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荷事
18673000000006

第6章 荷之诗词

第一节 采莲

古时,荷花就以其美的姿态与高雅的风韵,渗透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以荷花为题材的诗词,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前11世纪—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陈风·泽陂》共三章,其一:“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大意是:在那沼泽的水边,蒲草与荷花并茂。那里有一英俊的男子,对于他我有什么办法。长夜漫漫不能入梦,眼泪夺眶好像雨下)诗作表达了女子追恋男子的情思,反映了三千年前民间即以荷花起兴,抒发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

春秋时期(前340年)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里,热情歌颂了高洁的荷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大意是: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编缀成下裳。不知我也就只好由他不知吧,只要我自知我的内心是真正的芬芳)在诗句里屈原表达了他高洁的志趣与对淖俗的不屑。荷花成为他对理想的一种憧憬,也是他人格美好与芳洁的一种象征。

历代有大量咏荷之作,撷取部分如下:

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疏解〕子:指女子。诗大意是:头扎彩带,花枝颤摇。轻罗上衣,绿色围腰。请问大嫂要去哪里?奴家下河去采香莲。夫婿从军上了辽西,距家千里难通消息。愿他早日凯旋回到家园,赶上荷花还正鲜艳。

第二节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疏解〕金桨:黄色的桨。木兰船:船之美称,并非指木兰木所制。浦:水滨。钏:手镯。钿:花朵形的首饰。诗大意是:小巧的船儿沐浴朝阳,采莲姑娘高兴地划着桨。晨风送来远处水边的莲香,荷叶覆盖在江面上。熟了的莲蓬低着头擦着船帮,被顺手摘下丢进船舱。花上的露珠湿了手镯,被风吹斜的荷叶拂着姑娘们头上的花饰。

第三节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疏解〕棹:船桨。荇:荇菜,水生植物,叶浮于水面,开黄花,根茎可食。诗大意是:姑娘们相约划船去采莲,相互催促解开系船的缆。脸上渗出汗珠顾不得擦,花裙被风吹得翻转。小船前进划破荇菜的阻拦,驶入荷丛间。摘下莲蓬牵出梗中的细丝,荷叶低垂如杯碗。

第四节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疏解〕君:指心上人。诗大意是:荷花的幽香弥漫池塘岸边,荷叶的圆影笼罩清清水面。只恐肃杀的秋风来得早,花落叶枯您不知情。

第五节 采莲曲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疏解〕首句以西施等美人喻采莲女。浦口:指水边。诗大意是:一群美丽的姑娘竞相驾小船去采莲,不顾江水打湿衣衫。她们从水边登舟一路受到盛开荷花的欢迎,采毕回船有月儿相伴。

第六节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疏解〕诗作展现了一幅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美丽画面。诗大意是:翠绿的罗裙与田田的荷叶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辉映。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令人难以分辨,忽然从莲塘中传出歌声,才现出少女们美丽的身影。

第七节 临湖亭

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疏解〕诗大意是:迎客的轻舟在湖上优哉游哉地荡来,主、客当轩对酌,四望无际的湖上荷花盛开。主人轻舸迎客的悠闲情趣与波平风软、清碧无垠的湖光水色和芙蓉一齐吐艳的美景,跃然纸上,也反映了主、客闲适的胸襟与雅兴。

第八节 越女词

唐·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疏解〕诗作生动地塑造了一群活泼调皮的采莲姑娘形象。诗大意是:耶溪上一群姑娘采莲忙,陌生客人的出现使她们有点惊慌,掉转船头唱着歌儿划进荷花丛中去躲藏,假装害羞不再露出俏模样。

第九节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采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疏解〕诗作以荷花表达爱情。诗大意是:秋天,泛舟江上,红莲的娇艳令人欣羡。拨弄荷叶上的水珠,滚来荡去始终不成圆。我思念的美人啊在彩云中间,很想赠她一枝美丽的红莲。可她呀远在天边无从相见,秋风里我惆怅无限。

