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37

第37章 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介绍(39276)(8)

7.8.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Nosstar Peseschkian)博士是神经科专家。传统的心理治疗大多是从疾病和紊乱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的载体。而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患者身上存在的首先不是紊乱,是被这些紊乱直接或间接困扰着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立足于现实,对疾病重新评价,使辅导者容易与来访者拉近距离,也使其较容易地处理与疾病有关的但尚未暴露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并强调影响个体心理的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积极心理疗法是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解决冲突为核心的治疗模式。基本理论包括:积极的概念和冲突的内容。

7.8.1.积极的概念

这里的“积极”是指,治疗并非以消除患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人对待疾病基本上有两种态度,即积极的态度与消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指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与疾病抗争,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提供了与疾病做斗争的能力。消极的态度是把治病看成是医生的事情,或者是处于悲观、消极的心境之中,缺乏与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即使治愈了疾病,其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也没有提高。同时,积极一词在这里还包含着,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

该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由于对现实的认识而派生出:守时、有序、整洁、礼貌、诚实、节俭等现实能力;由于爱而派生出:耐心、时间、交往、信心、信任、希望、信仰、怀疑、确定和团结等现实能力。

7.8.2.冲突的内容

(1)冲突的根源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如果人的能力在其发展中受到阻碍、忽视或是得到了片面的发展,就会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受到阻碍或过度发展的能力,都可能成为个体内心和人际关系领域中冲突和紊乱的根源。这些冲突和紊乱可以表现为恐惧、好斗、行为异常、抑郁以及各种心身疾病。这些冲突和紊乱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产生的。

人际冲突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区分自我行为模式和他人行为模式方向的缺欠。积极心理治疗理论用一份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规范清单来描述这些行为模式,这些规范包括:爱、榜样、忍耐、时间、交往、性、信任、希望、信仰、怀疑、肯定、统一,以及准时、清洁、条理、服从、礼貌、诚实、忠诚、正义、勤奋/成绩、节俭、可靠、准确、认真。人们可以把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规范当作现实能力加以系统的把握。

现实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第一能力和第二能力。第一能力涉及爱的能力,包括:爱(感情)、榜样、耐心、时间、交往、性、信任、希望、信仰、怀疑、肯定、统一。第一能力是贴近自我的感情领域,首先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发展,而患者与其关系人(一个人若因亲密的个人关系而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均以某人为参照,后者就是前者的关系人)的关系,则在这种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能力是认识能力的表现,包括:准时、清洁、条理、服从、礼貌、诚实、忠诚、正义、勤奋/成绩、节俭、可靠、准确、认真。第二能力反映着个体所属社会群体的规范,在伙伴关系的相互评价中起重要作用。第二能力发生紊乱时引起的情绪变化和体验常常会影响情绪和身体状况。

第一能力以在第二能力方面所获得的体验和经验为准。如:一个人因为缺乏耐心,所以会因为他人不守时而感到恼怒。第二能力在第一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共鸣。如:一个人会由此得出结论:“他经常的不遵守时间,我今后不会再相信他了。”

现实能力是产生心理冲突和人际冲突的一个根本因素。这些现实能力及其所反映的价值体系既是人们对他人提出的要求,也是人们自身的行为准则。现实能力很可能以潜在的冲突因素形式出现。例如,一位在工作中追求近乎完美的工作人员,被领导肯定为认真负责。他不单单只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的做法还在维护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他在将自己一贯的做法与他人的对照过程中获得了心理的充分满足(对照很可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可是,他的做法很可能引起周围一些人的不满、不安,甚至非议。

对现实能力的不同评价模式在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往中的相遇,要求人们理解那些导致冲突的观念。从文化的或一定群体特有的价值体系的背景来看,片面地或过分地强调个别的现实能力而轻视其它的现实能力就会导致冲突。例如,对群体规范的忠诚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之间就有可能发生矛盾。东西方文化对于服从和开创理解上存在的差异等等。

冲突的四个方面

佩塞施基安博士将冲突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当人们感到烦恼不安、压力沉重、被人误解、生活紧张而没有意思时,会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躯体/感觉、工作/成绩、交往、未来。

躯体/感觉:以心身疾病的方式或以觉察自己躯体的方式来反映冲突。

工作/成就:与个体的自我概念相结合,可以采取逃避到工作中去的方式,或逃避工作和成就的方式来反映冲突。

交往:与家庭、伴侣即社会群体的关系,由传统方式及个人的学习经验所决定。

未来:直觉和幻想可以超越现实,能够包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乃至对遥远的将来想入非非。人们可以在幻想中谋求冲突的解决,从想象中达到愿望的实现。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若是逃避到疾病(身体)中去、逃避到工作(成就)中去、逃避到交际或孤独(沟通)中去、逃避到幻想中去,因而使解决冲突的四种形式的“天平”失衡,就会出现心身疾病的可能。因此,咨询者要向来访者询问并了解其与自己、与职业、与伴侣及周围的人际关系、与未来的关系怎么样?

