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18680800000005

第5章 董奉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文化奠基——八闽风骨

勤劳智慧的八闽人,从战国时期直至后世创造出了如茶文化、理学思想、妈祖文化等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瑰丽多彩的八闽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闽地区文化思想集大成的时代是两宋时期,出现了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史学家郑樵和袁枢、书法家蔡襄、著名诗人杨亿、慢词大师柳永、诗论家严羽等。

明清时期涌现出一批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抗倭英雄俞大猷、第一清官海瑞、音韵学家陈第、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等。

董奉,字君异,汉末福建长乐古槐镇董厝村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从小钻研很多古代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采集各种树木花草加以研究实验,根据药物的颜色、气味和产生的季节、地方等,分别种类、性质,再参考古书记载和经验,通过对家禽、牲畜的试验中获得丰富的医药知识,也发明了很多古代所没有的病源、医理。

董奉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给人看病不收诊费,病家在医好后送他的礼物都被谢绝,对所治愈的病人,只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重病者种五棵,轻病者种一棵。

于是几年后,董奉家附近杏林满山,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唤中医为“杏林”,即源于董奉。

后来,人们把在长乐的一座山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也是为了纪念董奉。

董奉年轻时经常到处云游,行医施赈,特别是在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越南等处往来。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传说董奉还曾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继续为民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

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还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张景诗云:

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说的是传说中董奉在庐山逝世后成仙的故事。

同时,《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早些年,有一个年轻人任侯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40来岁。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50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侯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50年前一样。

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却比当年还年轻,这是怎么回事?”

董奉含糊地应了一句:“这是偶然的事罢了。”

交州刺史吴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3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3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

不一会儿,吴士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4天后就能说话了。

后来董奉回到豫章庐山下住,有一个人得了热病,快死了,用车拉着来见董奉,叩头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

病人说起初觉得一个什么动物舔他身子的每一个地方,使他疼痛难忍。这个东西的舌头好像有一尺多长,喘气像牛一样粗,不知是个什么玩意儿。

过了很久那东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单揭下来给他洗澡,然后就让他回家。董奉告诉病人不久就会好,注意不要受风。

十几天后,病人身上的皮全脱掉了,全身通红,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20天后,病人身上长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肤十分光滑,像凝结后的油脂。

董奉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

[旁注]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华佗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刺史 我国古代官职,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阅读链接]

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

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人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韵。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我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