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18673900000019

第19章 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2)

第三节 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于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推动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在于组织建立、办事程序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坚持制度创新,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而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应紧紧围绕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展开,重点在于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建设,要严格质量监控,并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建设

(一)教学管理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新旧世纪交替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性发展的特殊时期。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培育机制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据报道,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进入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现在,高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五倍,已经是世界第一位。随之而来,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各种教学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工作越来越繁重、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管理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唯有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方便、快捷的特点才能应对。而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有力手段。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的现代化步伐将不断加快,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也应当规范化、科学化。

1.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过程是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过程。教学管理科学化需要管理者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管理知识与方法,自觉遵循教育教学管理内部的基本规律,还可以鞭策管理者增强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意识,积极主动采用现代科学手段、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的目的。这样,不仅使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普遍提高,也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教学管理科学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学管理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管理科学化是有效加强教学管理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必须科学地实行和切实搞好目标管理、教学责任管理以及教学计划、制度、信息、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在科学化体系的保证下,教与学双方均可以按照有序的活动方式进行,而且活动的双方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就充分发挥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管理科学化使办学效益大大提高。教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和提高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尽最大可能减少内耗,使学校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达到最佳配置,优化教学活动,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高等学校由于连年扩大招生,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张,而教学投入相对不足,教学用房的基建速度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相对滞后,以致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限的教学资源投入与实现高效率办学目标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实施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运用有效的现代教学管理方法,通过科学的运作、协调,以提高有限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高效率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教学管理科学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1.更新管理观念。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学管理要树立管理科学化观念,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和可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2.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制度创新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要发展就要靠体制和机制创新,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创新多元化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办学新思路。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利用、优化无形资产和智力优势,多渠道、多形式的吸引社会投资,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更好的扩大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一整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培养目标上,要注重扬长避短,突出区域优势,立足需要,面向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终服务于地方;专业设置上,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及课程,根据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建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运用灵活机制,充分利用优质的师资资源,要有相对独立、固定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要引进一批熟谙前沿学科的教授、学者、博士,要配备一批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

3.实施规范管理。所谓规范管理,就是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达到以“法”治教、以“法”治学的目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首先,必须加强建章立制,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即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本校实际,在广泛调研、考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和专业、课程、教材管理、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管理以及师资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转。其次,应规范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和依据,主要包括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师授课教案、课程表及教学日历等。其中教案、课程表和教学日历是授课教师使用的应用文件;专业培养计划则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设计,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先决条件。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相当的严肃性,培养计划一经制定,应保持其相对稳定并严格执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使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等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使办学效益极大提高。

4.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全面管理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必须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第一,必须加强常规教学检查工作,坚持每学期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加强考场巡视,严格考试管理,有条件的公共课、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提高考试的可信度。第二,建立校、院、系三级听课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制度,坚持领导、同行、教学督导组、学生等“四位一体”的听课评价制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教学的全过程实行督导,强化过程管理和适时控制的效果。第三,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聘请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教学一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更好地改进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第四,制订严格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开展优秀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等各类教学奖项的评选活动,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奖优罚劣,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5.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管理现代化是科学化管理的保障,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条件。《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指出,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由于教学管理是学校运作的中心枢纽,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状况。尤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时代,一所高等学校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充分重视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进程。首先,必须注重改进教学工作环境,创建现代化办公设备,为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其次,必须注重采用计算机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学校教学资源、学生基本信息、考务以及教师基本信息,辅助开展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并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地进行收集、传递、加工、储存、维护和使用,从而实现日常教学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整体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科室间、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实时性、可靠性、综合性,确保教学工作协调、高效地运转。

综上所述,科学管理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更新管理观念,坚持制度创新,实施规范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含义与问题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贯穿学校教学全过程,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然而,要体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可见,探讨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内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是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首先,规范化管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全要素管理。教学系统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既包括培养蓝图,也包括培养过程;既包括施教者,又包括受教者;既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又包括教学信息、教学环境;等等。教学管理应将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这就把教学管理从编排课表、调配师资、学籍管理、成绩统计等一般的事务性管理扩展为包括方向管理、政策管理、经费管理、物资管理、师资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在内的全要素管理。其次,规范化管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管理。管理的实施,要做到有始有终、首尾相接,而力戒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从作出计划,到组织实施、结果控制、信息反馈,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连续封闭的回路,方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过程。再次,规范化管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全方位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既包括对全体师生的管理,也涉及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同时,还涵盖教学设施和物资的管理;既包括常规管理,也包括改革和建设的任务。教学工作的全方位管理,要求在一定的时空中,统筹上述方方面面,而避免出现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情况。如何以“弹钢琴”的艺术,把握工作重心,分清主次缓急,理顺工作关系,是教学全方位管理的核心。

