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58

第58章 警察心理应激与训练(35863)(3)

10.3 警察心理应激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警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0.3.1 应激反应的相关因素

应激会对人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激反应存在的5种相关因素

根据Dohrenwend(1961)指出应激反应存在5种重要相关因素⑤:

存在着倾向破坏机体平衡的外部应激变量;

应激源的影响可以因某种中介因素所减少;

中介因素与应激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应激本身的经验;

机体努力应付应激源(适应综合症);

机体对紧张情绪做出各种反应。

决定应激强度大小的7因素

应激源对人所造成的应激反应,实质上是精神刺激所造成的心理紧张,其强度各不相同。决定应激强度大小的因素有以下7个方面:

客观环境的刺激必须与个人要求、愿望相关联,才能构成精神刺激,对生命或个人利益关系越大,刺激强度越高。

与个人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抵触越大,精神刺激导致的精神紧张程度越高。

突如其来、变幻莫测、无法预料的刺激,精神刺激强度较高;反复出现、事先已预料的刺激强度则较低。

自己能够掌握、控制、调节的刺激,较少引起精神紧张。

应激持续的时间越长,精神刺激强度越高。

心理缺陷,主要是性格缺陷,是构成心理矛盾冲突的重要内因和基础。

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悲哀、恐惧、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即所谓负性情绪)容易产生精神刺激。但是意识愉快的良性情绪也可以构成精神刺激,导致心理障碍。

10.3.2 心理应激的标志

国外警察机构和相关学者,经过研究概括出判断警察心理应激状态的整体指标。美国达拉斯警察局心理服务部对于心理应激最明显的15种标志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见(表10—3)⑥。

11.3.3 应激的生理心理反应

医学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疾病属于身心疾病或心身疾病,致病的心理因素日益明显,由于应激而诱发的疾病比重明显上升。警察作为高应激的职业,因应激而导致的疾病比例会更高。

事件对于不同的人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当事件过于强烈或人对事件的反应与实际情景不相符合时,极端的情绪反应会打破人的情绪平衡状态,给人带来消极甚至破坏性的后果。因此,人类具有主动或被动的情绪平衡功能,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

欣喜能使人身心协调,肌肉和神经松弛,过强可产生躁狂症,不足则表现为生活兴趣降低会诱发身心问题。激怒是一种“临战反应”和典型的心理应激。过强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意识阈缩小以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忧愁是抑制因素。过强会导致忧郁症状,过弱则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思虑有助于思维深化。过强可诱发导致身心疾病,不足则使人浅薄平庸,随波逐流。悲哀可以增加心理能量。过强则会降低免疫和心理功能,不足则会麻木不仁、无所作为。惊吓属于一种警戒防护功能。过强易患焦虑症,不足则会使人不能回避危险,导致事故的发生。恐惧是回避危害的防护功能。过强易患恐怖症、疑病症,不足则体现为低能或病态人格。可见,在应激状态,情绪的适度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把情绪的反应强度分为6级,级别越高,应激状态越明显,见(表10—4)。

应激或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精神紧张状态,可产生以下心理和生理变化⑤:

心理变化

(1)异常警觉,突然而来的微小声响、刺激引起的惊恐反应。

(2)易激惹,细小事情导致激动、发怒、争吵或殴斗。

(3)莫名其妙的焦虑、担心、胆怯,不知道自己究竟怕什么。

(4)任性,冲动,轻易决定问题,判断和自控能力下降。

(5)忧伤想哭泣,不希望与人多接触。

(6)口吃,说话吞吐,辞不达意。

(7)注意力不集中,思路杂乱,茫无头绪,思维能力下降。

(8)小动作增加,坐立不安。神色紧张,表情不自然。睡眠紊乱,模糊感。

生理和躯体变化

(1)心跳、心慌、胸闷、气短,肌肉颤抖,体力不支。

(2)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口渴,尿急尿频。

(3)吸烟量增加,想喝酒,要求服镇静药物。

(4)慢性头痛,四肢或躯体酸痛,月经紊乱,诱发疾病。

(5)容易发生工伤、运动或交通事故。

应激或不良心理社会因素与诱发身心疾病的关系

(1)构成身心疾病病因:高血压、神经症、精神病。

(2)成为某些疾病的促发因素:癔病、溃疡病等。

(3)加重原有的疾病症状。

(4)削弱身心健康的基础,会导致人格的消极发展。

10.3.4 应激对警察工作的影响

长期或高度的应激状态会对警察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效率下降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警察,对于频繁出现的应激源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不得不应付经常出现的应激源。长期的应激状态使警察的身心处于慢性疲劳之中,使他们对于新出现的各种应激源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厌烦感和疲劳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严重状态下甚至连最简单的工作都无法完成。

