将来不但能广大我家门楣,日后也必定名重当世。”
等到欧阳修成年后,他学富五车,在当时非常有名望。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列礼部会试第一名,选拔为甲科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当时宋朝的文章还是沿袭五代的风气,文人们只知道盲目修饰雕琢,堆砌词藻,文章内容空洞无物。读书人不知道变革,因循守旧,只会无病呻吟。欧阳修一开始也是学习的这种文风,后来他在一家人的废纸篓里翻出一本韩愈的文集,读了之后大受启发。从此苦心研读,学习韩愈的文风,决心要成为韩愈那样的人。
范仲淹被贬官后,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是活该。欧阳修知道后愤愤不平,写信责备高若讷居然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之事。高若讷看了信之后很生气,把这封信交给了皇帝,欧阳修因此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后来范仲淹想聘请他为自己的书记,欧阳修推辞说:“以前我帮你说话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当时宋仁宗任用了很多优秀的大臣,他还打算增加谏官的数量,起用天下名士,欧阳修就是他考虑的第一个人选。欧阳修议论朝政从来不会有所回护,那些被他批评的小人都很恨他,但宋仁宗却喜欢他敢说真话,对别人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上哪儿去找?”
庆历新政失败后,朝廷里正直的大臣一个接一个地被贬,欧阳修看了很是心痛,上书反对。那些小人对他恨之入骨,就给他罗织了一堆罪名,把他赶出了朝廷,十一年后才被重新召回来。宋仁宗看到他头发都花白了,慰劳了他好久,那些小人害怕他再次被起用,就唆使别人假造欧阳修的奏章请求仁宗清洗内侍中为非作歹之人。这件事激怒了那些宦官,他们纷纷诬陷欧阳修。幸好吴充站出来为欧阳修辩白,宋仁宗才没有把欧阳修赶走。欧阳修出使辽国的时候,辽国皇帝特意让四个大臣为欧阳修掌管宴会,对他说:“这种规格的宴会并不是制度,只是因为是您,我们才破格这样做的。”
嘉祜二年,欧阳修奉命主持贡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喜欢写稀奇古怪的文章,但又没有什么内容的“太学体”。欧阳修很反感这种文风,凡是在卷子上写这种文章的,一律判不合格。考试成绩出来后,那些落榜的读书人在门口等欧阳修出门,他一出门就拦住他的马头放声大骂,连巡逻队都无法制止,欧阳修好不容易才从他们手中逃脱。虽然欧阳修的改革措施遭到了抵触,但此后考试的风气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人们开始学习写作那些词藻朴实无华但内容充实的文章了。
宋仁宗死后,宋英宗即位。宋英宗并不是仁宗的儿子,而是从宗室当中选出来的。宋英宗身体一向不好,有一次他得了病,无法亲自处理朝政,太后就临时垂帘听政。有人制造矛盾,搞得宋英宗和太后之间差点反目成仇。太后觉得很委屈,当着大臣的面哭诉了她和皇帝之间的矛盾。韩琦以皇帝有病来劝解,太后听了之后并没有高兴起来。欧阳修说:“太后侍奉仁宗皇帝已经几十年了,您的仁德天下人谁不知道?以前有妃子被仁宗皇帝专宠,您都可以处理得很好。现在母子之间反而还不能宽容吗?”太后的情绪才稍稍缓和了些。过了很久,宋英宗和太后之间的矛盾才化解了。
欧阳修在滁州当官的时候,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他虽然经常被流放,但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志向。他被贬到夷陵的时候,闲着无聊,就把以前的旧案子拿出来看,结果看到无数冤枉的事例。他仰天长叹:“一个边远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冤案又该何其之多啊!”从此他处理刑事案件再也不敢有半点疏忽。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保守节操,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退休,皇上则特别下诏不准许他退休。后来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退休更加迫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欧阳修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谧号文忠。
史家评论: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以至秦、汉,文章虽然有时兴盛有时衰败,经过晋、魏两代的衰败,到唐代韩愈等人的振兴而起。唐代文章的兴盛,经过五代而衰败,直到宋代欧阳修又振兴而起。卷起百川之颓波,平息千古之邪说,使文人学者之正气可以辅佐大道,扶持人心,这就是这两个人文章的功效。韩愈不被天子任用,欧阳修虽被任用,也不能尽其所为,可为世道惋惜!