2.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各类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地教学条件的建设在不断加强,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正趋于多样化。然而,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需要更新完善,教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规范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一些高校伴随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但是对于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能却认识不充分,教学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学校为中心,学院一级管理活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学校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或者是有制度但执行不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实效性和客观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意识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的解决,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总体思路

1.完善教学管理指挥体系。教学管理指挥体系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指挥和协调中心。目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构建了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并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管理系统。学校重视学院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任务是否明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运行的质量和教学管理规范化的进程。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理顺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管理指挥体系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保证。要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指挥体系,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校级教学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以教务处为核心的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机构,加强新时期教学工作的咨询和指导。学校应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配备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次,院(系)级教学管理机构中,由院长(系主任)全面负责学院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主任)主持日常教学工作。成立学院教学科和教学督导组,由责任心强且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作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研究机构,定期研究教学督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向院务会提出相关建议。院务会讨论决定本学院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学院教学科的科长和教学秘书,在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并从事教学状况、质量信息的调查了解工作。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上受学院领导,在业务关系上接受教务处的指导,要及时将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决策传达给学院及其教研室、教学班级等,要完成教务处下达的教学管理任务;同时学院教学科长或教学秘书还应将本单位教学管理情况和相关信息反馈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参考。

2.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首先,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管理部门印发的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设计图,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使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甚至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规范化。教学文件一旦形成并下发,就必须认真严格地执行。其次,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保障,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活动的协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按章办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从而使得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井然有序、高效运转。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工作原则,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3.加强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最根本最主要的任务。只有严把教学质量关,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二是健全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加强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主要工作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设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类评估制度与检查办法;第三,成立学校或学院的教学督导组,组成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对教学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开展领导评教、专家(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实施校、院两级听课制度,聘请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第五,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质量的各种情况和信息。

4.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等学校不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以适应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要求。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是通过各级教学行政领导、教学职能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活动实现的。高校应该建设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及管理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使教学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之外,更应该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熟悉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规范、忙而有序、协调高效。

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专业化水平。教学管理人员中大部分是非教育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员,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岗位培训,使其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作为新时期的教学管理人员,还要熟练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用和操作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现代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管理的理论水平。

三、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一)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用规范的制度作保证,以刚性的管理作支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改革、教学效率的提升等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教学管理环节的强化,都必须有严谨规范的制度,必须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因此,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总体原则:

(1)合理性原则。为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就应该在出台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做到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意见,部门协调一致。实践证明,对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必须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规划、专业设置、干部任免、人事变动、财务预决算、重大项目建设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反复讨论、充分酝酿、集体研究决定;必须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对于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学校决定的重要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公开,将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使广大教职工知情出力;必须坚持信息通报制度、通气会制度;等等。

(2)系统性原则。制度要自成体系,既要有实体制度,又要有程序制度。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也必须有一批相应的程序“法”,以保障制度得到公正、有效、严格的实施。同时,要处理“立法”(制定制度)与“执法”(执行制度)的关系,解决谁有权制定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和制度由谁来执行与监督的问题,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还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系统的整理,形成少而精、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系统而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3)操作性原则。学校的制度也存在着形同虚设的问题,再好的制度,不执行,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在制定和执行两个层次上狠抓落实,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运行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抓落实责任制,完善重要工作目标分解制,对每一项教学工作都要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克服看似都在抓实则没人抓、看似都在管实则没人管、看似都在负责实则没人负责的不良现象,达到反馈及时、督办有力、责任明确。

(二)重视教学过程管理

1.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内涵。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是指教学管理者依据教学管理目标,按照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规律,在教学管理原则的指导下,选择和采用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管理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教学管理者以育人工作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为达到学校的预定目标按计划、有步骤进行有程序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过程,各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计划是教学管理过程的统帅,是目标制定的起始环节;实施是将计划变成现实,是目标实施的中心环节;检查是对实施的监督,是目标监督的中继环节,是对计划的检查;总结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体评价,是目标评估的终结环节。

2.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总体思路:

