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上善若水
18681700000015

第15章 元代道教的南北格局

入元以后,在执政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现兴盛局面。这种兴盛与隋唐道教相比,主要不是教理教义上的,而是教团组织上的,新老道派呈现合流的趋势,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

自从全真教丘处机为成吉思汗讲道,被成吉思汗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后,全真教臻于极盛。

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南方的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至此,正式形成了元代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至元年间的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南方道教天师张可大的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赐银印。次年,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准许自给牒度人为道士。

张宗演得到元世祖的两次接见,使他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头衔和职务。此后,历代正一天师皆被元皇室封为“真人”,命袭掌三山符箓、江南诸路道教事。

首先是天师头衔。元世祖在其制文中称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等于以官方名义正式承认了“天师”头衔。

在此之前,张道陵后人虽自称天师,民间也以此相呼,但从未受到官方认可,宋代皇帝仅赐以“先生”号。正式用官方名义承认张道陵子孙为天师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也只有元代政府如此做,到后来明代的明太祖即位即取消了天师称号。

其次是主领江南道教的权力。南宋末张可大受命提举三山符箓,权限不及此。元代时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便与全真道分治南北,成为南方道教诸派中发展最盛,势力范围较广的一个派别,其发展远远超过了茅山宗和阁皂宗。

入元以后,从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到第四十一代天师张正言,均受元皇室尊崇,封为真人,尊称天师,命掌江南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是龙虎山张天师道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

历代天师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仅江南符箓派的教务受其统领,全真道之在江南者,亦受其统辖。

江南道教各派宫观的赐额,道官、道职的任命,以及道官封号的赐予等,皆须经天师的首肯和转达。这使得历代天师的首领地位日渐巩固,以至到元代中后期,以天师为首领的龙虎宗逐渐形成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余道教符箓派一步步结合到它周围,最后组成一个大的道派正一道。

当时的西域人也积极接受中原道教文化,信仰道教的西域人士也不在少数。清末大学者陈垣有一部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其中通过翔实的事例、严谨的考证,论证了元代西域人仰慕汉族文化,信仰汉族宗教的事实,可见我国汉族文化之魅力。陈垣在书中说:

特患其不通中国之文,不读中国之书耳,苟习其文,读其书,鲜有不爱慕华风者。

在接受道教文化的西域人中,马迺贤是重要的一位。据《元西域人华化考》记载,马迺贤不仅喜好道教,并且对道教养生方术推崇备至,甚或有切实的体验。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一些福利。

马迺贤的作品中有不少游仙之作,对于神仙境界常常低徊遐想。对于元初高道丘处机更是尤其倾慕,吟咏再三,《京城杂言》云:

丘公神仙流,学道青海东。

扣马谏不杀,嘉辞动天容。

保此一善言,元祚垂无穷。

自注:“太祖纳全真丘处机之一言,国家始终不好杀生。”可谓倾倒之至,由此也足见道教之魅力。

[旁注]

正一道 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江西龙虎山天师道为首,融合上清、灵宝等符箓道派而形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天师道历代天师嗣位,多受朝廷赐号,赏给钱物,扩建宫观。

阁皂宗 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

龙虎宗 即龙虎山正一宗坛。据说龙虎宗是由张道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龙虎宗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发展更盛。至大德年间的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箓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发展的另一阶段。

[阅读链接]

道教是忽必烈试图从中寻求支持和帮助的一种宗教。忽必烈为道教驰名的法术所吸引,并承认他们对较低阶层群众有吸引力。因此朝廷为建设道观提供资金,并向他们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权。

忽必烈对道教的这种支持是一种信号,被传递给了道教的信徒,使一些道教领袖意识到需要与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处,并且首先寻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道教为忽必烈演习和本教祭礼有关的祭祀和典礼,尤其重要的是皇家祭泰山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