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18673900000018

第18章 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1)

教学管理,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指挥协调的一系列活动。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民办院校发展迅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学科自身的发展,高校的教学目标也随之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日新月异,教学手段更新换代。2007年年初,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两个文件,正式启动“质量工程”,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而科学规范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第一节 确立现代教学管理观念

由于近代科学和社会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和理论。现代教学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理论和学说,是一个既拥有管理学的基本特点,又主要针对教学管理而言,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而不断发展演进的一个交叉理论。

一、现代教学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科学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的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影响,他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说,管理作为一种活动,是在一个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管理的这种活动是有目的的,它与管理者欲达成的目标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给管理下一个统一的符合其实质的定义: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与责任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故它们可以归入管理的范畴之内,但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

教育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管理学所拥有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等一般、普遍和共同的属性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形态和特点。顾名思义,教育管理,就是对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是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理念、协调和合理规划利用教育资源,为受教育对象提供一种服务的管理,即是一种有关教育的管理实践活动。教育管理也可以理解为有关教育的管理研究,是把教育管理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共性和特点,将其升华为理论,并对教育管理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这样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

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过程及其构成因素的协调、整合和优化。它与教育管理的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由于两者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譬如,从管理主体来看,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或者社会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的主体包括学校主管领导和部门、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对象上,教育管理包括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以及特殊、职业技术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管理,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的管理,包括教学时间、信息、手段、环境、教师教学生学等的管理。从管理的目标来看,教育管理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的为目标,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管理主要是一种业务性管理,是以实现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努力方向和宗旨。

(三)现代教学管理的含义

随着人类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日益成熟,管理学理论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历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管理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重视,管理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因此,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所形成的众多管理理论被统称为现代管理理论。

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管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哲学、教育学、运筹学、心理学等基础、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引入,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为教育管理注入了新的思想源泉,形成了丰富科学的现代教育管理。

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业务人员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指挥协调的一系列活动。

现代教学管理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现代化和学校现代化建设目标为依据,设计、规划教学管理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并加以实施,使学校管理的思想、组织、设备、手段和人员等同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管理的观念

(一)教学管理的意义

教学管理历来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者,都应该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部分来抓,充分运用教学管理的职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教学工作实施科学的管理。教学管理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第二,它有助于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第三,它能够促进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改进和发展;第四,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第五,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现代教学管理作为一个多因素、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以及由上述各因素形成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理顺教学过程中各种内外关系,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代教学管理与传统教学管理的区别

无论是传统教学管理,还是现代教学管理,都包含有教师、学生等基本因素,也包含课程建设、教学评价、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等构成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这是它们之间的一些共性。但由于受到当代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现代教学管理这个新兴概念跟传统的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一种经验型或行政型的管理。而现代教学管理,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和升华,从而形成反映教学管理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操作体系,并用以指导现代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实践。

其次,传统教学管理以教学功能的实现为目标,重在强调教学各要素、各环节、各部门“应该做什么”。现代教学管理则追求教学管理最大效能的发挥,重在实现“怎样做最有效”,因而在方法论、质量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要素、参与人员、管理方法、管理技术手段、管理目标、质量管理和教学评价中始终把效果、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的潜力,并将各个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一个高效的系统,实现1+1>2的效果。

再次,传统教学管理实际上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其陈腐的教育思想和片面管理所造成的危害已经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教学管理不再把学生当作消极的知识接受体,而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产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意识。

最后,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认为管理是“一元化”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是唯一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被管理者,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均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制定的,教师和学生只有执行命令的被动权利。在这样的教学管理观念指导下,培养的学生是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对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现代教学管理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作为指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教师也可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多元化”的。

