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评估
18683400000040

第40章 尿液检查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排泌后形成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性质和成分的改变既能反映全身机体代谢情况,也能反映泌尿系统的病变状况,因此尿液检查应用广泛,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和观察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结核、泌尿系肿瘤及结石;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肝炎等;也常应用于对肾脏损害药物的监护,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等。

一、标本采集与保存

尿液标本的正确保存与采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检验结果正确与否的关键。

1.采集方法

通常留取10-100mL尿液于清洁干燥的容器中,现多采用一次性尿杯。尿液细菌培养时应使用有塞的无菌容器。根据临床和实际情况,留尿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随机尿指随时留取任何时间的尿液。如门诊、急诊病人留尿,该尿易受饮食、药物、运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2)晨尿即清晨第一次尿,因尿液在膀胱内贮存时间较长,尿液浓缩和酸化程度高,尿中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检出率较高,多用于肾脏疾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观察疗效。

(3)空腹尿留取空腹12h后的尿液,通常用于糖尿病病人做定性检测时使用。

(4)定时尿指留取不同时间段(3h、12h或24h)内排出的全部尿液。留尿时间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长短,或在不同时间段内分瓶留取分段尿液,适合对尿中所含的微量物质,如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皮质类固醇、尿糖、尿蛋白尿电解质等进行定量检测。

(5)中段尿留尿前清洗外阴,消毒尿道口,留取中段尿于无菌的试管中送检。

2.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1)一般检验女性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中,男性避免精液及前列腺液的污染。留尿时避开初段尿液,留取中段尿液以免尿道口不洁的成分影响检验结果。

(2)细菌培养留尿前停用抗生素5天,留尿时先给病人冲洗外阴部或用1:1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棉球擦拭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液,必要时可以用导尿的方法留取标本。留尿全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尿道中的细菌或环境中的细菌污染标本,留好的尿液标本应及时送验。

(3)尿液中所含物质定量检验(多用12h尿或24h)测定开始的当天中餐或晚餐限制液体摄入量在200mL以下,晚餐后不再饮水;次晨8时排尿弃去,收集以后12h尿或24h的所有尿液,包括粪便排出时的尿液以及第2天上午8时最后排出的尿液。可按检测需要将全部尿液盛于一个容器,或分晨8时至晚8时尿盛于两个容器,也可将每两个小时的尿液盛于一个容器中送验。

(4)尿液的送验一般完成尿液标本收集后均立即送验。留尿至开始检测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min,夏季最长不能超过1h,冬季最长不能超过2h。留取12h或24h尿标本应按前述要求添加防腐剂,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应将标本置入冰箱保存。送验时应仔细核查瓶签并在送检单上注明标本的种类、留取的准确时间、所加防腐剂种类等。

3.尿液标本保存

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较长,应将尿液冷藏或置于阴凉处保存,必要添加防腐剂。防腐剂的种类和用法如下:

(1)甲苯

通常100mL尿中加入2mL甲苯,使之形成薄膜阻止尿液与空气接触,保持标本中化学成分的稳定,主要用于尿糖与尿蛋白等生化检测的防腐。

(2)甲醛

一般在24h尿中加1~2mL甲醛,以凝固蛋白,抑制细菌生长,固定尿中有形成分,常用于检出管型与细胞时防腐。

(3)浓盐酸

一般于24h尿液中加10mL浓盐酸,用于尿17-酮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钙等物质检测时的保存。

(4)冰醋酸

24h尿液中一般加10~25mL的冰醋酸,来固定尿中5-羟色胺、醛固酮类物质,用于5-羟色胺类物质检测时防腐。

(5)碳酸钠

通常24h尿液中加10g碳酸钠来固定尿中卟啉类物质,用于尿卟啉检测时防腐并盛装在棕色瓶中送检。

二、尿液一般检验

尿液的一般检查又称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形状检查、化学检查及显微镜学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参考值】正常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平均1500mL。尿量的多少与当日饮水量及其他途径排出的体液量有关。

【临床意义】

(1)少尿或无尿

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者称为少尿;24h尿量少于100mL者称为无尿。常见病因:①肾前性疾病,如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等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②肾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等;③肾后性疾病,即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如肿瘤、结石、尿路狭窄等;④假性少尿,见于膀胱潴留、前列腺肥大等。

