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18680800000014

第14章 俞大猷抗倭威震海疆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5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10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

15岁时,俞大猷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10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

清源山遗有俞大猷练胆石,相传为练胆量,他常登巨石下跳。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君恩山重”4个大字。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及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所长。

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

俞大猷对三位老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之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1522年,俞大猷20岁时,父亲病死,他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但并没有中断学习儒家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

元末至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他们流窜到我国沿海,名义上是做生意,实则走私和掳掠,无恶不作。

至明中后期,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倭寇与当地不法分子相勾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消灭倭寇,明朝从1547年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

1552年,倭寇大肆侵扰浙东沿海。由兵部推荐,诏出身贫寒、靠战功擢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台参将。

当时,倭寇已破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转掠松阳,不到一个月,竟连袭浙东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所不为,根本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

俞大猷到任后,立即派出小分队进行侦察,发现倭寇的流动性非常大,其主要接应的方式是战舰随行,每到一处就下舰登陆,抢掠后乘舰而遁。浙东地区地势复杂,水路又多,自然给明军的追剿带来了很多麻烦。

在分析敌情后,作为一个智谋出众的军事将领,俞大猷认为明军主要的战术不应该是尾随追击,那样只能在倭寇背后打转转,总也追不上。

最好的办法是清理河道上的敌舰,令敌回救,然后以重兵逐之下海,边逐边击,并事先在沿海布下舟师,形成包围之势。

俞大猷的方略受到了上司的支持。他被授权调集福建沿海的明军舟师,以福建制造的楼船分布沿海岛屿,伺机率领精锐部队沿河道突袭倭寇战舰。

1553年,俞大猷率闽中楼船突击普陀山的倭寇新巢。次年,浙闽提督王抒缜密地侦察金塘岛地形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遣参将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堵住倭寇退路,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以福建楼船战于宁波、绍兴、松阳诸郡,焚舟数十艘,斩俘敌千余人,一显楼船的威力。

这场战斗也是舟山抗倭历史上首次大捷,影响深远。为此,俞大猷把沥港改称为“平倭港”。当地百姓为了褒扬俞大猷抗倭的业绩,又在沥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后人瞻仰。

1554年,倭寇据宁波普陀,俞大猷率将主攻之,败贼于吴淞所,代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击贼于平望,再战于六金坝,皆获大捷。

1555年,新倭犯苏州陆泾坝,直抵娄门,俞大猷偕副使任环,大败贼于陆泾坝,继又破贼于吴江莺脰湖,追击于马迹山,生擒倭寇首领金泾和许浦。

白茆港之贼俱逃出海,俞大猷再追击于茶山,一月之间,将浙东陆上倭寇打得东逃西窜,令倭寇闻知俞大猷的名字就心惊胆寒。

廷臣争言俞大猷军事干才,遂于1556年以俞大猷代浙江总兵官。俞大猷在西庵、沈庄、清水洼、黄浦等战役连获大胜,诏还世荫,加都督佥事。继败盘踞舟山之贼。

后来,俞大猷又取得大同、兴化大捷。兴化大捷班师后,俞大猷偕友人游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俞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精通六经,守金门、武平时,都建“立马读易轩”,读书授众不绝。

俞大猷一生的思想,当可归入闽学一派。他把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付诸实践,其治军,以《易》来指导剑术和战阵法式,以儒家的忠、义、仁、信等取信于士兵;其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来折服百姓;其在抗倭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主观上是激发民族正气,发扬朱熹的攘夷思想,以卫护我国的主权不受侵犯。

[旁注]

百户 古代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为世袭军职,受千户管辖。明代卫所兵制亦设百户所,统兵100人,分为2总旗,旗各50人;10小旗,旗各10人,隶属千户所。百户为百户所的长官。

《易经》即《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5000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都指挥佥事 明代军事指挥职务,都指挥使属官,秩正三品,与都指挥同知分管屯田、训练、司务等事。隶属都指挥使司共设4人,都指挥使司长官还有都指挥使1人、都指挥同知2人,其属有经历司经历、都事。

提督 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

总兵 古代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20人左右,权力是非常大的。

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阅读链接]

俞大猷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

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