7.失败改革家王安石——《宋史·王安石传》节选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一经过目终身不忘。他写文章落笔如飞,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完成后,见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绝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
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时,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还把官仓的粮食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
后来,王安石入京任度支判官,他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他说:“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贫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了解法规制度,不效法先王之政的缘故。”后来王安石执政,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当时,王安石和韩维关系非常好,宋神宗当时还是颖王,韩维是王府的官员。韩维每次和宋神宗讨论问题,受到称赞时总是说:“这些不是我的见解,而是王安石告诉我的。”神宗因此很想见王安石,刚即帝位,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一天退朝后,宋神宗把王安石留了下来,宋神宗说:“唐太宗有魏徵辅佐他,刘备有诸葛亮来辅佐,所以他们才有所作为。我觉得魏徵和诸葛亮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
王安石回答道:“陛下要成为贤君,一定要有人才来辅佐才行。现在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人才并不是没有,但陛下却担心没有人才来辅佐。我觉得主要原因是陛下选择治国之道还不明确,没有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诚意。所以即使有人才,也让小人所蒙蔽了。”
宋神宗叹了一口气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呢?即使是尧舜时期,也有三苗、共工、四凶这样的坏蛋啊。”
王安石不慌不忙地说:“正因为尧、舜能够识别这些坏人,所以世人才称颂他们是贤王啊。如果让那些坏人得志的话,当时的贤人怎么能为国家出力呢?”
宋神宗觉得王安石说得很有道理,不久后把王安石提拔为宰相,然后问他:“如果让你把书本知识用在政事上面,你会先用在哪儿呢?”王安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改变风俗、确立法度,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宋神宗觉得他的话很对自己胃口,下令让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任命吕惠卿为自己的助手,先后制定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法令,统称新法。又任命40多人为提举官,把他们分派到各地推行新法。
讨论变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行不通,王安石引经据典,大发议论,辩论数百言,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学,人言不足忧。”他执政期间,几乎把朝廷内外年高德重的大臣都罢免完了。
王安石的新法,但是在执行时却未如料想。王安石提出的保甲法就是把十家归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一家人如果有两个儿子,就派一个儿子出来,在农闲的时候接受官府的训练,作为民兵。这样既能节省开支,又增加了朝廷的军事后备力量。但后来发展到不管农忙农闲,都要从每家当中抽走一个壮丁训练,而且一训练就不准回家,直到家人送上贿赂才让走人。这样下去人民怎么忍受得了?
后来,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人越来越多,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神宗也怀疑王安石。几年后,有人以天旱来攻击新法,宋神宗迫于无奈,只好暂时将王安石免职。虽然后来重新任用了他,但一年后又罢免了他,新法也逐渐被废除掉了。
史家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己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正是仰仗着他有所作为,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恶奸邪之人,排挤贬斥忠诚耿直之人,使天下的人,喧扰不宁失去乐于生活之心。最终导致群奸相继祸害,流毒四海祸乱达到极点”。这是公论。
8.岳飞壮志未酬——《宋史·岳飞传》节选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岳飞出生时,有一只像天鹅的大鸟在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岳飞。他生活的年代里,国家动乱,外忧内患,他毅然投身到军队中,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
靖康之变中,金灭北宋,抓走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及皇家宗室北归。康王赵构于南京继位,史称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张收复失地,启用了大批主战将领,其中就有岳飞。岳飞上书数千言,大概意思是说:“陛下已登皇位,社稷有主,已经足以打破敌人奸谋,加上勤王的军队日益会集,而敌人认为我方素来软弱,应该乘金轻敌懈怠之时出兵击之。”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钱财,武官不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岳飞治军严明。军队每次休息时,便训练将士骑马从斜坡上直冲而下跳跃濠沟,都身穿重甲练习这些项目。儿子岳云曾练习从斜坡上骑马急驰而下,马被绊倒,岳飞愤怒而鞭打岳云。
有一名士卒拿了百姓的一缕丝麻捆扎干草,立即被斩首示众。士兵夜间宿营,百姓打开屋门愿意让他们进屋休息,没有一个敢擅自进入。军队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士卒有病,岳飞亲自调药;将领们远征,派妻子到他们家中慰问;将士战死岳飞为他们悲痛流泪并抚育他们的遗孤,或让自己的儿子娶阵亡将士的女儿为妻。凡是朝廷有封赏犒劳,都分给部下军吏,不私拿一丝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