(2)多尿

24小时尿量多于2500mL者称为多尿。生理性多尿:可见于饮水过多、输液、饮茶、精神紧张、寒冷、应用利尿剂等。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早期、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失钾性肾病等。

2.颜色

正常尿液的颜色为无色澄清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尿颜色受尿胆素、尿胆原等影响,还与尿量的多少、某些食物、药物的摄入有关,如进食大量胡萝卜、服用维生素B2等时尿呈亮黄色,服用痢特灵、大黄时尿呈黄色或棕褐色。各种病理情况下,尿液颜色可有如下改变:

(1)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尿液呈淡红色、红色、洗肉水样或混有凝血块,称肉眼血尿。尿液外观无变化,离心沉淀后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镜下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或泌尿道结石、肾肿瘤、肾结核等,也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2)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称血红蛋白尿,颜色为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多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溶血性疾病。

(3)脓尿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炎性渗出物时的混浊尿液。菌尿呈云雾状,静置后不下沉;脓尿放置后可有白色云絮状沉淀。此两种尿不论加热或加酸,其混浊均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4)乳糜尿乳糜液进入尿中,外观呈不同程度乳白色,主要见于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周围淋巴管引流受阻时。

(5)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颜色呈浓茶色,振荡后泡沫呈黄色,见于阻塞性和肝细胞性黄疸。

3.气味

正常尿液的气味主要来自尿内挥发性酸而呈特殊芳香气味,久置后由于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进食葱、蒜等含特殊气味的食品过多时,尿液也出现相应的特殊气味。病理情况下可呈不同气味。

(1)刚排出的尿液即有氨味,可能是因为慢性膀胱炎或尿潴留,使尿素在排出前已分解造成的。

(2)糖尿病因尿中含有大量的酮体,使尿液呈现烂苹果气味。

(3)有机磷中毒的患者,排出的尿液呈蒜臭味。

4.酸碱反应

尿液的酸碱改变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如进食蛋白质多时,尿pH降低;进食蔬菜多时尿pH可升高。尿液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素,也可使酸性尿液变为碱性尿液。因此,在结果判定时要排除了上述干扰因素,pH过高或过低才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正常新鲜尿液多呈弱酸性,尿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临床意义】

(1)pH降低(酸度增高)见于酸中毒、发热、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氯化铵等。

(2)pH增高(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或服用碱性药物等。

5.比重

尿液比重与所含溶质的浓度成正比,受年龄、食入水量和出汗量的影响。饮水多时尿比重降低,尿量增多;机体缺水时尿比重增高,尿量减少。在没有水代谢紊乱的情况下,尿比重的高低可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参考值】正常成人普通饮食情况下,尿比重为1.015~1.025之间,最大波动范围为1.003-1.03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晨尿>1.020)①肾前性少尿,如高热、脱水、出汗过多、周围循环衰竭、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等,尿少而比重高;②糖尿病,因尿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其尿多而比重高;③清蛋白尿。

(2)尿比重降低(<1.015)见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等。当肾实质破坏、肾浓缩稀释功能丧失时,尿比重低且固定在1.010±0.003。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质检查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的蛋白质,24h不超过100mg,用普通的定性方法不能检查出来。若24h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定性试验阳性的尿液,称为蛋白尿。

【参考值】

(1)正常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反应,用(-)表示。同时用(+)~()来表示尿蛋白的量。

(2)正常人尿蛋白定量:20~130mg/24h。

【临床意义】在生理情况下,如劳累、精神紧张、寒冷时,可出现一过性的功能性蛋白尿;在长期站立、妊娠压迫时可出现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情况下,因组织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可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按发病机制分为如下几类:

(1)肾小球性蛋白尿

主要因炎症、免疫因素使肾小球病基底膜损伤、孔径变大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及静电屏障作用减弱,使大分子清蛋白大量滤过产生蛋白尿。见于原发性肾小球器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毒物损害、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引起的肾损害。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肾小管因炎症、中毒发生病变,重吸收能力降低导致的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急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3)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蛋白尿所含成分具有上述两种蛋白尿的特点,见于各种肾小球病后期;各种肾小管间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但由于血液中异常蛋白质(Ig轻链、急性溶血时的游离血红蛋白)产生增多,这些小分子蛋白经肾小球滤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尿中排出,而产生蛋白尿,称溢出性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挤压综合征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

