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50

第50章 《旧唐书》(3)

不久唐太宗在丹霄楼设宴款待群臣。喝得高兴的时候,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和王瑾等人以前为李建成效力,现在想起来,他们当时真是可恶,而我能不计前嫌提拔他们,完全可以和古人相比了。但是魏征每次进谏的时候,如果我不听从的话,他就不会立刻回答我。这是为什么呢?”长孙无忌说:“大臣认为事情不对,所以才会进谏,如果陛下没有听从而大臣马上回答的话,可能会妨碍事情的实行。”唐太宗说:“可以当时先答应着,过后再提意见嘛。”魏征插话道:“以前舜对大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过后又来反对。’如果我当面顺从陛下,回去又要提意见,这就有违舜的教导了。”唐太宗放声大笑:“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魏征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那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太宗因她是皇后所生,命令有关部门办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从前汉明帝准备授封地给他的儿子,说‘ 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等同,可封给他楚地、淮阳的一半。’以前的吏书把这事作为美谈。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是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容许超越了礼仪制度。”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入宫告诉长孙皇后,然后派使者送钱四十万、绢四百匹,到魏征的住宅赐给他。不久魏征晋升爵位为郡公。

魏征死后,太宗对他追思不已,赐给实封九百户。有次上朝时太宗感叹地对侍臣说“: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 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 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朕常保持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史家评论:魏征与皇上讨论政术,来回应对,恐怕不下十万言。他指明帝王过错,能以近代的事物作比喻,这是前代诤臣所达不到的。他上不辜负主公的信任,下不阿权贵,中不宠护亲族,外不结党营私,不因为时势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气节,不为图谋权位出卖自己的忠诚。即使是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也无法比较。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8.姚崇捕杀蝗虫——《旧唐书·姚崇传》节选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年少时,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在制科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此进入了官场。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才能,将他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后来又给他加了平章事头衔。姚崇在侍奉武则天期间,一直都受到武则天的器重和优待。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复位,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姚崇在哭。张柬之说:“今天怎么能哭呢?小心你的灾祸要开始了啊。”姚崇说:“我侍奉则天皇帝多年,今天突然分离,这是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不是能够控制得住的。以前和你们一起谋划诛杀逆臣,这是我应尽的责任。现在辞别旧主而哭泣,也是作为臣子的礼节,如果说因为这个而获罪,那也是心甘情愿的。”

张束之听了很不高兴,没过多久,姚崇就被外放当刺史去了。

唐睿宗即位后,将姚崇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迁他为中书令。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太子处境艰难。姚崇等人上书请求让公主去洛阳,结果得罪了公主,又被贬到外地当刺史,唐玄宗即位后,姚崇等人才被召了回来。

有段时期达官贵族都上奏请求度人为僧,也有人拿出自己的财产出来修建寺庙。由于僧人不用缴纳赋税,所以很多人钻这个空子,用出家的方法来逃避赋税。姚崇上书说:“佛是在人的内心里的,并不注重形式。佛图澄这么贤明的高僧,还是保不住后赵的江山;鸠摩罗什也是难得的高僧,也不能挽救后秦的灭亡。历史上那么多人信佛,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保全自己的。所以说只要内心慈悲,多行善事,让百姓安乐,这就是佛了,哪还用得着乱度坏人出家!”唐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让有关部门查实,最后查出有l万多人有问题,强迫他们还了俗。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大蝗灾。当时人们都认为蝗灾是上天对下界的惩罚,蝗虫是神虫,只有乞求上天,多做好事才能消除蝗灾。而姚崇不这么看,他上奏说:“《毛诗》说过:‘抓住那些吃庄稼的害虫,把它们投到火堆里烧死。’汉光武帝也说过:‘要顺应时令的变化,鼓励百姓耕种织布,除掉那些害虫。’这些都是灭蝗的措施。蝗虫既然怕人,那么就容易驱逐。另外庄稼都有主人,他们除虫肯定不怕辛苦。蝗虫既然会飞,那么一定会在晚上的时候扑火。所以晚上点起火堆,在火堆旁边挖坑,一边烧一边埋,蝗虫一定可以除尽。现在灾区的百姓只是烧香拜神,眼看着蝗虫吃庄稼却不敢去杀灭,那怎么行!自古以来蝗虫之所以没有被除掉,就是因为人们不肯尽力去做。如果大家齐心协力的话,蝗虫一定能被消灭掉!”于是朝廷派遣御史到各地去督促灭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却反对道:“蝗虫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自然应该靠提高德行操守来让它们自己消灭。刘聪统治时期捕杀过蝗虫,不但没有消灭干净,反而越来越多,就是这个道理。”他抵制御史的督促,坚决不肯从命。姚崇勃然大怒,给倪若水下最后通牒说:“刘聪是伪皇帝,德行不足以压过邪恶。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邪恶当然压不过德行了。如果说修德就能免除灾祸的话,那就是说蝗灾是因为没有德行才造成的?现在你看着蝗虫吃庄稼却不去救,如果造成饥荒,你如何安心?我希望你不要再迟疑了,免得后果不堪设想。”倪若水只好老老实实地执行灭蝗的命令。结果光是汴州就捕获蝗虫14万石,扔到沟渠里流走的更是无法计算。

