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通过生成尿液,排泄毒物、药物和废物,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身体内环境,使其维持稳定状态。肾功能检查分为肾小球功能检查和肾小管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内生肌酐清除率是指血浆中肌酐被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一定容积的内生肌酐清除,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试验方法。
【标本采集】患者连续3天低蛋白饮食(蛋白质<40g/d),并禁食肉类,避免剧烈运动。第4天晨8时将尿液排尽,然后收集并记录24h尿量,加入甲苯4~5mL防腐。在第4天早晨采取抗凝血2~3mL,与24h尿液同时送检。
【参考值】80~120mL/min。
【临床意义】
(1)Ccr降低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首先出现Ccr下降,并随病情好转而回升,慢性肾小球损害,Ccr呈进行性下降。
(2)判断肾功能受损程度Ccr70~51mL/min为轻度损害;Ccr50~31mL/min为中度损害;Ccr<30mL/min为重度损害。
(3)指导临床治疗Ccr<40mL/min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30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常无效;<10mL/min时,可作为血液透析治疗的指征,此时患者对呋塞米等利尿药物的疗效明显减低。
(二)血清肌酐测定
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Cr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能力,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肾脏排出肌酐减少,血液中Cr升高,血清Cr反映肾损害但并非早期指标。
【标本采集】草酸钾抗凝静脉血或新鲜静脉血3mL。
【参考值】50~110μmol/L。
【临床意义】血清肌酐与内生肌酐清除率相似,是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血清肌酐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度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三)血尿素(BUN)测定
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体内尿素的生成量取决于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以及肝功能情况。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但肾小管内尿流速越快重吸收越少,也即达到了最大清除率。和血肌酐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BUN/Scr)值约为10,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缺水、肾缺血、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20~30;而低蛋白饮食,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症。
【标本采集】草酸钾抗凝静脉血或新鲜静脉血3mL。
【参考值】正常成人空腹BUN为3.2~7.1mmol/L(9~20mg/dL)。
【临床意义】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均可使血尿素氮增高。肾外因素也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如能排除肾外因素,BUN>21.4mmol/L(60mg/dL)即为尿毒症诊断指标之一。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
正常情况下,远端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的Na+、Cl-,而不吸收水,使原尿中电解质浓度逐渐减低,为远端肾小管稀释功能。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集合管则吸收水,为远端肾小管的浓缩功能。生理情况下,夜间水摄入及生成减少,肾小球滤过量较白昼低,而浓缩稀释功能仍继续进行,故夜尿较昼尿量少而比重较高。比较昼夜的尿量和比重,可判断肾浓缩和稀释功能。
【标本采集】保持正常饮食和活动,早8时排尿后,每3h收集尿液1次,至次晨8点,分置于8个容器中,分别测定尿量,并用尿比重计或折射仪测定比重。
【参考值】尿量:成人24h尿1000~2000mL,日尿量大于夜尿量[(3~4):1]。
8次尿中至少1次尿比重>1.020,另1次尿比重低于1.003。
【临床意义】早期肾功能不全,夜尿量>750mL,夜尿量大于日尿量;浓缩功能不全,最高尿比重<1.020,比重差<0.009;稀释功能不全,日尿比重恒定在1.018以上,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出汗过多等。
(二)尿渗量
尿渗量反映尿中溶质的含量,可判断肾浓缩和稀释功能。
【标本采集】晚餐后禁水8~12h,留取晨尿100mL(不加防腐剂),同时采集静脉血2mL肝素抗凝。
【参考值】尿渗量600~1000mOsm/(kgH2O);血浆渗量275~305mOsm/kgH2O;尿渗量/血渗量为(3-4.5):1。
【临床意义】
(1)尿渗量/血渗量比值减低,提示肾浓缩功能受损。尿渗量/血渗量的比值等于或接近于1,称等张尿,为肾脏浓缩功能近完全丧失,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阻塞性肾病、多囊肾及慢性肾盂肾炎晚期。
(2)尿渗量<200mOsm/(kg·H2O),或尿渗量/血渗量的比值<1,称低张尿,提示肾浓缩功能丧失而稀释功能存在,见于尿崩症。肾前性少尿,肾小管浓缩功能完好,尿渗量较高。肾性少尿者,尿渗量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