(三)现代教学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大学教学管理的性质如何来定位?是行政管理,还是学术管理,或者是两者相结合,这在学术界有过讨论。在实践中,有许多人将教学管理看作纯粹的行政事务,以为教学管理工作无非就是安排课程、征订教材、检查教学活动、召集教学工作会议之类的事务性工作。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教学本来的含义,是指一种学术活动,教学管理是学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教学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管理活动,学校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是高度专业化的管理活动,并非是单纯的行政管理,也不是单纯的学术管理,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不过,由于类型、规模、定位的不同,各个高校的教学管理在性质上也存在着差异,譬如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相比,后者的教学管理具有更强的学术性。现代大学在教学管理上呈现出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1.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现代教学管理将现代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基础,以往的传统教学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新兴学科和理论,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和途径,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甚至美学,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对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是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实行“科教兴校”,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把教学管理改革和发展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轨道上来,建设现代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实施环境,从而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3.建设高水平的专业管理队伍。现代教学管理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上级指令,而更多的是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所以,现代教学管理需要高素质尤其是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德,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还需要组建年龄、学科分布均匀的管理干部梯队,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按照不同的分工以一定的职权关系组成的管理者的集合体,以保证每个部分、每个层次、每个人都能够高效率的完成管理工作任务。

第二节 现代教学管理的内容

现代教学管理的内容丰富多样,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既包括课程建设和制度规范的管理,也包括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管理,还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管理,甚至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管理也被纳入其中,对这些多样复杂的要素的管理,还应该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采用现代教学管理,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课程建设管理

(一)课程建设与管理

“课程”(curriculum)起源于拉丁语,翻译成英语,意思是“跑”(torun)。后来“在跑道上跑”的意思被引伸为一种过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意指学习的过程(acourseofstudy)。有人认为,课程是计划性课程,它基本上是一个计划、一幅地图,是预先制定出来的需要教师贯彻执行的东西。还有人认为,课程是经验性课程,说脱离现实状况去制定可行的计划是不可能的,这种计划必须基于现实实践之上,也可以说,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得的所有经验。

课程管理,就是对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制度、课程实施等做出一定的规定。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课程建设是课程管理中的核心部分。

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所以说,课程建设是指特定课程或特定课程体系实施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课程建设不仅涵盖教室、器材、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涵盖教育价值观与培养目标、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师资质量与师资结构、课程方案与实施计划等软件的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也关系到制度资源、特色资源与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并反映着课程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建设管理的内容

高校课程建设管理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师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课程建设的观念是否先进,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意义,决定着课程建设是否有效用。学校领导和主要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一系列文件精神确立科学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和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从而,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建设的正确方向,保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强调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并不意味着弱化目标管理,而是通过重视过程管理,从而充分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作为课程建设的蓝图,课程建设规划尤其重要。课程建设规划要以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为依据,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做到胸有成竹。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建设可以采取立项建设的形式,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调动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只有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在预定时间达到预期效果。

3.制定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的环境是学校,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实施的对象是学生。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人性化的活动过程,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因材施教,促使课程实施效果达到最大化。课程实施也是一个灵活的具有创新性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互动交流,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也需要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4.制定课程建设评价标准。衡量课程建设的质量,必须要有课程建设评价的相关标准,使课程评估有据可依。无论是精品课程、双语课程还是网络课程,都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制定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明确清晰,便于操作者判断把握;还需要分层次分学科制定,分类指导,有的放矢;要涵盖文、理、工、医学、艺术等不同学科,针对一般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

5.成立课程建设机构。学校需要成立课程建设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课程建设工作的各项问题。该机构和组织主要负责课程的立项评选工作、中期检查工作和结题工作,负责学校或院系课程建设规划和方向的制定,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等,从宏观上组织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从而保证课程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制度规范管理

制度是一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程度很高的组织,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师生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这时的学校教学管理就愈加复杂。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学校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和约束力,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一)教学制度的分类和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定”。教学制度是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学校教学制度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工作基本制度。属于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或制度,例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加强本科教学的实施意见;教学项目立项细则;教学基金管理办法;等等。

