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下部)
18685500000009

第9章 《迷惘》

~1981 英国~

She published a phone talk in pour out. Keane was attracted by her words, and feel what she said is very interesting. This one had no education even 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Her nature is good, maybe it's because she's dealing with his book every day.

她絮絮叨叨地发表了一通议论。基恩不禁被她的话所吸引,并且感到她的话很有意思。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居然如此重视学习。她的本质是好的,也许这是因为她每天都和他的书打交道的缘故吧。

【获奖理由】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名人小记】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

卡内蒂于1981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他并非一位声名显赫的作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默默无闻的。

当他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世界文坛为之一振。究其原因,一是人们所期待获奖的作家无缘诺贝尔文学奖。二是卡内蒂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力不大,除了西德地区的一些国家之外,大多数读者都对他很陌生。三是很难评价他是小说家,作家还是戏剧家。因为他仅有的九部作品运用了七种体裁:一部小说,一部包含了三部剧本的戏剧集,一部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一部游记,一本研究卡夫卡书信的文集,还有两本简单的日记和两册自传。

不管怎么样,人们很难一眼就看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潜质。有位德国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詹姆斯·利昂对卡内蒂一生作过总结性的评述:“卡内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一位人道主义者。他代表的是德国的整个放逐的一代。放逐的一代在希特勒步上权力的宝座时就开始形成了。这一代的作家,当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返德国故园时,已是中年了,成了在夹缝中求生的一代。因此,他们写的作品多数是沉思的,探讨性的。”

当年备受关注的卡内蒂出生于1905年保加利亚,他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为此他坚持采用德语创作。六岁时跟随父母来到英国,1929年于维也纳大学化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了德语创作的文学生涯。1938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无奈之下,他流亡到英国,定居伦敦,不久获得了英国国籍。

1935年,卡内蒂唯一的长篇小说《迷惘》问世,然而,如同他本人一样,在世间默默无闻了几十年,终于在1963年再版后才为德国人所熟知。这是他最具成就的作品,在西方流传时,被托马斯·曼等大文豪所称赞。而瑞典学院也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卡内蒂本人非常崇拜弗朗茨·卡夫卡,他称卡夫卡是“把20世纪表现得最好的作家”。在斯德哥尔摩颁奖典礼上,他说:“我今天之所以能站在诸位面前,要感谢下面四个人……第二个就是弗朗茨·卡夫卡,他有着把自己化作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本领,并且使自己摆脱权利束缚。我要向他学习一辈子,这是至为必要的。”

【内容梗概】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生了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像风暴一样从欧洲大陆上袭来。社会中的矛盾开始扩大化,不少国家出现了一片混乱和动荡的局面。人们对金钱和权力也有了更大的欲望,并且失去自我地去欺骗,去残杀。

道德和人性在丧失殆尽,在这个满处可以闻到腐烂气味的社会,彼得·基恩决定远离这一切。他守在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中,不让一切外来的事物亲近。然而,他恰恰忘了,人类不同于动物,灾难,他们善于利用狡猾的智慧……

【精彩赏析】

彼得·基恩是个受人尊敬的教授,瘦高个,但是生性孤僻,沉默寡言。作为学术界最有名的汉学家,精通十几种东方语言,西方语言就更运用自如了。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七点到八点散步,顺便看看书店的有没有他需要的书籍。他爱书如命,就连出门也总是带上几本。在他那忙碌的生活当中,藏书是他唯一的乐趣。

他治学严谨,经常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精确的词汇。这也是他成为学术界名人的原因,他的作品不多,但大都经过他的反复琢磨,质量极高,每一本书都会被别人拿去当作范本。他的地位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他厌恶所有的人际交往,也不喜欢充满挑战的社会。于是他拒绝所有荣誉,拒绝与人来往,拒绝在大学里教书,情愿过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教授拥有城市中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诚实大街24号那幢楼房的最高层就是他的图书馆。他家的大门用三把复杂的锁锁着。他打开门,穿过前厅,步入书房,然后在四个大房间的走廊里走来走去。这四个房间全都是他的书室。房间的四壁乃至天花板上全都是书,这里没有一件多余的家具,也没有人来打扰他。

八年前,基恩在报纸上登出了这样一条招聘广告:“拥有大量藏书的学者招聘一名尽心负责的女管家。凡品行端庄者均可报名,品行恶劣者请勿上门。报酬听便。”当时苔莱瑟已经有一份称心的工作了。但是她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满48岁,所以她便在第二天找到了基恩。基恩和她谈过话之后,就把她留了下来。

女管家一直穿着那浆过的蓝裙子,拖在地毯上,遮住了双脚。她的脑袋是歪的,一对招风耳又扁又大。她走起路或者是说起话来都是摇晃着脑袋,两个肩头也晃来晃去。不过,她很勤快,清扫图书馆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基恩很满意。就这样,一晃八年过去了。

女管家很好奇教授整天闷在房间里做什么,她猜想一定是在做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她又搜查不出什么结果,于是这种好奇渐渐地变成了罪恶。她开始对教授那见不得人的勾当深恶痛绝。她开始猜想,他要这么多书做什么?他又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书看完,他这不是白白浪费钱吗?要是这样,她可坚决不能答应被他愚弄了八年!