第十节 采莲曲

唐·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疏解〕溆:水塘边。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抒情小诗,生活气息浓郁。诗大意是:波光闪闪的水塘旁,绚丽芬芳的荷花竞相开放。青年男女泛舟采莲忙,情侣们意外相逢水上,有多少话儿要讲,担心水流再把他们冲散,两只船儿紧紧相靠相帮。

第十一节 怨诗

唐·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疏解〕诗作写了一痴心怀念丈夫的女子,要求与丈夫在两地比试,看谁相思之情更深。诗大意是:(她天真地说)试将我们两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池中,看看今年夏天美丽的莲花,被谁的眼泪浸死!这是有几分傻气的痴心人的透骨情语。作者构思奇特。

第十二节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疏解〕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大意是:秋风乍起,日已西斜,我站在溪桥上远眺,袅袅轻烟飘荡在朦胧柳影中。俯视满溪荷叶相互倚撑,翻转、摇曳在秋风里。

第十三节 暮春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疏解〕在此诗中,作者笔下的荷花是一个独特的悲剧形象。诗大意是:无论是春是秋,是荣是枯,但有荷叶便有恨,因为身在情在,情在恨生,恨托枯荷,实为诗人自身情感的象征。结句江头怅望,幽凄悲怨似流水。其实作者是深爱荷花本质之美的,只是由于命运、心境与情绪的低沉,而借枯荷来表现罢了。

第十四节 宿骆氏亭寄怀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疏解〕迢递:遥远。诗大意是:绿竹丛生的地方洁净无尘,临水的骆氏亭更是幽静。这使我想起了关山阻隔的亲人。秋天阴云不散霜也降得晚,伴随孤寂听那雨点敲打枯干荷叶的沙沙声,更增添了我的离愁别恨。诗作写深秋怀人,心情落寞,笔下景物也显得格外幽静、清淡,情景交融。

第十五节 白莲

唐·陆龟蒙

素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疏解〕:wUi,古“花”字。诗大意是:清雅高洁的白莲总被骄人的红莲所小觑,她本应生长在那纯净的瑶池里。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只是寂寞地开。可如今秋天来了,莲房露冷,素粉香消,她低着头,似乎有无穷的幽恨。然而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就会感到她是瑶池仙子的化身,多么超凡脱俗啊!

第十六节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疏解〕诗作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人物风情画,别有情趣。诗大意是:采莲船在明丽秋色的湖面上荡漾,岸上一位英俊的少年吸引了采莲女爱慕的目光,她瞧得出了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荡。忍不住抓起一把莲子向少年掷过去,没想到却远远地被人瞧见,羞得姑娘低下了头,好半晌不敢抬头。

第十七节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疏解〕陂:池塘的岸。诗作通过采莲描绘了一个天真、顽皮的少女形象。诗大意是:荷花的芳香弥漫在宽阔的池塘上,小姑贪玩不专心采莲。天色渐晚仍在戏水,船头湿漉一片。忽然,她脱下红裙,把捉到的一只野鸭雏包起来。

第十八节 赠道者

唐·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红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疏解〕这首诗以莲花比美人。诗大意是:梦中的她,曳着雪白的衣裙,像一枝素洁的梅花,含羞微笑着,正姗姗来到我的身旁。如果在美女西施故乡的溪边,她走进一群穿着红衣裳的浣纱女中间,那风姿、那神韵,有如红莲池中一枝亭亭玉立的白莲。

第十九节 采莲曲

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疏解〕荆歌:泛指湖北民歌。楚腰:指少女腰肢纤细、体形优美。乘潮:驾驭风浪。诗大意是: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脉脉,金波粼粼,江面上飘来美丽的采莲女的歌声。她一边采莲一边动情地歌唱,从小习惯于水上生活,十五岁时就能驾驭风浪。诗作描绘了一幅明快鲜亮、富有水乡气息的少女采莲图。

第二十节 南乡子

五代·李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疏解〕词作描写了一群小姑娘在莲塘里泛舟嬉戏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少女们害羞、娇憨的情态。词大意是:乘着彩饰的小船,穿过荷花开放的水塘,一路船歌惊起了停憩在水面的鸳鸯。出游的姑娘们容貌姣美,散发着芬芳,依偎着同伴,笑声朗朗,争着摘取圆圆的荷叶遮挡夕阳。

