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18680800000034

第34章 名扬天下的永春白鹤拳

《闽书》记载永春风俗:

其人悍武,居若处女,遇患难提戈赴斗,有燕赵之风焉。

永春自古盛行练武,那些背井离乡、云游四方的永春商贩、工匠中就常有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他们平时走街串巷、貌不惊人,一旦有事,就会认脉点穴,突发神力,让人惊诧不已。

八闽地区自古都流传着“永春拳,无烧也拉伦”这样一句闽南方言。“烧”即烫,“拉伦”是微温的意思,形容永春拳厉害。

永春拳,大多是指永春白鹤拳。这种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形意结合,手法多变,步伐稳固,发劲讲究灵巧的弹性和撞、抖的爆发力。

流传到后世,演变为纵鹤、鸣鹤、飞鹤、食鹤、宿鹤等风格各异、套路纷繁的体系,传入南洋、台湾、港澳后,经若干演变,称“永春白鹤拳”,或干脆称之“永春拳”。

有关永春白鹤拳的来历,还有一些曲折的故事:

相传清朝初年,浙江丽水的少林拳师方种有一个独生女儿叫方七娘,自幼得到父亲的真传,因婚姻失意,出家到白练寺为尼。

一天,方七娘正在寺中织布,见一只白鹤飞落在梁上,昂首扭颈、舞翅弄姿,于是她就将手中的梭盒投出,不料却被白鹤闪让过去;她又把纬尺扔过去打它,又被白鹤用翅膀弹落。

方七娘平时认为自己的武功已经非比寻常了,没想到两击不中,心中感到十分惊讶。于是她开始观察白鹤,细心揣摩,受到启发,心中顿悟,就将白鹤的舞姿糅入少林拳法之中,独创出别开生面的“白鹤拳”。

这时,恰逢永春拳师颜起诞率领门徒曾四云游各地、以武会友来到该地。颜起诞与方七娘比试后,败得心悦诚服,便命曾四拜方七娘为师。曾四在寺中与七娘切磋拳术十余年,日久生情,最终结为夫妇。

康熙初年,七娘随曾四回到永春,住在西外五里街金峰山脚下,开设武馆,教授徒弟。

从此,白鹤拳在永春迅速传布,城关乡镇拳馆竞立,一些嗜好武功的又将它播向八闽,甚至随出洋谋生的人在东南亚、台湾植根。

1683年,台湾人白戒来到永春拜方七娘为师,学成之后,留在永春收徒传艺,传下“寸劲节力”功夫,使白鹤拳弹抖寸劲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

永春和台湾人共同敬奉方七娘为白鹤仙师始祖,尊曾四为“前永春名师”,曾四的徒弟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为“前五虎”;尊白戒为“后永春名师”,白戒的徒弟郑宠、林添、郑泮、辜初、辜荣为“后五虎”。

方七娘的徒弟及后来白鹤拳的传人,大多行侠仗义,保护乡里,在闽南许多地方都流传着一些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

永春白鹤拳弘扬了中华武术,振我国威。方七娘的白鹤拳经过三代人传到五枚师太,五枚师太传严咏春后,独出名扬天下的咏春拳,因此咏春拳宗于白鹤拳。

[旁注]

点穴 根据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人体相关穴位上可产生一定反映的原理,在技击中用拳、指、肘、膝等骨梢之强固点来击打人体上的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使其产生麻木、酸软或疼痛难忍,失去反抗能力,造成人体伤亡,从而制服对方的一种武术技击术。

少林拳 我国拳种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拳术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寸劲 我国传统咏春拳的一种特殊的发力方式。所谓寸劲,是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者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寸,即比喻发劲距离之短促。

[阅读链接]

坐落在永春城西五里街的翁公祠武馆,前身为永春国术馆,是传授拳技之地。

曾在南京举行我国首次武坛盛会“全国首届国术考核”,永春健儿选派10人参加,都顺利地通过了考核,其中一人参加竞技获金牌奖。载誉归来,国手们豪情万丈,在翁公祠中成立“中国国术馆福建永春分馆”。

次年,应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家赓等人邀请,组成“闽南国术团”赶赴马来西亚、新加坡表演,开我国历史上武术团出国访问的先河,显示了中华武术的声威,使海外华侨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