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36

第36章 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介绍(39276)(7)

7.7.归因疗法

归因疗法(attribution therapy)指的是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通过引导来访者对其问题、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这是由心理学归因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属于认知疗法的一种。这种理论认为,任何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同主体对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相关,所以治疗和调整的最基本原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来访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由此,形成了两种实践模式。

7.7.1.真归因疗法

真归因疗法(veridicai attribution therapy)是以假定来访者的归因不准确而导致问题和症状为前提的。所谓不准确是指来访者在做出归因时,忽略了某些明显的、重要的信息。因此,归因疗法就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察者”的“有利”位置,帮助、指导来访者寻找导致问题和症状的真正原因,并通过更准确的归因置换他原来所持有的不正确归因的实践活动过程。

在生活中,人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消极的情绪体验表达了人的内心痛苦,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与主体对他人行为原因的主观推测相关。两个不同角色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当事人仅从各自的立场去认识问题、理解对方,就可能产生误会、扩大分歧,并使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更具感情色彩,增加心理负担,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如果以“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差异”这种典型的归因现象为依据,通过归因诱导,就有可能控制和改变人际矛盾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和痛苦。

从“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差异”可以知道,人们对彼此行为原因的知觉是有偏向的:活动者倾向于将自己行为的原因看成是由某些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决定的,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活动者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人倾向或特有的人格特征。而且,这种归因差异并非彼此出于某种情绪或动机故意做出的,是由于双方角色差异、所选择的事件背景、兴奋点的不同和占有信息量的不同而造成的。如果在人际关系中,交往的双方都能够意识到上述区别的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是由于某些较少感情色彩的中性因素引起的,彼此间的误会冲突和不恰当的心理反应就会明显减少。因此,面对类似问题的来访者,咨询者通过将对方对他人消极行为的“倾向”或“特质”归因,置换为较为中性的归因,就能够降低他对别人行为的有意性估计,减弱和消除他心理上的不适应感、异常感。

其实,各种心理咨询治疗的方法都是以改变来访者的归因为特征的。

7.7.2.误归因疗法

误“归因疗法”(misattributiontherapy)指的是,即来访者本人并没有明显地忽略重要的信息,对自己问题和症状原因的理解也没有明显的不当之处,但咨询者感到将其原有的归因置换为某种虽然未必属实,但对其却有益的原因更好。因而有意调整控制信息,诱导来访者做出虽然错误但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症状和人格发展有帮助的归因。

因此,改变归因绝不仅限于用正确的、合理的归因来代替错误的、不合理的归因。在这里,可以不去考虑归因的正确、对错与否,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对人心理的影响。在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和原因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可以更改的。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正是对事件和原因的主观知觉,而不是事件和原因本身。从咨询和治疗角度看,如果来访者对导致自己问题和症状的原因认识,是合乎实际的、无明显偏差的,同时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又是有害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恶性的、不良的归因,不妨用虽然不十分符合实际,但却对主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益的归因来取代原有的归因。这就是误归因疗法的指导思想。这样一种过程与有意识地运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接近之处。

当然,这种理论和方法也同样受到其它理论和方法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