2.教务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实习管理办法;考试管理条例;辅修、二学位管理细则;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办法;教室、机房管理办法;等等。

3.教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职称职务评审规定;教师工作规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教学质量优秀奖;讲课比赛;优秀教师评选;等等。

4.学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综合考评办法;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奖学金评定制度;勤工俭学管理办法;等等。

5.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教学状态评估细则、领导干部听课细则、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等。

6.其他教学管理。包括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针对教学管理的其他具体内容而专门制定的制度。

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必要举措和主要条件,它能够将庞大的教学管理活动细化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把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方向引到教学工作上来。另外,文件化的制度体系可以使教学工作有预见性、指导性和考察的依据,避免了推诿扯皮,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明确的教学管理制度,还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了解。

(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自然也面临着很多变数。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确立后,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完善自我,虽然我们不能够肯定未来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如何设置,但是可以从目前大学教学管理的情况对其做些预测。

1.教学管理制度将转向以学生为本。随着大众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不再仅仅是培养精英的地方,而转为培养大量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趋向多元化。人才培养制度将以学生为本,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甚至可以做到为每个学生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现代化人才。

2.教学管理制度将转向灵活的弹性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有利于教学统一要求的实现,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积极推行学分制,开设主辅修专业和课程,实施第二学位制度,转专业制度,允许学生跨学科、跨系选修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比例等措施,都是实施弹性教学管理的表现。这种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既重视制度、指令和统一规范的要求,又重视民主、指导、协调和管理的开放。大学教学制度改革从刚性转变为弹性,从注重统一到鼓励多元,也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

3.教学管理制度趋向人性化管理。传统的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研究,也不太注重研究如何通过更好地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要首先把管理事的人管理好才能把事真正管理好。目前,以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正在向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转变。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还是实施对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如何实施和运用好教学管理制度,关键在人。因为,所有正常的人都是有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不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存在巨大差别的。

4.教学管理制度趋向保障学生自由学习。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强调教师和管理部门对学生的管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需要将教学管理制度的职能向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转变,从制度上保障学习具有选择性、个性、弹性和开放性。从而,建立自主学习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质量管理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初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重大,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质量”这一概念才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机制来保证教学质量,各个高校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使教学活动协调开展并不断优化。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功能,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由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来实现的。检查的内容一般以最终成果的评定和考核为主,但是考核的内容比较分散,缺少全面性。这种质量管理方式没有系统性,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注重结果的评价标准导致缺乏对过程的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注重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随着实践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二)开展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

1.设立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标准。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衡量教学质量是否合格,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标,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为大家所认可的标准,没有这个质量标准,就无法来衡量教学质量。由于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和管理干部的工作质量管理等,所以说,教学质量管理的标准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没有目标,质量管理就是没有航标的船,所有的工作都是盲目而行;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是空谈。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的制定,应当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违背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制定要基于事实,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实际;指标的制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考虑和参考学校师生和管理者的多方面意见和经验,进行讨论和调研,慎重制定。另外,标准要明确具体,不能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不利于执行;各个标准之间,要符合逻辑关系,避免自相矛盾,减少重复设置。总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标准的出台要历经多次的讨论,最好先能在小范围内试用和测试,取得经验和对标准有所完善后在面上推行。只有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合法、合理、有效。

