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努尔哈赤传
18671600000064

第64章 出兵辽阳 又得将帅之才

袁应泰站在城楼,眼望着城外蚂蚁似的败兵涌进城门,一时急得在楼板上踱来踱去,六神无主。

袁应泰年事已高,满头白发,他在京内做文官多年,为人正直、廉洁,自诩出污泥而不染,他对朝内贪污腐化深恶痛绝,冒死进谏。一年前,兵部侍郎的侄子趁萨尔浒战事,克扣军饷五千两。他探知后,立刻告了御状,万历帝派御史张鹤鸣,查清此事,将兵部侍郎的侄子推出午门斩首。

为此,现今掌权的魏忠贤,十分畏惧他,于是趁辽东缺帅,就派他出使辽东,当了个经略。但他深知,在多事之秋把他送到辽东,并非荣升,而是推入火炕。一则,萨尔浒一战大明朝的战将多死于沙场,军饷又缺,士气不振,天朝的军威大伤;二则自己从未带过兵,更不懂打仗,在满洲军铁骑践踏之下,自己很难对付。

近日沈阳失守,奉集堡战略要地被满洲军占据,孤立的辽阳危在旦夕,所以,满洲军兵进辽阳,他就自觉大势已去。不过,为保持晚节,誓做岳飞,不做秦桧,眼下,尽管辽阳被包围,他依然站在城楼,在“袁”字帅旗下,发号施令。

辽阳城头上的火炮吐着火舌,轰轰的炮声,震耳欲聋。

袁应泰站在城头,从早到晚,指挥兵士放火箭、掷火罐,使满洲军无法靠近城墙竖梯登城。

皇太极率领的兵马大半过河,但由于受到阻击,一时难以登城。他站在河岸,十分焦急。正在皇太极无计可施之际,忽然李永芳骑马而至,出现在他面前,献策道:“四贝勒,我抓住两个会点火炮的明军兵士。我何不用敌之炮,攻敌之城?”

皇太极听了大喜,连忙叫兵士抬过来二门明军的火炮,掉转炮口,朝城头轰击。

“轰!”“轰!”连发几炮,火光四起,此法果然奏效,城头明军一时抬不起头来。此时攻城的满洲军趁机抬着云梯,跑到城下,竖起云梯。

接着,一个个满洲兵士陆续出现在城头,在城墙上、垛口处展开了肉搏拼杀。傍黑时分,整个西城城墙都被满洲军占领。

当天夜里,明军点着火炮,从南北两个城角,展开一次又一次争夺战,但一次又一次都被阻击住了。天亮时,两个角楼的楼道口,光死尸就堆了一人多高,血顺着泄水孔,从城墙流下。

红日出山,进攻城西门的左翼四旗兵士也相继登上城墙,打开城门。八旗兵士势如潮水一拥而入,守城的明军拼命厮杀,两方在城墙上、屋顶上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日至中午,鏖战渐渐平息。袁应泰带领一伙文官和卫士被逼到城东北镇远楼,眼看大势已去,急忙将御史张铨召到楼内,痛哭流涕地道:“张御史,本官有负皇恩。辽阳危在旦夕,我身为经略,城在俱在,城亡俱亡。你身为巡按御史无守城之责,愚兄劝你走脱为好,以便东山再起!”

张铨叹息道:“长兄如此忠于大明,小弟岂非不知?”说罢冲出楼口。

袁应泰翘首望了望登上城来的满洲兵,自觉无路可走,于是将上方宝剑与玉印挂在墙上,然后将腰带解下,搭在房梁上,自缢身死。

侍卫进屋见经略自缢而死,便悲恸地将一筐蜡烛点着,镇远楼当即燃起大火。

等满洲军冲上镇远楼,发现主仆皆死,唯有张铨被烟呛昏,倒在八仙桌下。巴什泰把张铨背出镇远楼,走下城墙阶梯,来到汗王跟前。

傍晚战火已熄。老汗王及诸王、贝勒相继来到都司衙门。

他们各自占用了经略的几处房间,洗漱歇息。

晚饭后,张铨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眼便看出头戴顶珠暖帽的是老汗王,他眨了眨眼睛,问道:“大王,何不杀我?”

老汗王笑道:“为汗爱将如子,怎好将御史大人一刀送命?”