第二十一节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疏解〕:古代盛酒的器皿。词大意是:荷花盛开是西湖最美的时光,带着好酒泛舟湖上,免去繁琐的仪仗排场,一路自有翠叶荷花组成的绿伞红帐。画舫驶入荷花丛中,金杯美酒溢清香,烟雨朦胧,丝竹悠扬,带着醉意返航。

第二十二节 荷叶

宋·苏轼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疏解〕田田:指荷叶,形容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诗大意是:荷叶亭亭迎接朝阳,多节藕茎泥里卧藏。新荷如钱铺在水面,鱼儿撒欢使它摇晃。

第二十三节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疏解〕这首词明咏荷花,实以荷花自况,反映了作者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仕路崎岖、沉沦感叹。词大意是:荷花地处偏僻,绿萍挡路,莲舟不来,蜂蝶不慕。美且香的荷花终于只能自开自落、内心独苦。如今景色依旧,仍是“回塘”、“别浦”,历经阴晴始终无人眷顾。当年不嫁,缘由自己不肯,花已凋零,却怨秋风耽误。

第二十四节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疏解〕此词上片写景。起始两句,焚香消暑,境静心也静。三、四句“鸟雀呼晴”,静中有噪。“叶上”三句,写清圆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干了。一阵风来,荷花一一颤动起来。一个“举”字,使全词站立,动景如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十分赞赏这三句)。下片抒情。作者旅泊长安(实为汴京),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感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最后借渔郎是否相忆以小舟入莲花塘中之虚构梦境作结。

第二十五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疏解〕诗大意是:毕竟还是六月里的西湖风景美啊!这盛夏西湖的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一样。碧绿的莲叶远接蓝天,一眼望不到边;盛开的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鲜艳。

第二十六节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疏解〕诗大意是:一眼清泉静静地流,一排树荫倒映水面显得阳光十分柔和。池中的荷花才露出鲜嫩的苞尖,却早有蜻蜓停在上头。

第二十七节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疏解〕词作描绘骤雨打荷叶的情景,生动逼真。词大意是:午睡时小舟停在荷花深处,西湖的烟水弥漫着香气。忽然一阵急雨敲在船篷之上,我从梦中惊醒。抬眼望,只见大滴的雨点打在荷叶上又蹦起,像珍珠似的散开又聚拢,如一窝水银,倾泻在清波里。

第二十八节 绝句·将至建昌

宋·杨万里

梅雨芹泥路不佳,闷来小歇野人家。

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

〔疏解〕语言平易,写小歇时初见荷花。大意是:梅雨时节道路泥泞,小住农家感到烦闷。杨柳依依池生绿萍,忽见初生荷花令人高兴。作者善于从眼前平常景物中发掘诗意,运用即兴手法写成感受新鲜、情趣盎然的诗篇。

第二十九节 荷花

宋·杜衍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波翻,珍珠另落难收拾。

〔疏解〕诗大意是:翠叶红莲如美人玉立水面,露珠好似不施脂粉的美人渗出的香汗。阵风吹来荷叶翻转,珍珠般的露水泻入池间。

第三十节 念奴娇·闹红一舸

宋·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疏解〕这是宋词中一首咏荷佳作。上片写夏日荷花盛开的情景。词大意是:小船驶入荷花吐艳的荷塘,对对鸳鸯相伴戏水。少有人到的湖沼中,有数不尽的高洁的荷花。红裳翠盖,娇容如醉美人,迎风轻摇,风情万种,散发的清香渗进我的诗句。下片写荷花之衰。翠荷玉立,像等候情人来至,怎忍心随波漂去。只怕西风频吹,花瓣凋谢。何况高柳、老鱼把我挽留。无际荷叶遮望眼,不记来时路。

第三十一节 小桃红·采莲女

元·杨果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疏解〕此词写采莲女怀念久别的亲人。词大意是:傍晚,采莲船从湖上返回,晚风缠住了采莲女漂亮的翠裙。空中传来了幽怨的琵琶声,想起了在外的人儿,不由得泪落满襟。如今,荷花都凋谢了,仍不见在外的人儿返程。天气一天天凉了,就是鸳鸯、白鹭也都成双成对不离分!