2.实现全面的过程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由美国管理专家菲根鲍姆等人提出,他们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在教育活动当中,最终的教育质量固然重要,但是仅仅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在目前看来很难有实际意义,这种事后检验的古老的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浪费资源和劳动的方法。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应该从传统的结果检查转移到对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上来,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要注意检查的经常性、内容的全面性,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解决问题。只有确保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将发生问题的机率降到最低,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可以设计一个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从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最后的质量标准考核,建立一整套不容许出现漏洞和缺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体现教学质量管理人性化。大学重视自身责任和自身改进,大学学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信任而得到验证。教师的质量通过严格的招聘、任命和晋级措施得以保证,大学信任教职员工,得力于他们的专业精神,从而确保其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学生的入学政策则是确保只有最好的、最有能力的学生才能被大学选中入校,学生学习的质量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检查个体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和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教学质量管理常用的学生问卷评价,也是基于学生自身素质的一种质量管理途径。所以说,质量管理的实施者和对象都是个体,要以人为本,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人性化,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4.加强质量意识。任何质量工作的根本保障在于人,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决定质量管理推进的重要因素,培育和强化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目标。因此,应当对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教学质量和自己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应对教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经常组织相关培训,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另外,还应对教师进行质量管理的培训,让他们确立质量管理思想,掌握学校的规章制度,将质量观融入教学当中。

四、教学评价管理

由于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超常规地扩大,高等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高低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已关系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本科教学评价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关注。教学评价也关系着高校教师的工资、津贴、奖励、职称评定、个体荣誉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利益,成为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的有效途径,是唤起教师教学责任感、工作使命感和事业神圣感的关键环节。重视高校教学评价的理论建设,是当下教育管理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应当重视教学评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教学评价的理论建设,使教学评价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

教学评价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完善和进行改革提供依据和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行政机构或者同级院校相互之间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的评价管理。

(一)外部评价

推动教学评价的力量主要来自高等教育机构的外部,包括直接的政府行为,如为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专门设立的国家机构;办学规模扩张、多样化和裁减教育资金给高等院校带来的压力;还有,近年来工商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被广泛引入教育部门。这些外力推动了高等教育内部不同程度的竞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在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转变。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正逐步由微观走向宏观。教育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政府部门,近年来其职能也已有所转变,加大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管和调控力度。尤其是2003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旨在督促高校通过教学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对提高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评价

1.大学内部本科教学评价的必要性。我国高等院校众多,教育部组织的评估每五年才能轮到一次,况且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都要以学校的自评为基础,所以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评价,并使之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内部本科教学评价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类高校的教学评价工作虽然具有普遍性特点,但它们毕竟分为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层次,故在评价方法、评价作用、评价依据上都有所区别。

3.大学内部本科教学评价要素。无论哪种教学评价,它的评价对象都是教学工作,都是由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构成的。任何教学评价都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本科教学评价指标要素进行分解与分析。

五、其他有关管理

现代教学管理是一个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除了以上谈到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搞好的管理内容,譬如教学信息管理、教学环境管理等。

(一)教学信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末在全球兴起的一门科学技术。它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无形中在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充当了推手。

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PPT、视频、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查询资料,扩大了学习的途径和范围;教学管理人员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中也运用教务管理软件,对学生成绩、课程安排等教学要素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教学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教学管理中所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例如,教师依赖多媒体教学,与学生交流不足;学生抄袭网络上的资料,影响到独立完成作业;教务管理系统过于死板,难以适应灵活的教学活动;等等。

(二)教学环境管理

优良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安心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学环境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一所高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既包括物质环境管理,也包括精神环境管理。

1.物质环境管理。高校的物质环境,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和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譬如桌椅板凳的制作、设备仪器的购置、教学楼的设计、新校区的规划等。一个优美安静的校园、整洁美观的环境,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心情舒畅,安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从一定意义上说,适宜的教学环境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校实施物质环境管理,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以保持校园的美丽、保障各项功能的顺利实现,也需要给学生灌输维护校园环境、爱护公物的思想,以共同营造适居、适用、美丽的校园。

2.精神环境管理。西班牙著名学者奥尔特加认为,大学的功能包括三项: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并且将文化的传授列为三种功能之首。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通过它们各自的校训就可见一斑。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浙江大学的校训为“求是创新”……这些学校久经沧桑,恪守、继承了校训的思想和精神,从而独树一帜,终成名校。而校训则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显著特征,成为大学精神文化环境的精髓。精神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精神环境的管理也是日积月累,从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