朝廷里议论纷纷,许多人认为这样杀虫不是一件好事。唐玄宗也坐不住了,他向姚崇询问到底该怎么办,姚崇说:“那些死读书的儒生不知道变通。这个世界上有的事虽然违背经文,但却是有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符合变通之道的。以前北魏的时候山东也遭到蝗灾,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捕杀,庄稼被吃了个精光,百姓们饿得只能吃人。后秦的时候闹蝗灾,连草都被吃光了,牲畜只能互相啃对方的毛来充饥。现在山东一带到处都是蝗虫,河北河南一带粮食储备又不多,如果不抑制住灾情的话,来年一定发生饥荒。这件事关系到百姓和国家的安危,不能墨守成规。即使蝗虫没有被除尽,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我知道陛下爱惜生灵,不喜欢杀戮,这事就不用陛下管了,让我发公文让下面去执行。如果没有除灭蝗虫的话,就把我所有的官爵都削除掉好了。”唐玄宗这才同意了他的意见。

黄门监卢怀慎对姚崇说:“蝗灾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怎么能由人来制止呢?再说杀虫太多,有伤天地之间的和气。现在改还来得及,希望您考虑。”姚崇说:“只要对百姓有好处的事就可以去做。现在蝗灾虽然很严重,但要消灭它们还是可能的。再说如果杀虫有伤和气的话,那么庄稼被吃光,老百姓活活饿死就不伤和气了吗?这事我已经上奏过了,请您不要再说了。如果因为杀虫而招来灾祸的话,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不会牵连到别人。”卢怀慎不敢多说话了。果然,在姚崇的领导下,蝗灾很快就消除掉了。

史家评论:碰到艰难危险的状况才能分辨出谁是良臣,如果一直是在平安繁华的时候则难表现出贤相的贤明。所以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创建的功业,后人难以企及。而姚崇、宋璟经武则天、韦皇后两代,政事纷乱,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却没有留下污迹,这也是难能可贵了。

9.李林甫口蜜腹剑——《旧唐书·李林甫传》节选

李林甫,唐宗室,小字哥奴。善音律,会机变,善钻营。他最初担任千牛直长一职。开元十四年,李林甫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来担任过刑部和吏部的侍郎。当时武惠妃最受宠爱,她的儿子寿王也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另眼看待。李林甫抓住机会讨好武惠妃,他悄悄派人告诉武惠妃:“我愿意保护好寿王。”武惠妃很感激他。

李林甫和裴光庭的妻子有染,裴光庭死后,他妻子请求高力士让李林甫代替丈夫的官职,但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考虑了很久才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御史命令他起草诏书。高力士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裴妻,裴妻马上让李林甫去告诉韩休。韩休当上宰相后不知道是萧嵩推荐他的,还以为李林甫从中出了力,很感激李林甫,却和萧嵩不和。他推荐李林甫当宰相,武惠妃也从中相助,于是唐玄宗将李林甫命为黄门侍郎。

李林甫后来担任礼部尚书,他表面上很柔顺,但鬼点子特别多,善于对皇上察言观色,升官很快。李林甫和宦官、后妃们的关系很好,所以能预先知道皇帝的想法。每次入朝奏事的时候,他都能说出符合皇帝意图的话来,让皇帝欣赏他。但是李林甫性格猜忌,喜欢陷害人。朝中凡是不和他打交道的官员,都会被他想办法排挤掉。而那些和他关系好的人,哪怕没有什么才能都可以高升。李林甫每次陷害别人,都不动声色,当着别人的话把好话说尽,但转过身来就用最阴险最毒辣的手段害人,别人都形容他为“口蜜腹剑”。

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他是个很正直的人,经常为了原则而和唐玄宗争执。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他对张九龄越来越不满,加上李林甫又经常在旁边煽风点火,他对张九龄的成见越来越深,而对李林甫的好感却增强了许多。

李林甫积极帮助寿王谋求太子之位,终于说动唐玄宗将太子废掉。但这年冬天,武惠妃病死了,寿王失去了靠山。太子的位子空了出来,唐玄宗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李林甫说:“寿王倒是挺适合的。”唐玄宗却说:“忠王仁厚孝顺,论年龄也最大,就立忠王好了。”就立了忠王为太子。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依靠溜须拍马博得唐玄宗的好感。他自己一手控制了朝政,别的大臣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唐玄宗辛苦了那么久,现在想好好休息了,所以把一切政事都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成天饮酒作乐。