第三十二节 翠盘秋

元·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秋江上。

〔疏解〕词大意是:荷叶枯萎,颜色苍黄,茎干在秋风中不住地摇晃。已无先前的清香,却越来越枯黄,都因为昨晚一场霜降,秋江一片肃杀景象。

第三十三节 卜算子

元·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蒲。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疏解〕盈盈女:指荷花。此词描写了对荷饮酒的闲逸情趣。词大意是:在长着芦苇的水边,荷花开得正红艳。虽有微风疏雨轻烟,挡不住饮酒的雅兴。草草摆上杯盘,对着盛开的荷花,用片片花瓣来盛酒,慢慢品尝,乐趣无限。

第三十四节 采莲曲

明·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

〔疏解〕诗作明白如话。诗大意是:美丽的湖边藕田一片连一片,无际的荷叶丛中露出红莲点点。三三两两的小船划进荷丛,采莲的歌声响彻在莲湖的上空。

第三十五节 荷花

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待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疏解〕诗作写初夏泛舟荷荡风光。诗大意是:荷叶鲜嫩,荷花初绽,它们才露出水面不挡游船。待到盛夏时节南风劲吹,荷叶亭亭玉立,遮住了船上女子美丽的身影。

第三十六节 燕京杂诗

清·郑板桥

偶因烦热便思家,千里江南道路赊。

门外绿杨三十顷,西风吹满白莲花。

〔疏解〕赊:长,远。此为思乡之作。诗大意是:因暑热烦躁而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的家。那儿正是绿杨覆阴、荷花盛开的时节,定然凉风习习、清爽宜人。

第三十七节 绝句·由兴化迂曲至高邮

清·郑板桥

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

舟子搦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

〔疏解〕搦:握持。可怜:可爱。诗大意是:一望无际的荷田绵延不断,鸭戏鱼跃的情景在临水农家前呈现。持篙的船夫舍不得撑船前行,那荷花映红姑娘们的笑脸实在是叫人喜欢。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情画。

第三十八节 怀李三

清·郑板桥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疏解〕秋风肃杀,许多花儿萎谢了,此时晚开的荷花虽然也凋残,但它娇艳与高洁的风姿却留存。并非它这时要特地张扬,只不过不愿与群卉争春罢了。明写花,实写人。

第三十九节 折射苦难的荷诗

前已提到清代李渔《芙蕖》一文对荷之物用说明较详尽,然而荷叶之含义更深刻。它作为一种载体,传递着另一种信息,即人民的苦难。有诗为证:

北宋梅尧臣有一首《岸贫》诗,描写居住在河岸上的贫苦人家。诗中说:“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犊鼻”,指长仅至膝的短裤。幼儿无衣穿,只能以荷叶当短裤,言其贫穷无衣,可窥见贫苦人家生活的艰辛。

明代袁宏道《棹歌行》:“生子若凫雏,穿江复入湖。长时剪荷叶,与儿作衣襦。”“襦”,短衣、短袄。诗作从渔妇的角度,描写了渔家的艰苦生活。居无定所,漂泊江湖;孩子如小野鸭,无衣蔽体,稍大时才用荷叶给他做件短衣。此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与人民生活的痛苦。

第四十节 鲁迅先生的《莲蓬人》

1900年,青年鲁迅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求学,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横行、清王朝腐败无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现实,忧愤之中,他思索着: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他想起了故乡荷花的高洁形象,巧妙地借对“莲蓬人”的赞颂,表明自己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立志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诗如下:

七律·莲蓬人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耒秋瑟瑟,苇花伴宿露。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坠寒塘。

〔疏解〕诗题“莲蓬人”:以莲蓬比人,系“拟人法”。莲蓬高出水面,随风摇曳,风姿绰约。陈其年《六月词》注:“小儿剥莲蓬,以线缚之,反裘振袂,俨然老翁,名莲蓬人。”芰裳荇带:芰即菱。用菱叶做衣裙,用荇菜之茎做束腰带。语从《楚辞》“荷衣兮蕙带”出。碧玉:比莲蓬和莲叶之光润。瑟瑟:萧瑟。此处作“寒气”讲。露水浓重貌。濂溪:周敦颐号。净植:洁净地直立着。