(5)组织性蛋白尿

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组织分解的蛋白质以及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称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的炎症、中毒等。

(6)假性蛋白尿

因尿中混有血、脓等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一般不伴有肾脏本身损害,治疗后很快恢复。

2.尿糖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8.8mmol/24h时,超过了肾脏对糖的重吸收(肾糖阈值),使多余的糖从肾脏排出,用定性的方法检测为阳性,称为糖尿。糖尿还可见于血糖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尿糖的含量常与血糖高低成正比。所以可用来间接判断血糖情况,是糖尿病诊治和护理观察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指标。

【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下应坚持采集清晨空腹尿液,以排除饮食对尿糖的影响。因尿标本中的糖易分解,应及时送检并立即测定。

(2)采集尿液的容器如果残留氧化的消毒剂(漂白粉、次亚氯酸)可产生假阳性;大量酮体、维生素C、阿司匹林、链霉素、青霉素以及中药大黄、黄芩、黄柏等也可干扰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应避免这些因素。

【参考值】正常人为0.5~5.0mmol/24h,定性试验阴性,用(-)表示。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

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如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及Cushing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2)肾性糖尿

这是因为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减退,肾糖阈降低致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伴肾小管受损以及妊娠后期的妇女。

(3)暂时性糖尿①超过“肾糖阈”的生理性糖尿,如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或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200g/次)。②应激性糖尿,如颅脑外伤、脑出血、心肌梗死时,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可出现暂时高血糖和糖尿。

(4)其他糖尿如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以及一些戊糖,也可在肾小管重吸收,但吸收率比葡萄糖低。当上述糖类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使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

3.酮体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为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各种原因导致大量的脂肪分解而使这些物质氧化不全时,可使血中浓度增高而由尿排出。

【参考值】定性试验呈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性酮尿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酮尿,应考虑为酮症酸中毒,是发生酮中毒性昏迷的前兆。如患者已服用降糖药者,其血糖已正常却仍有酮尿时,可能为血糖不高性酮症,乃因降糖药物具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使脂肪代谢氧化不全所致。

(2)非糖尿病性酮尿见于婴幼儿童或妊娠妇女因发热、严重呕吐、腹泻、未能进食等情况而出现的尿酮体阳性。

(3)饮酒过量可造成以β-羟丁酸明显增高为特征的酸中毒。

4.尿胆红素

与尿胆原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称尿三胆。其量的变化常反映红细胞破坏及肝胆系统代谢情况。

【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1)留取新鲜晨尿20~30mL,盛于清洁干燥的容器中立即送检。

(2)尿胆原易在空气中氧化,棕色容器较适宜,容器最好加盖并立即送检。

(3)尿中含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普鲁卡因、苯唑青霉素等以及卟胆原等可使试验呈假阳性反应。检验前应避免使用上述药物。

(4)饱餐、饥饿运动等生理情况可引起尿胆原轻度增高,留取标本时应注意。

【参考值】正常人尿胆红素含量≤2mg/L,定性为阴性;尿胆原含量≤10mg/L,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

(1)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门静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滞。

(2)尿胆原阳性主要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5.尿亚硝酸盐

阳性见于尿路感染。但维生素C或进食硝酸盐丰富的菠菜、卷心菜等食物会出现假阳性,需与白细胞酯酶联合分析阳性结果。

6.尿隐血

临床意义同血尿。

7.尿白细胞

见显微镜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指用显微镜对新鲜尿液标本中沉渣进行镜检,检查细胞、管型和结晶等成分。

1.细胞

(1)上皮细胞

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由肾、尿路等处脱落而混入。肾实质损害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正常尿中见不到。如在尿中出现,常表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期。

2)移行上皮细胞是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正常尿偶可见到。输尿管、膀胱、尿道炎症时数量增多。大量出现时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前段及阴道表层,细胞形态扁平而大,似鱼鳞,不规则,成年女性尿中易见,少量无临床意义,尿道炎时大量出现。

(2)白细胞和脓细胞

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多见。脓细胞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破坏和死亡的中性粒细胞。正常人尿沉渣镜检不超过5个/HP。如每高倍视野中白细胞超过5个即为增多,称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等。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常有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除有成团的脓细胞外,并伴有多量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肾移植术后可见淋巴细胞增多。