李林甫费尽心思爬上高位无非就是想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在京城的住宅和田地都是最好的。京城最好的一栋别墅是当年薛王留下来的,唐玄宗把它赐给了李林甫,至于各种奇珍异宝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李林甫做事情非常谨慎,处理政事很有一套。但是他谄媚皇帝,只知道巩固自己的权位,谁对他的位置构成威胁,他必然会想尽办法把谁打倒。太子妃的哥哥韦坚进入朝廷任职,李林甫为了对付太子,表面上举荐韦坚担任要职,而实际上却在暗中筹划对付他。他让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调查和监视韦坚。正月十五晚上,太子出宫游玩,遇到韦坚,两人聊了一会。杨慎矜打探到这个消息后,就告诉了唐玄宗,诬告他们图谋不轨。唐玄宗很生气,就把韦坚罢黜了,并要太子将太子妃废掉。李林甫借此机会诬告前任宰相李适之等人和韦坚关系密切,结果唐玄宗将韦坚赐死,其他人被赶出了朝廷。杨慎矜虽然曾经是李林甫的走狗,但当他权势大起来之后,李林甫又把矛头对准了他。李林甫让心腹诬告杨慎矜,把杨慎矜全家都害死了。

成宁太府赵奉章上书揭发李林甫的罪状,告状信还没有送到皇帝手里就让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授意御史台将赵奉章逮捕,将他活活打死。

李林甫也知道自己坏事做绝,怕有人会来行刺,所以他家里防备森严,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睡着睡着就起来搬到别的房间去睡,一晚上要换好几个房间,连他家里人都不知道他最后会在哪里睡觉。

史家评论:李林甫靠着谄媚升官,位极人臣,却仍旧不怕位高权重高处不胜寒,生平唯一要务就是害人。玄宗皇帝聪明睿智,但却被李林甫、杨国忠迷惑,这都是由于他们巧言令色,会揣摩皇上的心思,使皇上迷而不悟呀。

10.卢杞小人得志——《旧唐书·卢杞传》节选

卢杞,字子良,是卢怀慎的孙子。卢杞长相丑陋,脸色发青,和蓝草一样,人们看到他像看到鬼似的。卢杞不在乎穿破衣吃粗茶淡饭,别人以为他能继承祖父卢怀慎的清廉品行,并没有识破他的真面目。卢杞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当时郭子仪生病,大臣们都去看望他。郭子仪为人宽厚,别人来的时候他也不让姬妾回避。听说卢杞来了,他赶紧让姬妾们走开,独自一人等卢杞进来。卢杞走后,家里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回答:“卢杞这个人面目丑陋而心胸狭窄,她们看到他那张脸肯定会发笑,这样就得罪了他。如果他掌了大权的话,我们家就完了。”

卢杞很得皇帝的宠爱,很快就升任为宰相。但他不思报效国家,反而嫉贤妒能,陷害忠良,谁要是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旨,就一定会被他害死。杨炎因为卢杞长得丑,品行也不好,以前在御史台工作的时候就很看不起他。等到卢杞掌权后,杨炎就被诬陷,发配到崖州去了。朱舭谋反的时候,将唐德宗赶到了奉天,卢杞对崔宁老是提起这件事感到很不舒服,就在德宗面前诬陷崔宁和朱舭有勾结,结果把崔宁害死了。郑詹和张镒是好朋友,郑詹每次趁卢杞午睡的时候就去找张镒说话。卢杞知道后就假装睡着,等到郑詹来的时候,他突然起来跑进张镒的房间。郑詹赶紧躲了起来,卢杞装作没看到,就和张镒说起了机密的事。张镒说:“郑詹在这里,不要说这些。”卢杞装作吃惊的样子说:“刚才说的那些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了啊。”因为偷听朝廷机密是很大的罪状,所以卢杞借这个机会陷害郑詹。结果郑詹被杀,张镒不久之后也被免去了官职。

当时,颜真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朝野上下对他都非常尊重。颜真卿很正直,经常批评卢杞的所作所为,卢杞一直对颜真卿怀恨在心。他多次派人去问颜真卿愿意去哪个地方就职,想把他从朝廷排挤出去。颜真卿找到卢杞,对他说:“当年你父亲卢奕的首级被安禄山派人送到平原的时候,他脸上全是血迹。我不忍心用衣服去擦拭,都是亲自用舌头把上面的血迹舔干净的。你现在却容不下我,真的就这么狠心吗?”卢杞听了之后很吃惊,赶紧下拜。他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对颜真卿恨得更厉害了。李希烈造反后,朝廷对他束手无策,卢杞趁机上奏说颜真卿威望很高,去说服李希烈投降肯定没问题。这件事传出去后,朝野震惊。谁都知道李希烈是不可能被言语说服的,颜真卿又是个刚烈的人,绝对不会屈服,让他去李希烈那里,肯定死路一条。后来,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于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