前四句,赞颂了荷花绽放增添水乡美丽,无风时空气中充满醉人清香。然而萧瑟的秋天来到,鹭鸟不再飞来,田野一片寂寞。莲蓬人没有畏缩,却把身边苇花作为忠实伴侣,依然傲然挺立,坚强地抵抗着寒露的侵袭。后四句,取宋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的立意,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拒腐蚀永不沾。它虽被清水洗过,但不妖冶,始终高高地洁净地直立水中。结句告诫为人要坚持操守,纯正通达,不攀附、不媚俗、不逐流,否则将堕落、沉沦于污水里。

全诗借莲蓬比人,运用屈原“美人香草”比拟贤人手法,歌颂卓立水群、出淤泥不染之风骨,寄托作者宽广之胸襟与宏伟之抱负,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予人以物色尽而情有余之意味。

第四十一节 朱湘的《采莲曲》

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诗坛上。《采莲曲》全诗五节,整齐的诗行,变化的韵脚,柔情似水的词句,清丽柔婉的情调,描画了一幅“夏日采莲图”。全诗如下: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在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柳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1925年10月24日)

第四十二节 闻一多的《红荷之魂》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清华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15日因反对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在诗歌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红荷之魂》一诗,便有这种特色。诗中点到历史上文学家的优秀文章与像乐音般的优美诗篇,曾共同赞颂了荷花外貌的艳丽,而诗人以为重要的是荷花的灵魂。于是以荷花比德于佛祖和天神的崇高与光明,以荷花比德于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与高风亮节,从而彰显荷花的高洁与贞静。诗人希望如此之花魂永铸于花之身,不为污浊所染,行不邪曲,胸怀通达,卓然自立,永葆外表与内在的统一,打造一个高洁的世界。诗篇虽是由花怀友、由物及人之作,但在美丽的词藻中,蕴藏着哲理和文采,显示了诗人思想的深沉和博大,予人以启迪。

红荷之魂

盆莲饮雨初放,折了几枝,供在案头,又听侄辈读周茂叔底《爱莲说》,便不得不联想及于三千里外《荷花池畔》底诗人。赋此寄呈实秋,兼上景超及其他在西山的诸友。

太华玉井底神裔啊!/不必在污泥里久恋了。/这玉胆瓶里的寒浆有些冽骨吗?/那原是没有堕世的山泉哪!

高贤底文章啊!/雏凤底律吕啊!/往古来今竟携了手来谀媚着你。/来罢!/听听这蜜甜的赞美诗罢!/抱霞摇玉的仙花呀!/看着你的躯体,/我怎不想到你的灵魂?/灵魂啊!/到底又是谁呢?/是千叶宝座上的如来,/还是丈余红瓣中的太乙呢?/是五老峰前的诗人,/还是洞庭湖畔的骚客呢?

红荷底魂啊!/爱美的诗人啊!/便稍许艳一点儿/还不失为“君子”。/看那颗颗袒张的荷钱啊!/可敬的——向上底虔诚,/可爱的——圆满底个性。/花魂啊!/佑他们充分地发育罢!/花魂啊,/须提防着,/不要让菱芡藻荇底势力,/蚕食了泽国底版图。

花魂啊!/要将崎岖的动底烟波,/织成灿烂的静底绣锦。/然后,/高蹈的鸬鹚啊!/热情的鸳鸯啊!/水国烟乡底顾客们啊……/只欢迎你们来,/逍遥着,偃卧着;/因为你们知道了/你们的义务。

第四十三节 余光中、席慕蓉的咏荷诗作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对莲情有独钟,称得起是莲的知音。

余光中有描写莲的种种美的意象的诗作三十余首,结集名《莲的联想》,其中如:

已进入中年/还如此迷信着莲/对于

莲池/我欲下跪……/我愿伴每一朵莲/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

……

在他看来,莲就是美的化身和神的象征,表达了一种神秘的膜拜之情。对余光中来说,莲有三重意义:既是花,也是古典美人的象征,又有宗教意义。他钟情莲的化身,他迷信美。他在散文《莲恋莲》中说:“莲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玻璃(透明的水)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

席慕蓉也特别爱莲,她在院中养莲,她在画中画莲,她在诗中咏莲。她在《莲的心事》一诗中写道: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

诗作表达了在青春的最佳花期,张开爱的花瓣,在等待。这等待之美,是莲的最难解之美啊!

