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上善若水
18681700000017

第17章 明代云南道教的兴盛

明代云南道教兴盛,高道名师颇多。在传播、发展道教方面,著名道教真人刘渊然及其净明道是影响最大者。刘渊然以一代高道的学识风范,扩大了净明道在云南的影响,推动了云南道教事业的发展。

净明道是道教教派之一,又称净明忠孝道。始创于南宋初。相传东晋时江西南昌西山道士许逊修道有灵验,举家拔宅飞升,隋唐时出现神化许逊的传说,北宋时期宋徽宗加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使许逊信仰在南昌西山一带更为盛行。

元代初年,西山隐士刘玉清称自己数次遇到许逊等仙真,降授净明道要,遂开创净明道派,以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一时从学者甚众。刘玉所创新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自称为第二代祖师。

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赞赏。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罗近溪、高攀龙、屠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

净明道教义以融合儒释道为特点。所谓净明,即正心诚意,教人清心寡欲,使本心不为物欲所动,不染物、不触物,清静虚明而达于无上清虚之境,此之谓净明。

净明道所提倡的“净明”,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封建伦理规范,自觉遵守忠孝廉慎宽裕容忍之道,做忠臣孝子良民。净明道极力强调忠孝大道,维护封建纲常,因而得到元明两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称赞。

“净明”二字还取佛教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净明道认为,修炼首先要达到内心一尘不染、不触之思想境界,忠孝则是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谓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它还融合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

实际上,明代真正推动净明道“大显于世”的人乃是刘渊然。据《明史·方伎列传》记载,刘渊然“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累朝所礼。”他“颇能呼召风雷”,“平生所有貂裘鹤氅,法衣宝剑,一切道具、舆帐、供奉给事之人之类,无一不出朝廷所赐,崇奖之荣,玄教罕比”。

另据清雍正《江西通志·仙释》言,刘渊然曾得明仁宗赐号“冲冲虚至道元妙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并主“领天下道教事”,赐二品印诰。此外,《长春刘真人祠堂记》则详记刘渊然之师承关系及济民利物诸事。

刘渊然是赣南客家人,他生性超脱喜静,又十分看重道德修养。所以,他16 岁师从江西雩都紫阳观著名道士赵原阳受符法。

赵原阳是一个对赣南客家地域道教发展和传播有着特殊贡献的人。他传授刘渊然诸阶玄秘,携归金精山,又授以玉清、社令、烈雷、玉宸、黄箓、玉箓等书,以及金火返还大丹之法诀和呼召风雷、驱役鬼神等法术。刘渊然学业精进,后来终成大器。

明代执政者对净明道颇重视。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闻刘渊然之名,于1393 年召其至京师,试以道术,赫然灵验,赐号“高道”。并命之在南京朝天宫建西山道院居住,常被顾问,尝出入禁中,与论道要,礼遇甚优,成为显赫一时的全国道教领袖人物。尔后,刘渊然又在京都相继鼎建了灵济、神岳二宫,传授了一大批弟子。

明永乐初年,刘渊然随明成祖朱棣至北京,升迁“左正一”,赐“真人”号。但刘渊然生性耿直,不适宜京城风云,就到云南传播净明道,广收道徒,兴建宫观,他收邵以正、芮道材、蒋日和等为徒,在滇势力渐盛。

在云南期间,刘渊然曾刊印《净明忠孝全书》以传播净明学说,这同样能表明他的“净明”身份。也正由于此,清代道书《逍遥山万寿宫志》才将刘渊然尊为“嗣师”。

刘渊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高超的道法来展现,甚至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也曾从他学法。值得注意的是,刘渊然高超道法的影响,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民间,而且还渗透入皇室内部,而这对于净明道在云南发展的推动力是非常巨大的。

据《龙泉观长春刘真人祠记》载:刘渊然在云南期间,“凡滇民有大灾患者,咸往求济,无不得所愿欲”。且刘渊然“平生所有貂裘、鹤氅、法衣、宝剑,一切道具舆帐、供奉给事之人之类,无一不出朝廷所赐”。这是明宣宗朱瞻基对刘渊然“宠眷弥厚”的历史记载。

在此情况下,刘渊然曾“奏请立云南、大理、金齿三道纪司以植其教”,将道教成功地传播到了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使云南道教声望大振,促进了云南道教的发展。至今,云南仍有宗奉刘渊然的净明道徒活动,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除了高超的道法外,刘渊然的影响还通过其高足来展现。刘渊然门徒众多,著名者如明京师道箓司左正一邵以正、大理府道纪司都纪芮道材、昆明真庆观住持蒋日和、吴中福济观住持郭宗衡、兴国治平观高道王贞白等,其中尤以邵以正最为杰出。邵以正是刘渊然在云南期间收得的门徒,也是刘渊然唯一认可的继承其“道脉”的人物。

刘渊然及邵以正师徒在明代推动净明道发展的方式,主要是依赖其高超的道法和渊博的学识,通过济民利物、结交权贵而博取百姓的信奉与朝廷的扶持。

刘渊然在云南期间的另一大影响就是创立长春派,被长春派后辈尊称为“刘祖师”。长春派注重符篆,尚劾治鬼邪,精于医术,为人治病。

长春派是明清时期在云南特别是昆明影响较大的派别,与龙门派并行,主要流传于昆明一带。昆明地区主要的寺观有黑龙潭龙泉观、虚凝庵、武成路的土主庙及旁边唐宋年间就建的老子祠、东门外青帝宫、敷润门碧光楼关帝庙,寻甸茶庵寺,嵩明太乙庙、斗姆阁等。

刘渊然还在云南设置了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云南府道纪司设在昆明的长春观。

刘渊然创立的长春派,其弟子遍及云南全省,及北传至黔桂,西沿迤西大道传至保山、凤庆、腾冲、缅甸,南传至玉溪、通海、河口及越南。

在刘渊然及净明教的积极推动之下,明代云南的道教逐渐走向了兴盛,对云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在全国道教界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旁注]

阳明学派 又名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阳明学派是明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当时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纲常 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在封建社会,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这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成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

法衣 道教与佛教的法事专用服饰。其中道教法衣是道教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包括:忏衣,是道士在科仪中念经拜忏时所穿的一种法衣;绛衣,是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

客家 是我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始于秦代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了千年的演化直到南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汉族民支系。

鹤氅 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褐即所说的道袍。

长春派 明代由长春真人刘渊然传入云南。刘渊然精于道术,通金火大丹之诀,旁通医术。曾居昆明龙泉观,并将真武祠改为真庆观,收邵日云、蒋日和等为徒。蒋日和传徐道广、俞道纯、张道宏、白道清等,使此派日盛。至清代,长春派在昆明仍有发展,民国时期日渐衰落。

[阅读链接]

刘渊然的老师赵原阳曾在雩都即今于都紫阳观以道法为民救旱祈雨。据说有一天,赵原阳趺坐榻上书偈:“遁世和光了幻缘,缘消幻灭独超然。清风遍界无遮障,赫日当空照大千”。“日”字但作一圈。适逢当地民众祈雨队伍过紫阳观,赵原阳一闻乐声,即援笔在圈中作一点,掷笔于地。顿时,风云汇聚,大雨倾盆。

赵原阳在紫阳观时,刘渊然慕名前往拜谒,赵原阳亦悉心传教。在赵原阳的指导下,刘渊然的炼丹术大进,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