7.8.3.治疗方法

积极心理疗法的方法包括五阶段的主导疗法和讲故事形式的辅助疗法。

五阶段疗法

这是以解决冲突为中心的,以现实能力为依据的治疗方法。

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

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获得从一定的距离看待自己处境的能力。来访者往往对自己的处境及冲突伙伴做一般化的陈述,如:“他让我无法忍受,我们无法合作”等等。类似的陈述只是充满了消极的感情色彩,并没有同具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出现这些行为方式的场合联系起来,所以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克服上述情况,要求来访者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具体冲突场合,填写冲突场合的实际反映与可选反应记录表,见(表7—1),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批评态度,开始在伙伴关系方面的重新学习过程。

由于来访者在冲突情景、冲突关系中只看到冲突而看不到冲突以外的其它东西,因此来访者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它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咨询者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来访者在冲突场合表现出的实际反应包含着与冲突相关的观察,而可选反应则包含着对来访者来说是可以选择的反观念。

调查阶段

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

咨询者根据来访者完成的鉴别分析调查表,见(表7—2),从现实能力的角度,针对来访者对冲突伙伴或冲突场合的态度进行鉴别,向来访者说明,在体验和行为方面产生紊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片面地重视个别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其它的现实能力。

来访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态度是由个性决定的,无法改变的。咨询者要帮助他澄清这些态度的生活史来历,了解产生这些观念和误解的背景,来访者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场合鼓励阶段

来访者充当环境,尤其是自己冲突伙伴的治疗师。为了帮助其与自己的伙伴建立起新型的、信任的关系,要求其学习强化冲突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与行为疗法相反,场合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4)语言表达阶段

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咨询者与来访者讨论交往行为的现成背景、形式与结果,不仅要帮助来访者掌握一些新的技术和交往形式,而且要向其揭示他的冲突的具体内容以及冲突所涉及的形式能力。

扩大目标阶段

伙伴关系中的沟通障碍常表现为一方通过不开口说话或回避来惩罚对方。这种惩罚本来是被用作教育手段的,但往往造成对双方共同活动的总的限制,造成伙伴关系的冷淡化。这个过程称为目标限制。目标限制意味着人们迫使自己的伙伴放弃什么,或表明自己放弃什么以唤起伙伴的负罪感,以作为对伙伴的惩罚。冲突者除了眼前的问题之外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目标受到限制的标志。限制目标也就限制了价值视野。

扩大目标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伙伴关系不仅受眼前冲突的影响,这只是许多问题中的一个,除此之外冲突伙伴之间还会存在许多其它的关系。而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最经常的做法。扩大目标阶段的任务是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让其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它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未曾体验过的目标。

上述五个阶段在程序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视人、视情而异的。

辅助疗法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基本观念。因为这些基本观念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帮助其勉强应付现实冲突,有的已经构成了人格的重要构成。而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充当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使之能够放弃神经症的保护机制,缓解咨询中观念的对立。在讲故事过程中咨询者向来访者提供处理冲突的补充观念或反观念,在融洽的气氛中容易得到来访者的认同。另外,生动形象的故事便于理解和记忆,能够发挥持久的影响作用。

7.8.4.积极治疗的六个论点

自助

积极心理治疗从事实和给定的东西出发。事实和给定的东西不仅是紊乱和冲突,而且还有对付这些紊乱和冲突的能力。来访者要放弃自己是病人的观念,变换角色成为一个与心理问题作斗争的人,成为一个心理问题的治疗者。

普遍性

佩塞施基安认为,积极心理治疗为矫正和治疗所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种基本思想,对解决所有心理问题都具有普遍意义。

跨文化方面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决定了各自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有时是不同的,因此人在沟通过程中,就面临着跨文化的问题。而积极心理疗法是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以解决冲突为核心的治疗模式。

内容方面

强调冲突内容的调查是积极心理治疗的基础。

理论方面

佩塞施基安指出,积极心理治疗是针对冲突的内容着手进行心理治疗的,所以,其提供的思想能够使各种理论和各种治疗方式相整合,合理地相辅相成。

家庭关系的相对性

积极心理治疗的家庭治疗把家庭成员和社会因素分别当作个体和框架条件纳入治疗过程。

7.8.5.评价

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跨文化的、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模式,反映了近年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整合的发展趋势。同样有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积极心理治疗学派强调当事者本身具有治疗的潜在能力,不把当事者当作病人,因此其心理治疗是积极的。这是一种先进的心理治疗和辅导思想,在这一点上与人本主义理论有共同指出。

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相比,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在调整和治疗的操作性方面更为具体,容易推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积极心理治疗能够兼容东西方文化与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破除了门户之见,代表了当今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向与趋势。

所谓现实能力是积极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但其把人的现实能力区分为第一能力和第二能力,这种区分是否科学值得探讨,而两者的关系以及与治疗的关系亦让人感到不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