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三国
18681900000088

第88章 得人者昌

袁绍在曹操眼中,曾经是庞然大物,不得不买他的账。一、“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二、冀青幽并的地盘实力;三、折节下士的优雅名声;四、登高一呼的领袖精神,使得曹操不得不买他的账,因为他手下的谋士太多了。早年,他俩因为反对董卓专政,同起造反,还算志同道合,稍有情谊;后来,各霸一方,袁实力强于曹,约五与一之比,袁要把曹吃掉,曹要不被袁吃掉,还要想法倒转头来吃掉袁,便是他俩连做梦都放不下的事情了。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草包之处,迷信实力,有枪就是草头王,他认为只要拥有地盘和兵马,他就是大哥大。但曹操看透了他:“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曹操还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我实力虽不如他,但我懂得如何任用智力,如何以道御之,结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赢了。所以,那些重物质,轻精神,或太相信自己的权势财富,却不大在乎提高文化水平,重视思想品质,加强政治素养的领导者,倒是应该汲取一下曹袁决战的历史教训。

韩愈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因为儿子出麻疹,作统帅的就没有兴致作战了,简直荒唐之极。“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这样用人的袁绍,岂有不败之理。

而曹操在《遗荀攸书》中,用“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的话来勉励众位幕僚,表明了他十分看重智士,看重智士为他出谋划策,设计献智的作用。在三国时期,使用谋士最力者为曹操,得益于谋士贡献最大者,莫过于曹操。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历代统治者中间,能有曹操这样一个认识水平的,并不多。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谁拥有人才优势,而且给人才创造一个“各尽其能,各展所长”的良好环境,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