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上善若水
18681700000016

第16章 明代道教与道教著作

角色转换——道教俗化

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明代正一道较活跃,受执政者器重,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执政者青睐。由于明清时期道教在官方地位下降,在民间开始广为传播,在世俗化过程中成为更多人的信仰。

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深地影响了国人。比如近代道教的礼法活动,其名目众多,且能应对各类场合。再如道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洞天福地”模式,为后世理解道教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思路。

在明代,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

明代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道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师”这一称号,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

在明代皇帝中,特别崇奉道教的是明世宗朱厚熜,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躬亲礼斋,许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礼部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

明代历世还在京师设置道纪司,在各府设置道正司,在各县设置道会司,将道教事务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围。

明代正一道的政治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早在1361年朱元璋攻占南昌时,正一道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就曾谴使拜谒,密告“符命”,与朱元璋接上关系。

明代开国后,张正常于1368年入朝礼贺,明太祖封他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1373年,又敕令张氏永掌天下道教事。从此正一天师便上升为道教各派首领,其地位较元代正一天师统领江南道教更高。

张正常以擅长符水治病闻名,羽化于洪武年间的1377年。其子张宇初嗣位后,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领道教事。此后,明代历代天师皆沿例袭封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

张宇初博学能文,撰有《道门十规》。该书吸收全真道性命双修及严守清规戒律之宗旨,针对当时道教弊端,适应明王朝检束道教之举,指出道士应遵守的10条戒律,以之推广于道教各派,意图整顿道教。

《道门十规》对于道教之渊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发展过程中之种种问题和今后应当遵守之原则,均有简明概括之叙述,为明初道教规制之一,是整顿道教的纲领性文献。

张宇初还撰有诗文集《岘泉集》20卷,对道教思想宗旨及修持方法多所发挥,堪称宋元以来最有学识的正一天师。张宇初还曾奉敕设醮建斋,重建龙虎山上清宫。

明太祖认为禅宗与全真道“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习”,无助于伦理教化,故重视正一而贬抑全真。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受限制,其势力远不及金元时代。

全真道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形成7个支派。其中丘处机所开龙门派势力最强。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人赵道坚为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陈传周玄朴。周玄朴是龙门第四代律师,后传于张静定、沈静圆,龙门律宗此后分作张、沈二支流衍。

明世宗时,有龙门第4代弟子孙玄清,得山东崂山李显陀、铁查山通源子及斗篷张真人之传,颇有道术。1558年至京师白云观坐钵修炼,祈雨有验,明世宗朱厚熜诏赐“紫阳真人”之号。孙玄清门下形成金山派,亦称崂山派,属龙门支派。

明代著名的道士还有张三丰、邵元节、陆西星等。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子,以其不修边幅又号邋遢。元末明初著名道人,武当派开山祖师。

据史书记载,张三丰丰姿魁伟,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

张三丰后来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传说曾死而复活,道徒称“阳神出游”。于是,他游四川青城、鹤鸣山,寻访仙道。最后又回武当山,竟是隐显莫测,以至于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寻访,均不见踪迹。

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也叫隐山派,掀起了我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从道源上讲,三丰派丹法源于陈致虚和陈抟,大道渊源始于老子。在三丰派教徒的生命观中,有“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重生贵命之积极观念,因而产生了导引、按摩、辟谷、吐纳、服气、结丹等激发自然潜能的长生内炼灵修法。但他认为炼气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没有外德的积聚还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规定也十分之严格。

三丰派的丹法很有特点,强调修炼过程中有为与无为要并用。它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张三丰《道情歌》曰:

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

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张三丰主张逆修阴阳,双修双成。但这绝不是双修之下乘功夫,因为张三丰坚决反对“犯淫”,认为“犯淫丧失长生寳,酒肉穿肠道在心”,显然这是双修之上乘功夫。

武当道教戒律多达30余条,一般则以老君五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及中极三百大戒为渐进戒阶,另则初入道者有初真十戒,各地宫观多依戒律制订堂规,订定罚例,对教徒之生活规范至为严格。

其中的老君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盗,五、不淫色。

另有十善则为: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诤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读三宝经律奉香花供养。

伙居道士及一般教徒不吃长斋,禁食“三厌”和“五辛”,三厌者即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鳖;五辛则是蒜、姜、韭、芸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属,盖以道者以寡欲养精,少食养气、安眠养神为保养精气神而达长生久视之唯一途径。教徒随其功行修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对房禁尤为首要,将养精、保精、炼精视为必然过程。

教徒守斋首重“心斋”,持花斋者亦须依据斋禁实施斋戒。《太上洞玄宝福日妙经》中定有正期斋日: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为长斋月。正月初七,天曹迁赏会;七月初七,地府度生会;十月初五,水府建生会;此三会斋日持斋,万劫不遭瘟气。

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三元斋日,此日持斋,延寿益算不见众苦。

正月初一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初七道德腊、十月初一民岁腊、十二月初八王侯腊,能持五腊斋者无愿不会。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节斋,行道持戒,居门欣庆。

每月初一、十五日,甲子日及本命庚申日,宜持斋诵经,生死受福。另以神诞醮会,应守清斋,不可违禁。

三丰派的丹经著作很多,后来的清代著名道士李西月辑成《张三丰全集》,主要经典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主要论著大都讲的是清静丹法。在《无根树》及后人缀合的《全集》中有阴阳修法,明确主张逆修阴阳,栽接互摄,如《无根树·道情》中写道: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