说话间,李永芳进屋。李永芳往日与张铨有旧交,他发现张铨有气无力地躺在软榻上,就跑过去,俯下身子,喜不自禁地道:“张老弟真是命大,福大!”

张铨惊奇地盯了李永芳一眼,接着转过身去,面壁无言。

老汗王见李永芳与张铨相识,就故意躲出屋外,让李永芳再对张铨进行规劝,伺机收留这个明官。

李永芳笑着把张铨扶起来,接着又把枕头给他垫在后背,让侍卫送来两碗鸡蛋汤,亲自端给张铨让其喝下,可是张铨依然默不启齿。

李永芳笑道:“贤弟,莫非想当陪伴项王至终的虞姬吗?”

张铨合掌作揖道:“老兄别取笑老弟啦!”他起身又道,“项王虽兵败垓下,但仍称其为英雄。我之兵败而死堪称何也?”

“大明的忠臣!”

“此忠何益?”

李永芳听张铨话中有话,就有意引话说:“死后树碑立传,流芳千古!”

张铨摇首道:“为贤君之臣,忠之可敬;为昏君效忠,死亦可悲!”

“贤弟此话何意?”

于是,张铨向他透露了京城内幕,说:“自打阉党魏忠贤得势后,他的党羽遍布朝廷内外,而且一个个担任要职,不少无耻的官吏趋炎附势,甘愿拜在他们的门下,自称儿子、孙子,见到魏忠贤跪下就称九千岁,九千九百岁!”他叹息了一声,沮丧地说:“如今党内又闹起‘移宫’,‘红丸’两案,弄得朝内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李老兄,我是不愿意听那污秽之事,才躲出皇宫,来到辽东的!”

“何谓‘移宫’案?”李永芳让张铨坐下,不解地问道。

“‘移官’,‘红丸’同出一辙!”张铨接着又道,“神宗在位时,他最宠爱郑贵妃。郑贵妃留居乾清宫,侍候神宗。光宗即位后,郑贵妃理应移出乾清宫,可是自打魏忠贤插手,郑贵妃一心想当皇太后,她就串通李选侍,要挟光宗皇上,不仅郑贵妃要当皇太后,李选侍还要做皇后。当时光宗应诺,谁知过了不几日,光宗皇上吃了一个和尚送的红丸仙药,当晚就暴死于皇宫。这样一方要移官,一方反对移宫;一方对献药者治以死罪,一方为之袒护。弄得朝内上下其乱如麻。”张铨说着,掀被而起,愤然道,“如此政局,为谁尽忠报国?”

“那就应改换门庭。”

张铨摇头道:“我难比老兄,我如今在京内还有五个孩子、妻子和老母。如若归顺满洲人,就要满门抄斩,祸灭九族。唉!如今偌大个神州,竟无张某栖身之处!”

“那,老弟下一步棋打算怎么走呀?”

“上千山,当和尚。”张铨果决地道,他思虑了片刻,又道,“如若汗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张某可暗中协助!”

老汗王坐在内室,张、李二人的对话,一一听清。他听到此处,十分谅解张铨的处境,就慢慢地步出屏风,亲自为张铨斟了一杯黄酒,端上道:“张御史果然是个有识之士,可惜生不逢时啊!”

张铨听了感激涕零。老汗王见此情景,又道:“老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汗今日有幸得识君,真如人海得珠啊!”

张铨被感动了,他刚凑近汗王身边想说什么,忽然佟养性推门进屋。佟养性与张铨在京有过一面之识,两人相见各怀心事,寒暄了一阵,感慨万端。佟养性听说张铨要上千山当和尚,甚为惋惜,劝他留下供职。张铨无可奈何地述说了自己的处境。佟养性立即替他向汗王求情道:“汗王,张铨身为京官,落到如此地步,实出无奈。他若上山隐居,就从了他吧。今后若改朝换代,他定会出山!”

老汗王历来爱惜人才,在佟养性、李永芳的谋划下,先制造张铨已死的舆论,贴出诛杀张铨的告示,然后改名换姓,把化了装的张铨偷偷送上千山大庙。

张铨走进祖越寺山门,回首对护送他的李永芳拱拱手,念了两句诗:进山为出山,静卧待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