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57

第57章 警察心理应激与训练(35863)(2)

10.2.警察心理应激的成因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警察工作压力调查问卷》(心理辅导问卷5)列举了44项可能使警察在工作中产生压力的因素,要求被试认真看明白,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将最符合自己情况的因素按照自己感觉的压力程度挑选10项,将题号按照选择的顺序分别填写在问卷上。如果被试认为还有更突出的压力因素,请单独写在最后,并注目其在选择中的顺序位置。我们用此表对44名民警大专班学员和52名基层民警总计96人进行了调查。根据被试选择的频率和顺序折合成分数进行了统计,问卷内容和统计结果一并见(表10—1)、(表10—2)。

导致警察心理应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将他们一一举出。根据我们的调查并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做出如下概括:

11.2.1 工作压力与应激源

工作应激源是指导致警察产生应激的工作原因,其是警察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也是警察心理应激研究最为关注的方面。

紧张、危险和高强度的工作

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制止犯罪、抓捕犯罪嫌疑人、面对持枪的罪犯、解救人质、同事在工作中遭暴力死亡等工作情景都会导致强烈的应激状态。同时,工作负担过重也是工作应激源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转轨的过程中,警察的工作日益繁重,可是还要承担被指派的各种协助性工作,一些非警务工作不仅增加了警察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会使警察成为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焦点。

竞争机制与末位淘汰

规范化管理是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提高警察素质的必由之路。必须看到,规范化、正规化的管理和竞争机制的建立提高了队伍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素质。同时,对于一些已经养成“大锅饭”思想的人,竞争机制与末位淘汰却可以构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另外,规范化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个别人因为一些非个人的因素处于末位淘汰的位置,或者竞争机制与末位淘汰制度在运行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偏差,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科学性,都会使一些人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犯罪手段和治安形势复杂化对警察知识结构的挑战

当前犯罪形式和手段呈现了集团化、组织化、国际化、暴力化、智能化等特点,随着与国际接轨,我国的治安形势不仅受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变革的影响,同时各种国际因素对我国的治安形势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警察队伍知识结构和人员更新的速度,一些人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去面对工作、解决问题,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是对警察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会对一些人构成新的心理应激因素。

责任感与实现工作目标的矛盾

许多研究人员都把强烈的责任感作为警察潜在的应激源。刚性的任务、军事化的管理、领导的期望和强烈的责任感一般会让警察产生心理的焦虑,即时刻都为自己能否做好工作而担忧。这种心理压力向两个方向发展,首先,警察自身的愿望是良好的,但遇到各种障碍阻止了愿望的实现或者是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加重了原有的心理焦虑,导致心理应激;其次,警察接受任务受强烈责任感支配,尽全力做好工作,使自己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同样会导致心理应激。

警察生活方式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基础。但是,由于警察的工作特点,生活和休息没有规律,而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使得一些没有良好兴趣和爱好的人,不懂得寻找健康渠道疏导自己心理能量的人,在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会以不健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能量。例如,有的人在工作的调整阶段,仍然处于亢奋状态,即使有时间、有条件休息,也不肯、不会进行积极的调整。还有的人面对压力借助于烟酒刺激,或其它不健康行为、不健康习惯宣泄过剩的心理能量。这样加重了心理压力,甚至会有损身心健康。

11.2.2 社会应激源

社会应激源是指社会生活中引起警察做出应激反应的各种原因。警察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社会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警察组织和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如警察工作应激源那样会使人清晰地感到,但却具有弥撒性的特点。

社会变革

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过程中,这种变革不仅使社会治安形势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过渡阶段,同时也决定了警察组织的管理体制、警察行为的运行机制、警察工作的社会职能均处于调整变化的过程中。随着法制化建设,警察的权力受到了更明确的限制,但对其执法要求却更高了。这就决定了社会变革会从两个方面使得警察处于应激状态。

公众要求与误解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有了更多的权利主张。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公民也对警察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有些人认为警察什么事都应该管,找到了你,你不管,他就会“举报”你。而投诉率往往又是考核一个部门、一个警察的指标之一,这种处理问题的“两难”状况会增加警察心理上的压力。

媒体关注

警察工作的许多方面都起到了社会窗口的作用,因此理所应当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对警察组织建设是必须的,起到了促进、推动警察工作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关注也增加了警察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一些媒体的报道失实,或者对于个别警察违纪违法行为的夸大报道及过分渲染,同样增加了一些警察的心理压力。

