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何处?大约是每个人都在思索的问题。正如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禅宗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回归何处?回归纯净的心源。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这曲《菩萨蛮》出自李白。据《词源》说,这是词牌中第一曲《菩萨蛮》。李白谙熟音律,是个原创歌手。他在唱自己创作的,唐代《流浪者之歌》。
中国古代筑路同时,每隔五里或十里就建一座亭子,供行人歇脚。五里间隔的叫短亭,十里间隔的叫长亭。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很有人文精神,很讲人文关怀的。
有人说,李白这曲《清平乐》是在思乡。应该不是。李白自从离开四川故乡,就再也没回去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不是装神弄鬼的道教),同时产生于东周末期。至汉代,初崇道家,后又独尊儒术。那是政治,而在文化人骨子里,始终儒、道合流而又矛盾着。这矛盾不是学说的矛盾,而是取向上的矛盾。后又来了个释家,就更热闹而丰富多彩,让现实一搅和,往往令人不知所归。
儒家祖师孔子曾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怎样才能恢复三皇五帝礼治的和谐社会。老子说,历史已过去千年,现在天下大乱,只能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强求。孔子不同意他的观点。无为与人为,儒家和道家学学术上的分歧只在于此。
老祖先这一基本观点的分歧,统一而矛盾于每一个传统文人身上。唐代诗人李白是个很可爱的典型人物。
要想治国安民,必须当官。李白怀着“使寰宇大定,海县一清”的雄心壮志,“仗剑去国”,到了首都长安。
他先走大臣韩朝宗的路子,写信给韩朝宗,一开头就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曾任荆州刺史,古称韩荆州。他给韩朝宗戴高帽子,希望接见。韩老头子没理他。折腾了几年,才通过宫廷乐师李龟年的引荐,见到了唐玄宗。量才录用,封了个翰林供奉,也就是给皇帝写歌词的御用文人。有了这机会,李白便极力讨好杨贵妃,想通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当上有实权的大官。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春风、雨露、鲜花、流云、巫山神女、月宫嫦娥。杨贵妃美不胜收,“一枝红艳露凝香”。真个把贵妃娘娘捧得云雾迷漫。
诗写得确实好,可官还是没当上。据说是唐玄宗看不上他这副猴急相,说“是儿固穷酸相”。过了不久,给了他一笔钱,打发他出宫去了。
李白立马成了道家人物。他大声吟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唱着歌,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去了。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时所唱所吟,倒是李白本来面目。因为反正当不上大官,真性情也就袒露无疑了。藏着没用,也毫无意义。
他遨游大江南北,遍访名山大川,写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够潇洒,够豪放,够心旷神怡了。就这么玩下去写下去,岂不快哉!
可是别忘了,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永远成不了道家,老庄的境界只是他们失意时的精神家园,他们忍受不住无为的寂寞。
安史之乱爆发了。按理说,李白既已自诩为“楚狂人”,又深居山野,以道家眼光来看,天下打翻了油盐酱醋与他何干?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历史的原因。若不是唐玄宗晚年的昏庸,何来“安史之乱”?大势已去,只能顺势而为。毕竟还不是外敌入侵,只是统治集团的内讧。可他立马又成了以治国安民为己任的儒家人物。大老远跑到南京,投奔了起兵平叛的永王李璘,充当了个毫无实权的幕僚。幕僚就幕僚吧,有机会总不能错过。
机会没来,祸事来了。安史之乱平息,王室内部为争权又打起来了。永王兵败被杀,部下都受株连,李白也在劫难逃,被流放四川夜郎。好在流放途中,至长江三峡白帝城时,唐肃宗大赦天下。
李白老家在四川,若说他思乡多年,又劫后逢生,本可就近回老家了。可他没回去,一获赦就当即登舟顺流而下,并在船上写下了兴高采烈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年后,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在安徽当涂长江边,李白酒醉后倒在江边死去。死时,还手指月亮。可以想见,他倒下前,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那个年代,《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和《维摩诘经》,都是那时候读书人的必修课。李白也有好些礼佛参禅的诗。其中《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可见一斑。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远公即慧远禅师,是当今信徒最多的,净土宗的始祖。康乐即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先人谢安封康乐公,爵位世袭,故称谢灵运为康乐,谢灵运是个向佛的人。慧远是东晋高僧,李白和他只是神交。游庐山而想到慧远,看来他和佛还是很有缘分的。心念远公而开禅关,李白慧根不浅。他很明白“不染”、“心闲”、“天地皆空”,“实相无相”。以李白的经历,如果不死,很难说不是“诗佛”王维一流人物。
在现实与传统文化圈子里转悠的文化人,大都会转得晕头转向。找不到出路时,问别人,更多的是问自己:“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让李白迷惘的,不是回家的归程,而是魂归何处。
与《菩萨蛮》同时,还有同样是李白首创的一曲《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时说:“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悠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秋日登高抒怀,诗文如海,无人能出此八个字以上。寥寥八字,气象宏阔,跨越千古。
此曲借秦娥怀念远游的情人,诉说李白自己不知归宿何处的惆怅,与《菩萨蛮》同一心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归宿何处?大约是每个人都在思索的问题。正如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禅宗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回归何处?回归纯净的心源。心源如虚空,一尘不染,不生不灭。
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像李白一类的文化人,似乎永远也不可能回归心源。他们的内心世界负担过重,建功立业,功名利禄,是永远不能放弃的追求,内心世界永远也不可能纯净如虚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光荣与梦想源于此,消沉与悲哀同样也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