(3)红细胞

正常尿中见不到或偶可见到红细胞。每高倍视野中红细胞数超过3个,称镜下血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结石、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

2.管型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出现说明肾脏有实质性损伤。常见以下几种管型:

(1)透明管型

管型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无细胞的细圆柱体,两端钝圆,偶含少量颗粒。由于折光性低,需在弱视野下观测,健康人正常0~偶见/HP。运动、发热、重体力劳动、麻醉等时可一过性增多。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可增多。

(2)细胞管型

管型内常含有细胞和细胞碎片等物质,其所含细胞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时称细胞管型。根据所含细胞命名为:①肾上皮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子痫等;②红细胞管型,见于各种急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③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化脓性病变,最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也可见于狼疮性肾炎等。

(3)颗粒管型

是由肾实质病变之变性细胞分解产物或由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崩解的大小不等颗粒聚集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管型内的颗粒量常超过1/3,故称颗粒管型,可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两种,开始多为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②细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4)蜡样管型

可能由细粒管型继续衍化而来,是细胞崩解的最后产物,也可由发生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在尿液中出现,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偶见肾移植后排异反应。

(5)脂肪管型

在管型基质中含有多数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时,称为脂肪管型。脂肪尿及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

(6)肾衰竭管型

肾衰竭管型是由于损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裂后,在明显扩大的集合管内凝聚而成。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早期此管型可大量出现,随着肾功能的改善,肾功能衰竭管型可逐步减少或消失。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此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3.结晶体

正常尿液有时有盐类结晶析出,大多与饮食和代谢有关。常见的结晶体有以下几类。

(1)酸性尿中的结晶如尿酸结晶、草酸钙结晶、非晶体尿酸盐,尿中出现无意义,如数量增多,有红细胞出现并伴尿路刺激症,则应考虑结石的可能。

病理情况下可出:①胆红素结晶,见于阻塞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肝癌、急性磷中毒等。②亮氨酸结晶,正常尿内不出现,如出现见于急性磷、氯仿中毒、急性肝坏死、肝硬化。③酪氨酸结晶,意义同亮氨酸结晶。④胱氨酸结晶,先天性胱氨酸病时可大量出现,有结石的可能。⑤胆固醇结晶,见于肾淀粉样变、膀胱炎脓尿和乳糜尿内。

(2)碱性尿中的结晶有磷酸盐、磷酸钙、尿酸铵等,加醋酸常可溶解,如经常出现,则应注意有结石和尿路感染的可能。

(3)磺胺药物结晶因磺胺类药易在酸性尿液中形成结晶,故在新鲜尿液中出现大量结晶体并伴有红细胞时,有发生泌尿系统结石、肾损伤甚至尿闭的可能,应及时停药予以积极处理。

三、尿液细胞计数

(一)Addis尿沉渣计数

【定义】留取病人夜间12h尿液标本,定量检验沉渣中有机物的数量。

【标本采集】留取患者自晚8时至次日早8时夜间12h尿液标本,如酸性尿液中有尿酸盐结晶析出而混浊,可将尿液连瓶浸入温水(不高于37℃)中片刻,使其溶解,如碱性尿液中磷酸盐结晶析出而混浊,可加1%醋酸1~2滴,纠正至刚呈酸性,使磷酸盐消失。

【参考值】红细胞<50万/12h;白细胞<100万/12h;管型(透明)<5000/12h。

【临床意义】

各类肾炎病人尿液中的细胞和管型数,轻度或明显增加。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时白细胞显著增加。

(二)1h尿细胞排泄率测定

【标本采集】患者照常工作、不限制饮食,准确留取下午3h的全部尿液,计数后除以3而得出1h细胞排泄率。

【参考值】男性:红细胞<3万/12h,白细胞<7万/h。女性:红细胞<4万/12h,白细胞<14万/h。

【临床意义】肾盂肾炎白细胞排泄率明显增高,可达40万/h,急性肾小球肾炎红细胞排泄率明显增高,可达20万/h。

四、尿液淀粉酶测定

淀粉酶是唾液腺和胰腺分泌。急性胰腺炎时,AMY升高。血中出现的早而存在的时间短,尿中淀粉酶出现的晚而存在的时间长。另外,在休克、创伤、急性腮腺炎、腹膜炎等状态下,尿淀粉酶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