错误增加,易出事故

应激不但可以使警察工作效率下降,而且还可以导致错误增加,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故。长期应激使警察心理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动作反应时明显减慢,有时会做出错误反应;思维活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思维的范围和深度改变,逻辑推理能力下降;导致不应有的决策失误。由此会导致工作错误增加。原来在正常状态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和应激水平的下降,不能正常完成,甚至出现错误。其次是容易导致车辆驾驶和使用武器等方面的事故。例如,美国纽约的警察都接受了严格的汽车驾驶训练,可是警察的机动车事故率却是其他人群的6倍左右。

缺少责任心

长期的应激会使一些警察的责任心下降,对某些应激源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1)对应激源的敏感度下降。由于各种应激源频繁出现,警察对于应激的反应强度会逐渐减弱,某些应激源甚至会失去影响作用。

(2)多次失败的体验导致挫折感产生。面对应激如果都能获得期望的表现,则会不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警察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一些新的应激源和应激情景会使其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失败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

(3)淡漠以避免应激反应。警察工作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工作,缺乏责任感是无法干好工作的。但是,当现实工作中一再出现类似导致以往挫折、失败的应激源和应激情境时,一些人会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减少应激的机会,避免再次遭受挫折。

退缩怯战

警察多次遭受应激的影响,心理上会产生畏惧情绪,会对新出现的工作采取退缩行为。一般情况下退缩的产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各种应激的作用下,警察体验到频繁的压力和挫折,可能会对再出现的应激源产生紧张畏惧感,甚至草木皆兵。第二阶段,新的应激源继续作用于警察,主体将新的应激源与以往的挫折体验和失败联系起来,产生担心、害怕、信心不足等不良反应。表现出行为的推诿、退缩和逃避。

(5)投射

由于长期应激导致认识机能的偏差,使得一些警察在评价一些人或事物时出现错误。评价问题的典型特点是主观性强、客观性差,体现出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将工作压力、挫折所导致的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它物或事件上。他们往往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出评价,表现出主观臆断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体验和主观看法评价其他人的言行,而且常常不顾客观事实固执己见。对于来自上级和同事的评价极为敏感,猜忌别人是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对于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高于其他人,工作无建树主要是机遇和他人问题。这种心理,极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工作失误。

自卑沮丧

因为应激和挫折,导致心理萎缩,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评价较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一时无法重新适应工作,甚至对工作产生了紧张恐惧感。这种状况同样非常容易导致警察的行为问题和工作失误。

评价问题出现错误是应激对工作影响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为其可以决定警察其它方面的活动。应激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还可以表现为其它方面。

10.3.5 应激对警察生活的影响

长期的应激对于警察的个人生活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警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己又没有较好的方法缓解内心的压力,使得一些人亢奋起来可以彻夜不眠,并通过嗜烟、酗酒、打牌等不良嗜好的刺激和不良生活习惯来缓解心理的压力。然而,不良的嗜好和生活习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降低人的应激水平,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一些人身上这种状态形成了恶性循环,直至导致身心健康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发生。

身心健康状况值得注意

本单元和前面的一些内容从不同角度说明警察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大学生和普通市民,警察的平均寿命低于普通市民10岁,这种状况与警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密切相关。应激降低了警察的综合生活质量。

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由于警察工作的特点,警察与子女接触的时间相对少于其他人群,特别是一些人习惯了职业角色和职业语言,并把这种情况带入子女教育中,造成亲子间沟通的困难。不能对子女进行充分的培养和教育,也会造成子女的不理解。

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警察工作决定了在家庭生活中会聚少离多,从客观上限制了夫妻交流的时间和条件,主要的家庭负担要由配偶来承担。其次,警察长期处于应激之中,生活时常处于无序状态,这种情况会对许多人的性生活能力造成阶段性的影响。有人不能理解这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产生了消极暗示,造成自己的紧张和恐慌。有时还得不到配偶的理解,影响夫妻感情。另外,警察的工作要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许多消极信息对人的不良需求产生了诱发作用,导致个别人要在婚姻之外获得新的精神补偿,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警察的家庭生活和夫妻关系造成消极的影响,警察婚姻不稳定的比例也在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