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18680800000033

第33章 武夷山船棺崖葬奇观

船棺是八闽地区武夷山的奇观之一,也是八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我国南方有些地区有船棺崖葬的习俗,但以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00多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它们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在很早先以前,武夷山原是一片汪洋,花草皆无,烟霞尽绝,当地的武族和夷族人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两族人的疾苦被天宫的一位神仙知道后,他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帮助武夷人开建武夷山。

这仙人吹了口仙气,施展仙术,将江西九龙山的八条龙和许多山峰都幻化成青蛙驱赶到武夷山填海,转瞬间,武夷山就变得峭壁掩映,秀峰嵯峨。真可谓是“奇花瑶草馨香,红杏碧桃艳丽”,一派人间仙境。

山清水秀给武夷两族人带来了一片生机,他们感谢仙人的恩德,把他称作“武夷君”,供奉为“移山大仙”,年年祭祀,岁岁朝拜。

可是常言道,“福兮祸之所倚”,人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时,一场灾难降临了。

一次,王母娘娘召开蟠桃宴会,各路神仙都前往瑶池赴宴。席间,几位神仙讲起武夷君如何受武夷百姓崇奉,近旁一大耳仙妒忌道:“武夷君能移山,我能倒海,只要略施小术,管叫武夷山再度沦为汪洋。”

武夷君一闻此言,打了个寒噤,暗叫祸事来了!他立即驾祥云飞奔武夷山,变成一个云游和尚一边挨家化斋要饭,一边警告武夷两族人:“大难要临头,快凿木船,架壑逃生吧!”

族人将信将疑,但还是立即用古柏、楠木雕凿成船。

果然,三天三夜之后,忽见黑雾翻卷,愁云滚滚,一时间电闪雷鸣,雨漫乾坤;天上银河泻下,村前白浪滔天,真的是桑田变成了沧海,陆岸陷入了波涛,刹那间武夷山又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两族人纷纷驾起船只争相逃命,求救声直冲霄汉,惊动了南海观音菩萨,她拨开云雾一看,便手托净瓶赶去相助。只见观音将柳枝往下一点,喝声“退!”那河水全被吸进净瓶中去了,两族人得救了。

武、夷两族人从此便在武夷山长住下来,在群峰之间,用破旧了的木船作桥梁,相互往来,后来,两族联姻,便合成武夷人了。

为铭记凿船救命之恩,按祖上风俗,武夷人家家都要凿船架壑,连死后的棺木也要做成船形,安葬在洪水淹不到的岩壁洞穴中。

那些架壑船和船棺千年不朽,一直留在九曲溪滨的峰岩壁洞上,人们乘筏游九曲时便可看到。

[旁注]

武夷山 福建第一名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天游峰有“天下第一险峰”之称。

王母娘娘 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观音菩萨 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阅读链接]

船棺崖葬曾被称为千古之谜,引起了考古学家的重视。古代科学技术那样落后,人们又是如何把船棺悬放在悬崖绝壁上去的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现代科学家受到了一个启示,才揭开了这个谜,了解了古代人将船棺放置悬崖的古老技术,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船棺崖葬是武夷人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习俗,反映出了古代人对生死命运所进行的顽强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