少数败类的影响

“警匪一家”的现象确实存在,今后也还会发生,虽然害群之马只是个别,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对警察组织工作威信的损害绝不能低估。由于警察的一些执法工作具有严肃、强制、怀疑等特点,而且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这就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警察的正常执法与滥用职权相混淆。特别是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警察队伍出现的少数害群之马,诋毁警察组织和警察工作,增加了警察执法工作的困难。

腐败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冲击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这对一些警察同样构成了冲击和影响。警察工作是拥有“特权”的工作,面对来自亲朋好友甚至上级领导的说情风、面对金钱美女的诱惑、面对个人经济生活的压力,一些警察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不法分子对警察的诬蔑、陷害会导致警察的心理应激,同样,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诱惑也会构成警察的心理应激。

10.2.3 家庭应激源

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人构成了重要的心理支持,家庭生活中问题和事变的发生,同样成为人重要的心理应激源,这对于警察也毫无例外。

夫妻关系

由于警察全天候的工作性质,节假日要经常加班,亲人间聚少离多,如果得不到配偶的理解则会导致生活中的不协调。即使亲人团聚,由于紧张的工作,一些人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疲劳综合症”,把工作的压力带回家里,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性生活的不和谐。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警察家庭生活不和睦、夫妻关系紧张、分居离婚、移情别恋等情况有增无减。家庭生活是人重要的生活场所,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化解家庭矛盾,则会对人的生活、工作各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研究表明警察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甚至自杀事件的发生都与感情生活和夫妻关系密切相关。

子女问题

警察工作性质决定了警察与子女的接触时间,客观上要少于其它职业人员。这样,就会形成两个问题。首先,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抚爱,上学了希望能够得到家长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能够与父母一起游玩。孩子这些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可能导致亲子间沟通的困难,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次,独生子女制度,孩子寄托了家长的期望,在孩子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不但需要父母的关爱,在学习上也需要得到父母的督促引导。警察对孩子的期望同所有的人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可是,由于客观原因,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疏忽”和“失职”。无论是来自孩子方面的不满、意见,还是发自内心的内疚、自责,都会导致心理应激的形成。

经济条件

警察同样面临着购买住房、子女入学、赡养老人,甚至家人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生活问题。警察的收入与其它公务员相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超过其它工作人员,无暇顾及家庭生活。因此,试图以经济的补偿缓解心理压力,回报亲人的愿望也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遇到的问题也会使人处于应激状态。

家庭变故

爱人、孩子、老人的患病,家庭感情的纠葛,亲人的去世,意外事件的发生,特定的经济困难,虽然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由于警察原有的工作负担,这些事件都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应激。

11.2.4 主体应激源

每个人的身心状况不同,决定了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也会存在反应上的差异。同时,警察个人的身体、心理和人格诸方面也存在构成导致心理应激的因素。

身体因素

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助于人形成满意、自信的心态。而患病,则会不同程度地使人无法适应原有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让人感到力不从心,会使人感到烦恼。尤其是重病,会让人对工作、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导致心理应激发应。

知识结构与能力

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些警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自身能力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缺乏继续学习的条件或没有自学能力,产生一种被工作抛弃的危机感,也会导致心理应激。

心理素质

警察工作经常面临突发事件和危险,危险事件对任何人都会造成压力、激起恐惧,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于危险和恐惧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当其认为威胁是可以应付的时候,他会表现得自信、坚定。否则会相反。因此,在警察工作中许多应激反应程度取决于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和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感受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相对差些的人会经常的使自己处于应激状态。

心理健康水平

当人存在某种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症状时,必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人的社会功能。例如,恐惧、焦虑、忧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会使人产生无能、无望、无助感,会把人内在的某些情景“转化”成现实的威胁。严重的心理问题会极大地降低人的心理应激水平,并产生强烈的内心痛苦。对于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应该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

工作观念因素

警察是一种社会职业,但与其它职业比较起来,投入多产出少,付出的劳动与个人所得往往不成正比,而且在和平时期却经常经历危险。因此,这是一种需要献身精神的职业。如果,主体缺乏对警察工作的正确认识,只是把它视为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甚至是可以利用特权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职业,根本没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看到别人享受和平宁静的生活,感到吃亏、不值。那么,他的应激水平就必然低于其他警察同事,在危险紧张的工作中必然出现强烈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