第二个星期,偶然的场合下,女管家用一番滥调陈词骗取了教授的好感,她说:“时下有一种时兴的说法:一切为了孩子,现在哪有什么严格要求。孩子都很淘气,不可思议。在学校里他们一味玩耍,还跟老师在一起散步。请问,这个世道是什么世道!如果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想学,父母就把孩子从学校里接出来,送去当学徒,交给一个严师管教,以便让这孩子能学到点东西……”她絮絮叨叨地发表了一通对教育的看法。这让基恩教授大为吃惊,因为他想象不到这个从未受到过教育的女人居然如此重视学习。

于是,他说:“如果您想读点什么,尽管向我提出来。”第二天,她果真来借书了。基恩对她还是有些不放心,就给了她一本带着污渍、书页油腻的小说。她接过书后,拿包书纸包了两层。

他觉得她应该是个比自己更爱护书籍的人。可是他并不知道,女管家正在酝酿一场阴谋呢!第二天,他又发现女管家拿自己微薄的收入买了一副手套,以便看书的时候不把污渍留在书上。教授觉得自己读了三十五年书,从未想过要戴手套,女管家一定是个高尚的人。

他在书房里踱来踱去,他想,我真是犯了个大错误。八年来我都瞎了吗?我要弥补她八年来所失去的一切。“我要和她结婚!她是管理我的图书馆最理想的人。一旦发生火灾,我也可以完全依靠她。”基恩教授上当了!婚礼举行完毕,女管家苔莱瑟就像变了个人,再也不是那个善良高尚的爱书人士了。

在苔莱瑟的强硬要求下,教授开始渐渐地妥协,比如从刚开始把第四个房间让出来当餐厅;比如那一笔巨款去买一套像样的家具;比如把走廊都让给了苔莱瑟,想要经过走廊还得付出代价等。

苔莱瑟一看自己的诡计得逞了,沾沾自喜。可是当他逼教授写下遗嘱后,才发现教授根本没多少钱,于是只会写0的她在遗嘱上那一排数字后面加了两个0。没过多久,基恩教授就被苔莱瑟赶出了家门。

基恩教授流落街头,误入一家妓院。当时一个驼背的侏儒向他索要本钱,教授看侏儒可怜,便掏出一百先令给了他。这却招来了不少对金钱虎视眈眈的人们。教授被毒打了一顿,钱也差点被抢光。侏儒费舍勒假装好心地帮他捡回了钱包,为了答谢费舍勒,教授雇佣了他。其实,侏儒也是看中了教授的金钱而已。

基恩陪费舍勒去一家当铺,在那里,他看到一个大学生正卖书呢!他感到气愤又感到忧虑,于是他掏出32先令把大学生的书都买了,还劝大学生别再干这种事了。从那天开始,基恩就每天守在当铺门前,一旦有人来卖书,他就花大价钱买回来。这让费舍勒找到了骗钱的手段。

费舍勒找了四个人,然后买了几本廉价的小说,吩咐那几个人把书包好。送到当铺去,然后向基恩索取200先令。后来,他又让另外一个人去骗基恩,说是苔莱瑟已经死了。基恩教授一高兴,给了那人4500先令。

这天,苔莱瑟和看门人一同扛着大包裹来到当铺。原来,基恩被赶走不久,苔莱瑟就和看门人搞在了一块。他们预计着把教授的书卖掉,赚一笔钱。从此,他们隔三差五地就来当铺。

看门人假装好心地让基恩住在自己原来的小屋子,基恩接受了。费舍勒得到最后一笔钱之后,解雇了那四个人。他打算拿着那笔钱去做当世界象棋冠军的美梦。他走在大街上,突然想起听基恩那个在巴黎的弟弟乔治,这人应该有一笔可观的财产。于是他假装基恩的名义给乔治写了一封信。可是,还没等费舍勒带上自己的东西离开,就被同伙杀死了。

乔治接到信,立刻觉察出了不对劲。他赶紧来到基恩居住的地方,并且在看门人的房间里找到了他。基恩教授就生活在门窗都被钉死的屋子里,常年饱受着看门人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摧残。

基恩弟弟乔治很快就用计赶走了看门人和苔莱瑟,教授也恢复了往日的精神,当晚弟弟就和他告别了。

乔治刚出门,基恩教授就把大门紧锁上了。他用三把复杂的大锁把大门牢牢地锁住,又加了几根又宽又沉的铁条。在这才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家,可是就在这时,他的脑海中开始闪现前一段时间的“噩梦”,那种痛苦的感觉在他的脑海中就像走马观花一般不停地转动。

他渐渐地变得疯狂起来,在自己的家中点燃了一把火,他和他的图书馆深陷一片火海之中。

【名家点评】

他在文学领域里最杰出的成就是193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迷惘》。这部小说想像丰富而奇特,具有神秘色彩,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19世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