(1)建立教学例会制。首先,要完善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一般安排在开学或期末,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院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参加,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内容主要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设想;部署各项教学工作;交流教学情况;等等。其次,要完善教学秘书工作例会。由教务处组织,各院系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参加的教学秘书工作会议,最好为每周(或两周)一次,定期召开,主要内容是:交流教学情况;解决教学共性问题;部署近期教学工作;等等。再次,要完善教务处工作例会。每周一次,其内容是:各岗位成员根据岗位职责、近期工作、交流进展情况,互通情报;处长安排本周重要工作,强调关键环节,协调分工与合作,体现集体的战斗力,突出中心工作和非常规工作等。

(2)建立各类报表制。报表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图表化,形象直观,简单明了,规范性强,便于统计、归档、备案。报表制是管理办法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常用报表有:①教师教学周报表。教师将每周的教学情况填写进周报表,每周填一张,并交授课所在院系教学秘书,便于统计教学情况。周报表包括上课时间、节次、课程名称、上课班级、学生出勤情况、教师出勤情况。②教师调课申请表。为了维护正常教学运行秩序,教师调课必须申报并获得批准。调课人填写调课原因,院长(主任)填写处理意见。③教学事故处理表。教学事故处理表将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处理结果进行书面确认,既体现了警示作用,也体现了程序合理性。

(3)教学日志。各系教学秘书每天填写一份关于全体教师、学生、班级的教学总体情况。本日志包括应上课班、实上课班、调课班和学生、教师出勤情况。教务处定期抽样检查,可以了解教学动态,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第一手教学资料。

(4)建立各类检查制度。检查是计划执行的一种保证措施、目标监督的中继环节。既是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和考核,又是对领导者管理水平的测定。教学过程管理的检查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常规检查。教学管理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日常事务性检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方式,可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具有分散、及时、灵活的特点。②抽样检查。教学管理者事必躬亲,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可以采取抽样的方式,了解其计划执行情况、实施情况,发现问题,总结新经验,具有较大参考价值。③专题检查。对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突击重点检查,以期整改和促进工作。

(三)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1.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内容的制度化。2003年开始启动的为期5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于2008年9月全部结束。5年间,全国先后有589所普通本科院校接受了评估,对提高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评估过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评估成果,不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就需要加强和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评估在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外部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最终形成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按照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设计和质量生成的一般规律,构建了包括本科教学价值的选择、校内不同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与使命、本科教学的投入保障机制、本科教学的过程管理与控制、本科教学的结果与质量跟踪调查、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等6个子系统和44个关键控制点构成的校内质量保障机制。同济大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院系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由5个核心点组成的内部质量评估体系,即建立评估机构、确定评估类型、制定指标体系、采集状态数据、进行状态分析等。

2.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标准化。在首轮评估工作推动下,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评估机构或者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和评估工作。但是,现实中,这些评估机构要么设置在教务处下,要么设置在高教所内,要么是专门为首轮评估而设置的迎评办等临时机构。目前,虽然有一部分高校尝试建立质量中心等相对独立的教学评估常设机构,但由于职权不清,归属不明,在实际运行中困难重重。因此,实现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标准化,是高校当前的重要工作。各学校应该在有了专门的评估机构后,科学地界定其职能和工作职责,同时在学校层面设立教学质量委员会或学术专业委员会,以保障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可能涉及某些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甚至组织机构的调整和改变,这一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只有决策层支持才能解决。其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需要决策层保证人力、物力、财力及时到位。再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可能触及方方面面的关系,遇到一些阻力,需要决策层亲自出面协调,以保证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由此可见,高校决策层应统一思想认识,组建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合力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整个信息化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2.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系统研究制定规范、严密、可操作性强、适应信息化需要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要做到用制度来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管理质量。要及时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完善、充实规章制度,保证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与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严谨性的统一。

3.做好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在规划设计整个信息系统时,不仅要学习和研究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成果,还要借鉴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教学信息的采集。要发挥高校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优势,结合企业开发平台,组织专门的管理技术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发本校个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而且软件的应用必须方便、快捷、高效,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要整合和共享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对高校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要进行有效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学校、院系各级资源数据库,规范化管理,并开放各种信息资源供老师、学生查询。同时,要加强查询权限的保护,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建设一批媒体素材库、专题学习网站、专业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4.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必要的信息化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根据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扫清技术和操作上的障碍。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积累电脑、网络、多媒体等方面的知识,更新和拓宽自己的技能领域,熟练驾驭现代信息技术。再次,对新任教学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信息素质考核,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更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网络逐步进入高校,教学管理信息交换越来越畅通。当前,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相对落后,不但制约了系统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教学管理人员应用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信息资源流动不畅、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必须加大投入,逐步更新落后的教学管理硬件设备,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迅速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工作尽快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