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由于三丰派将道教内丹功夫叙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时追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17个,其中以武当派最为出名。

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三丰派远播海内外。在明英宗天顺年间的1459年,张三丰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据《诸真宗派总簿》载,三丰派等传衍至近代。

邵元节,字仲康,号雪崖,江西贵溪人。他幼年父母双亡,遂于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出家为道士,师事范文泰得《龙图规范》之秘。后又师事李伯芳,尽得其术。

1526年,明嘉靖帝命邵元节为致一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给紫衣玉带及金、玉、银、象牙印章各一枚。从此,长居京师,经常奉诏祷祈雨雪,累获加封受赏。

1532年,敕建真人府于城西,每年给禄米百石,拨校尉40人供洒扫,赐庄田30顷,蠲免其租。以孙邵启南为太常丞,曾孙邵时雍为太常博士。

邵元节奏乞将永恩寺改为道宫。帝准其奏,翻新后,赐额曰元福宫。又遣中使于江西贵溪建道院,赐名仙源宫。

1534年,邵元节从龙虎山还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宫迎入,赐新蟒服及“阐教护国”玉印。后来加号为“靖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玉带冠服,又以其祷祀皇太子生有功。拜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文官服。

邵元节虽位极人臣,但他谨小慎微,很少干预朝政,专心祷祀。著有《太和文集》。

陆西星为明代内丹东派开创者,字长庚,号潜虚子。扬州兴化人。擅文词,兼工书画。因屡试不中,乃弃儒入道,入山隐居。自称得吕洞宾真传,著书立说,阐发内丹之旨,遂开内丹东派,被后世道士尊为内丹东派之祖。

陆西星著有《方壶外史》8卷,包括经典注释及丹法15种,《南华附墨》8卷。近现代一些学者考证,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原作者实为陆西星。

明代编著了重要的道书《道藏》。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1444年,明英宗继承明成祖之志,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道藏》,次年编成《正统道藏》。至明万历时的1607年,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命续补《道藏》,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5485卷,512函,即现存之明版《道藏》。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成为道教史上现存最完备和最重要的经籍总集。此外,收集在《道藏》中的《图经衍义本草》、《白云仙人灵草歌》、《石药尔雅》等书籍,都保存了许多有关物种研究、物种保护的珍贵史料。

在明代,值得一提的是道教音乐的发展。明初,朱元璋设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教音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

1380年,建“神乐观”,置提点、知观等职,隶属太常寺,掌管宫廷祭祀活动和乐舞生,由精通乐舞的道士主领,乐舞生由征集的道童充任,服饰如全真道士。除京师外,在五岳也设有乐舞生,以备国家祭典用。明初,著名道士冷谦曾主“神乐观”,定雅乐。

朱元璋曾经亲定道教科仪乐章。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乐章》,以“工尺”法记谱,有醮坛赞咏乐章、玄天上帝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风辇》《天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后收入《正统道藏》,为研究明代古音乐的宝贵资料。

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的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被道教音乐所吸收。

明清时期,我国小说创作更加繁荣。此时,在话本及拟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长篇章回小说。其中,有一批作品是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道教思想为宗旨的作品。如《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禄野仙踪》等。这类作品可称为长篇章回体道教即神魔小说。

长篇章回体道教小说的特点,一是把历史故事和神仙故事糅合在一起;二是将民间流行的神仙故事进一步加工;三是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道教修炼成仙的义理。

章回体道教小说在宣传道教教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作者在熟读道教经籍的情况下,改编、重组或创造神仙故事,寓教于乐,使道教思想的宣传进一步通俗化,易为民间所接受。

[旁注]

度牒 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或道士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而戒牒则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尼以证明其所取得的资格的凭证。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当时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徭役。

道纪司 明清时地方府一级掌管道教事宜的机构。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传播道教,设置了“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清代县级道教机构。《清史稿·职官志三》:“府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州道正司道正,县道会司道会,各一人。遴通晓经义,恪守清规者,给予度牒。”

龙虎山 位于江西鹰潭东南20公里处贵溪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36代,历经1900多年。

龙门派 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金山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因发源于山东崂山,又称崂山派。由龙门第四代孙玄清所创。据《玄门必读》等载,孙玄清是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后游铁茶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他创立了道教全真金山派,并以明霞洞为金山派的祖庭。

三丰派 也叫隐山派,其创始人为元明之际的武当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三丰派远播海内外。武当道教之理念,超脱自在,不为物累的安居生活,长生久视与天同寿,一同追求永恒的生命,所以人活在世间是快乐的事。

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心斋 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

太常 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主、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文物的官员,即唐虞的秩宗、周代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其属官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

工尺 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也是乐谱上各个记音符号的总称。符号各个时代不同,后来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工尺谱作为我国古老的记谱方式,它在昆曲界却依然一直在使用。工尺谱以字为主,音注在每个字下面,所以每个字都能唱得很准确。

章回体小说 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

[阅读链接]

“三洞四辅”是道教经书分部的总称。道教经书首由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道士陆修静于泰始年间编成《三洞四辅目录》,后来宋代张君房和明代邵以正督校《道藏》,仍以三洞四辅分类,故“三洞四辅”成为道藏分类的代称。

三洞是经,四辅是对三洞经文的论述和补遗。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则为以上各部的补充。三洞,指的是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四辅,指的是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