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04

第4章 高寨钟声

宁强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一个南北交会、襟陇带蜀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3246平方公里,境内分属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流域,其中汉江流域多年平均自产径流5.9亿立方米,1999年又建成引嘉入汉工程,每年还可向汉江调水1.7亿立方米。现在汉江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年均达7.6亿立方米,水资源较丰沛。

但是,宁强县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最高海拔2104米,最低海拔500米,土壤以黄棕壤、黄褐土为主,侵蚀因子发展活跃,极易诱发水土流失。据统计,全县2/3的面积,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按照国家南水北调的要求,源头区水质量必须达到一级标准,就是出境水,也不能低于二类水平。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指出,南水北调,首先要保护好水源,这是调水的基础。我们有不少水源地由于遭受污染而失去供水功能,官厅水库就是一个例子,由于上游污染严重,现已无法给北京供水。

2009年12月,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如果引水进京的水质超过了二类水平,我袁纯清首先把乌纱帽摘掉,这是立了军令状的。省长的言论,代表了省政府的决心。

然而,水土流失对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确保汉江水量稳定,水质长期达标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水保工作是一项面积大、费人费力费时费钱的艰巨任务。从1989年开始,宁强县就实施了五期“长治”工程。从2008年开始,又纳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截至目前,共治理小流域60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

宁强县水利局副局长、县水保站站长周杰建议我去高寨子实地看看。

高寨子是本地人的叫法,因为那儿有一座数百米高的峭立山崖,崖顶尚能看见旧社会修筑的石头山寨遗迹。现在上边还有一座道观,香火很盛。

在高寨子的半山腰,坐落着薛家坝村。这是一个在宁强县境内颇有些名声的老村子,旧社会时,山寨上的土匪常下来活动,群众生活不得安宁;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世态平稳了,但全村多是山坡地,水田很少,自然条件差,仍以贫瘠出名。几十年前,邓小平的女儿邓楠来此村下乡插队,受到外界的关注;如今,它被水利部评为秦巴土石山区流域治理的成功典范。

站在公路边远远望上去,但见半天空中耸立着一面长长的山崖,有9座峰头排列其上,像9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在坐观天象。山体是墨绿的,覆盖着矮树草苔。有一处岩体在地震时崩塌了,裸露出浅白色石壁。岩壁垂直到半山腰后,变成斜坡状态,就出现了树林、房屋、小路。最为壮观的,是那长长的整齐的梯田石坎,从山腰一排一排列阵下来,拥到低处,如同接受检阅的队伍。

进村后,发现行人有道,耕作有路,排洪有沟,灌溉有渠,而且都用水泥和石头进行了固化。农家的房前屋后,树木茂盛,干净卫生。村中的空地上,还建了许多宽大的蓄水池。周杰站长说,这儿是张家沟流域,过去进入雨季后,河水像猛兽狂奔,将山上的杂草泥土、农家的粪便垃圾都卷入洪波,冲下河道,流进汉江。现在,我们“把水关进笼子”,让它按照人的意志来行走。

能看出,这里的水土保持工作是下了工夫的,效果显著。

我打问邓楠曾住过的房子,有人指路,过去一看,那是几间低矮的土屋,地震时已塌了半边。旁边住的农户叫丁正银,已经62岁。说起邓楠,他记忆犹新,但当时并不知道她是邓小平的女儿,只以为人家是个知青娃,来上山下乡劳动锻炼的。他说邓楠话不多,就是吃饭、干活,挺踏实的。

丁正银的承包地就在房后边,他告诉我,那儿过去都是一些小坨坨地,不整端,地里还有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种庄稼不方便。现在好了,国家出钱把石头炸掉,把地整平扩大,垒上石坎,不走土,放上水,田里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地里包谷收了种土豆,产量提高了,并且年年稳产。我们要感谢南水北调、水土治理工程。

眼下是阳春时节,许多农民正在田间劳动,有的赶牛犁地,有的挥锄锄草。田边地头栽种的杏树、李子树、樱桃树盛开着粉色、黄色、白色的花朵,鲜艳夺目。花的清香吸引来一群群蜜蜂翩翩起舞,一派明媚如画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突然,一阵“当儿当儿当儿”的钟声,从村后高处的崖顶上飘下来,撞击着人的耳鼓。村民说,这是九台观在打钟,该吃晚饭了。

钟声在山怀里回荡,为这个老村,罩上了一层虔诚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