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是食物经过消化道后排出的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细菌、无机盐和水。粪便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及恶性肿瘤等;了解消化状况,借以粗略地判断胃肠、胰腺及肝胆的功能状况;同时查找致病菌。
一、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真实情况,应特别注意下列问题。
1.一般采取自然排出的粪便,无粪便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粪便,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因过稀或混有油滴而不适合作检查标本。
2.留取粪便的容器应为清洁干燥的玻璃瓶、塑料盒,或一次性使用的专用纸盒。粪便中不应混有尿液、消毒液、污水等以免破坏粪便中的有形成分。细菌培养时则应采用有盖的无菌容器。
3.粪便检查一般只须指头大少量粪便(5g)即可,但应在粪便有脓血黏液处选材,并注意从粪便的不同部位选取标本。
4.粪便寄生虫检验,3天前应停服抗生素,留取的粪便至少在30g以上,血吸虫毛蚴等虫卵孵化计数,应留取24h粪便,混匀后送验;检验阿米巴滋养体,送检途中要注意保温;蛲虫卵检验应使用透明膜拭子于清晨排便前自肛门周围的皱襞外拭取标本然后送验。
5.粪便隐血试验,为避免出现假阳性,病人在检查的前3天,应禁食用铁剂,动物血、肝类、瘦肉及大量绿色蔬菜,然后再留取粪便送验,有牙龈出血者应嘱其勿下咽。
6.标本采集后一般在1h内检验完毕,以免pH改变以及消化酶作用等使粪便的有关成分分解破坏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二、粪便一般检验
(一)一般性状检验
1.量
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约为100~300g,可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器官功能情况而变化。如食细粮及肉食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及蔬菜者,因纤维素多而粪便量增加。消化道或消化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及消化吸收不良使粪便增加。
2.颜色与性状
正常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金黄色或黄色糊状便。久置后由于粪便中的胆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颜色加深,病理情况下可见如下改变:
(1)糊状或稀汁样便
各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因素刺激消化道,使肠蠕动亢进或肠黏膜分泌过多所致,最常见于急性肠炎、服导泻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乳儿消化不良时,因肠蠕动过快,胆绿素由粪便排出,使粪便呈绿色稀便。伪膜性肠炎时,粪便呈黄绿色稀汁样便,并含有伪膜,量大在3000mL以上或更多。艾滋病患者伴肠道孢子虫感染时,可排出大量稀水样便。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排洗肉水样便。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排出红豆汤样便。
(2)黏液便
正常粪便中有少量黏液不易觉察。若肉眼可见黏液说明其量增多,多由炎症时肠道分泌增加所致,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等。
(3)黑便及柏油样便
粪便呈黑色富有光泽,如柏油状,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铁剂时粪便也呈黑色,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4)脓性及脓血便
指粪便中有脓性分泌物及脓血,见于肠道下段病变。如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稀果酱样便;细菌性痢疾以脓为主,脓中带血;其他还见于直肠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
(5)胶冻样便
肠激惹综合征患者常在腹部绞痛后排出黏冻样、膜状或纽带状物,慢性菌痢也可排出冻状便。
(6)鲜血便
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均可见鲜血便。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滴血现象,而其他疾病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7)米泔样便
粪便呈淘米水样、量大,见于重症霍乱和副霍乱患者。
(8)白陶土样便
粪便呈黄白陶土状,系因粪便中的粪胆素减少或缺乏引起,见于各种阻塞性黄胆或钡餐造影术后。
(9)细条状便
排出细条状或扁条状便,多见于直肠癌或肠道狭窄。
(10)乳凝块便
乳儿的粪便中有黄白色乳凝块,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11)硬结便
粪便呈坚硬圆球或羊粪状,常因习惯性便秘,粪便在结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和产后无力排便者。
3.气味
正常粪便中因含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有血腥臭味。脂肪、糖类消化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4.寄生虫
体肠道寄生虫患者粪便中可出现寄生虫体,如蛔虫、蛲虫、绦虫等较大的虫体及片段混在粪便中肉眼即可辨认,钩虫病则须将粪便冲洗过滤后查验才能发现。服用驱虫剂者应检验粪便中有无排出的死虫体以判断驱虫效果,特别是驱绦虫后应仔细寻找绦虫头部,否则不能说明驱虫成功。
(二)显微镜检查
1.细胞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肠道炎症时增多,小肠炎症时白细胞一般<15/HP。结肠炎症时如细菌性痢疾,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甚至满视野。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如钩虫病)时,粪便中可见较多嗜酸性性粒细胞。
(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直肠息肉等。
(3)巨噬细胞正常粪便中少见,细菌性痢疾、直肠炎时多见,溃疡性结肠炎时偶见。
(4)肿瘤细胞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的血性粪便涂片时,可发现成堆的癌细胞。
2.食物残渣
正常人粪便中可见少量的食物残渣,如淀粉颗粒、脂肪小滴、肌肉纤维及结缔组织等,在消化不良或肠蠕动过快时粪便出现较多。
3.寄生虫
卵肠道寄生虫主要依靠镜检找虫卵、原虫滋养体及包囊来诊断,粪便中常见的寄生虫卵有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华支睾吸虫卵、血吸虫卵、姜片虫卵及带绦虫卵等。原虫主要是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三、细菌学检查
通过粪便细菌培养,可以查到多种肠道感染性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伤寒、副伤寒菌、霍乱以及结核杆菌等。对肠道感染菌鉴别与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四、隐血试验
【定义】胃肠道少量出血,粪便外观颜色无变化,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故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标本采集】病人在检查的前3天,应禁食用铁剂,动物血、肝类、瘦肉及大量绿色蔬菜,然后再留取粪便送验,有牙龈出血者应嘱其勿下咽。
【参考值】正常粪隐血试验呈阴性反应,用(-)表示。
【临床意义】阳性反应,见于消化道出血。
(1)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活动期,阳性率为40%~70%,消化性溃疡的非活动期为阴性。
(2)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性阳性,因此,OBT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
(3)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钩虫病等,均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