第四十四节 附:荷花物语(节选)

2006年中央电视台曾以《荷花物语》为题,选播了古今中外的一些诗人、文学家歌咏、赞颂荷花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洛夫(中国台湾)、李清照、泰戈尔(印度)、朱自清、陆龟蒙、张晓风(中国台湾)、卢照邻、余光中(中国台湾)及席慕蓉(中国台湾)等人之诗作与绘画,并对荷花之美作了概括。为免重复,节选如下:

花,从来都是文人所爱。一千多年来,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了描写荷花最脍炙人口的句子。

莲花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然而最让她与众不同的,却是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她既有入世的执著,又有出世的清逸。若是无法逃遁尘世,何不如莲花一般不蔓不枝,在世俗污流中独善其身呢?

高洁之美是莲的至美。

众荷喧哗

洛夫(中国台湾)

众花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要看就看荷去吧/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惊起的一只水鸟/如火焰般掠过对岩的柳枝/再靠近一些/只要再靠我近一点/便可听到/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蝉鸣依旧/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等你/等你轻声唤我

夏日盛开的花万朵,但莲是不与她们争的。她在池塘中独自宁静,路过的行人为之惊艳,她回以馨香;采莲的女子在池中嬉戏,她微笑注目;夜幕降临,月光作陪,她静静聆听那些睡不着的心事。

多少年来,每到夏日的夜晚,当人们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时候,总会想到荷塘边走一走,就像写下《荷塘月色》的散文家朱自清那样,看看那田田的叶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那也是莲的给予,在喧嚣的尘世里,慰藉疲惫茫然的心。

给予之美,是莲的高尚。

雨荷

张晓风(中国台湾)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生命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花有花的语言,花有花的心事。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百花中唯莲独有,但或许,她也会因此而寂寞。你或许会说:看,那一池荷塘,有多少莲叶陪她舞蹈。然而,她却一直在等那一个人的回眸。为什么有人总是错过,在青涩的季节路过,或是在秋霜的时候来临,只是错过了那亭亭的时候。

等待之美,是莲最难解的美。

永远我等

余光中(中国台湾)

如果早晨听见你倾吐/最美的那动词/如果当晚就死去/我又何俱/当我爱时必爱得凄楚/若不能爱得华丽/你的美无端地将我劈伤/今夏只要伸臂,便有奇迹降落/在摊开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在我的掌心,莲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黄昏/面对满地清芬/面对静静自燃的灵魂/究竟哪一朵、哪一朵会答应我/如果呼你的小名/只要池中还有/只要夏日还有一瓣红艳/又何必和你见面

莲是甄甄的小名莲即甄甄/念甄甄见莲即见人/只要心中还有/只要梦中还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弥留即满池残梗即漫天残星/不死的仍是莲花的灵魂

永远/我等你分唇启齿吐那动词/凡爱过的,永远不遗忘/凡受过伤的永远有创伤/我的伤痕红得惊心/烙莲花形

莲落泪,却坚强。清晨,她说那是露珠,滴滴反射想念你的光芒。夜晚,她侧耳倾听,等待有他的脚步路过。日复一日,直到开败。为了见他,必须再等下一个轮回。莲与爱,寂寞与等待,女诗人席慕蓉的诗和画里,是一瓣特殊的风景:

一个画荷的下午

席慕蓉(中国台湾)

在那个七月的午后/在新雨的荷前

如果/如果你没有回头/我本来可以取任何一种题材/本来可以画成一张/完全不同的素描或是水彩

我的一生本来可以有/不同的遭逢

如果/在新雨的荷前/你只是静静走过/在那个七月的午后如果/如果你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