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散文之道
18680500000006

第6章 行走的散文——漫说游记

游记是中国散文创作的一大门类,如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先秦的《山海经》,关于风景和游览的描写已露端倪,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状写山水情态的文字更臻完善。游记散文的成熟是唐代,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篇章,已将自然与人,山水与政治融为一体。宋代更是斑斓多彩,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各抒其怀,别具意味。明代有个徐弘祖,既是旅行家又是地理学家和作家,一本《徐霞客游记》写尽了南山北水的幽胜,被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到现代,游记文章就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了。有位前辈曾说过:小玩玩虫鱼麻将,大玩只玩山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喜欢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据推测,新世纪旅游这个无烟工业将会更兴旺发达。那么,需要读游记,做出行参考,或者卧游山海,神吊史迹,了解风土民情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游记是写行记走的散文。人们在行走,作家在行走,世态有更迭,风景有变化,游记自然也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希望读到什么样的游记散文呢?

最厌烦读三种游记:

一种是资料堆砌。作者喜欢做导游,将那些山水胜迹介绍手册上的文字,东抄一段,西摘几句,用自己的行踪串起来,连裰成篇,读起来生硬、乏味、进不去,还不如看那些导游手册简明扼要,省时间。

一种是空洞抒情。作者喜欢做诗人,走一处,叹一回,天上地下,大发感慨。有的故作多情,强抒胸臆;有的天空行空,莫明其妙。读者看的是云遮雾罩,而不是山水清颜。我觉得,游记散文宜具象,不宜抽象;重实际,切忌空谈。

一种是人云亦云。作者喜欢做学生,写来写去,摆不脱老师的阴影。先写景,后抒情;先铺垫,再总结;在前人走过的套路里跳来跳去,到头来只是个拙劣的复制者。游记散文重在个人体验,岁月易逝,山水难改,全新的则是每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感受。

最爱读三种游记:

一是写出了山水个性。在人类世界,每个人的长相、掌纹、气质不可能相同;在自然界,每座山的位置、坡度、构架,每道水的走向、流势、河床也不尽相同。有的雄奇、有的俊秀;有的浩荡、有的纤细;它们各有各的风韵和情调。你只有消除了与山水的隔离,读懂了它们的个性语言,山水才能在你的心里升华并激起共鸣,化出笔下的锦绣文章。

一是写出了文化内涵。山水胜迹、地域风物往往与历史变迁,人类文明发展有密切联系。每座名山,每座庙宇后面都隐藏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你只有穿透岁月的风尘和地表上的残垣,才能发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表现出它们潜在的深层的底蕴。

一是写出了美文趣文。山光水色,日落月升,风起云动,自然界的变化常常很优美,但要道出眼前的美景却不容易。作者丰富的思维,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传神的描述都很重要。把游记散文写得疙里疙瘩,艰涩冷硬只能是大煞风景。还有些游记不一定写名山大川的重要景点,而是从小处细处着眼,行文妙趣横生,灵动精致,让人心领神会,愉悦非常,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喜欢旅游,能够写文章的人,可能都有一种将自身的游历转化为文字的欲望。

有人去一次西藏或新疆,回来就是一组系列散文;有人去一次美国或非洲,回来就是一本10万言的书。还有人热爱出门,出门必写,写了就想发表,于是收获丰硕,沾沾自喜。

也有反常的。我敬重的一位作家,被人邀请去过一次美国,归来后,许多报刊杂志出版社上门约稿,请他写反映美国的文章,为他辟专栏,为他出新书。以他走出山区、走出西北、唯一的一次出国经历,以他丰富的情感和认知世界的独特性,以他创作的娴熟和高超的文字水平,他写出的东西一定十分叫座。谁知他回答:我没有冲动,不想写。

这叫做游而不记。

游而不记,浸而不淫,乐而不歌,这需要定力。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也有记而不游的。

吴承恩写《西游记》,按古代的交通条件,他本人不可能走过那么多的山山水水,遭遇过那么多的奇物怪事。但他靠自己的想像,靠自己掌握的材料,靠从书本上读到的和耳朵里听到的,编撰出那么一本包罗万象的大游记。后人改编戏剧、电影、电视,按照他的书中指点的路线,竟然大多找到了原形,可见不是瞎谝胡闹。

记而不游,需要大才华,大智慧,需要升跃和腾扬。亦是成熟的表现。

很早以前,读瑞典人斯文·赫定写的《亚洲腹地旅行记》,我深深为外国人的探险精神所折服。

前几年,知道台湾有个马中欣,带着一儿一女走天下,他的一册《天涯历险记》,曾使我感叹不已。

还有,献出了生命的余纯顺,以他的文章和照片,也曾在读者中掀起不大不小的浪潮。

当今,旅行探险家似乎越来越多……他们吸引人的,主要是自身的野外传奇故事。不可否认,他们那些浸透了血汗的文字,辉煌了游记散文的宝库。

要写好游记,就得准备去吃苦。

出门乘飞机,上山坐缆车,下海有快艇,怕日晒雨淋,怕行程劳累,能有多少切实感受呢?走遍天下不是飞遍天下。当然,现在行走的方式很多,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有驾驶汽车的……总之,你得是土地上的行者,写游记不能随心所欲地营造空中楼阁。

许多人视旅行者为傻子,是“自找罪受”,但你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再塑恰恰在这受罪的过程中完成。

受罪的过程,是游记作家的享受,是游记作家的财富。

游记作家首先是脚上的功夫,然后是手上的功夫。

行行走走,文字像脚印儿一样延伸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