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02

第2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1)

如果

你的孩子特别好动,特别爱玩;

你不知道怎么搞定贪玩的孩子;

你的孩子像个猴子一样,爬高上低;

那么,你需要阅读本章

它将告诉你

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

学龄前儿童贪玩是很正常的;

玩是孩子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主要途径;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成长、学习人际交往;

孩子正在通过“玩”的形式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它将帮助你

如何把玩乐权交给孩子自己;

怎样随时随地激活孩子玩的天性;

如何点拨、指引孩子“玩出名堂”;

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探索世界;

在尊重孩子“玩权”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引导他的贪玩行为。

行为1:家有宝宝爱玩脏东西——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与感知力

前几天,趁着双休日的时间,嘉宇妈妈想把家里彻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没用的东西,她就会顺手扔在客厅的地上,想全部收拾好后再一并处理。

可是,就在嘉宇妈妈打算回过头再收拾这些废弃物品时,却发现里面的一大半早已被刚满4岁的儿子给“相中”了,并且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转移到自己的房间收藏起来了。

于是,嘉宇妈妈好奇地拉开儿子房间的储物抽屉,“哇”,在她眼前竟然是满满一抽屉的“垃圾”,有糖纸、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还有破损的包装纸、五颜六色的吸管。

原来,家里曾经扔掉的甚至是已经进了垃圾桶的许多废旧物品都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在儿子的房间登堂入室了,看到眼前这一幕,嘉宇妈妈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但是,她又立即想到,这些东西多脏啊,孩子怎么能把它们放在抽屉里呢?没经儿子同意,嘉宇妈妈就急切地要清理这些杂物,但是儿子立即大叫着扑上来,这也不肯丢,那也不能扔。嘉宇妈妈看到孩子如此这般,简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个‘破烂王’!”

其实,早在嘉宇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当宝贝一样玩。

有一次,嘉宇在小区花园里玩,玩着玩着,他开心地跑到妈妈身边,并大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宝贝!”

妈妈很认真地看着儿子手里拿的“宝贝”,令她吃惊的是,竟然是一个脏瓶盖。

妈妈见了,反而语气严肃地对孩子说:“这个东西,非常的脏,而且还有一点‘异味’,我们不玩它,把它丢掉,你说好不好?”但是,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哪里肯听妈妈的话呢?

后来,嘉宇总会时不时地捡回一些宝贝,像石头、沙子、树叶、瓶瓶罐罐什么的,然而,这些“宝贝”在大人眼里就是十足的“破烂儿”。

读懂孩子的行为

其实,不只嘉宇爱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欢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作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地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捡起来再说,对此,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东西太脏了,你不能玩,赶快扔掉。”之后,不是对孩子好言相劝就是对孩子的“心爱之物”武力剥夺。结果呢?不光孩子哭得唏哩哗啦,大人也跟着头疼不已。

不可否认,父母顾虑这些脏东西不卫生而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一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把这些“破烂”当作“宝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为何孩子喜欢这些“破烂”呢?

1.玩“脏东西”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

孩子眼里的“脏东西”有利于孩子智商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因为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通过游戏、玩耍来锻炼思维和创造力的。所以说,孩子在玩“脏东西”的时候,也是在调动大脑的思维。

2.玩“脏东西”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

从孩子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是通过游戏、玩耍来认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时,也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机会。所以说,孩子经常玩耍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脏东西”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

3.“脏东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

这些“脏东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也源于大自然。所以,孩子们——人类的幼小生命出于本能自然需要像沙子、石头、泥土这些“脏东西”。可以说,这些“脏东西”与孩子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天生就喜欢亲近它们,把它们当做自然的玩具来玩。

4.孩子眼里的物品没有贵贱之分

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烂”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宝贝”甚至比买来的高级玩具更能激发孩子探究与活动的兴趣,摆弄起来也更有乐趣。

此外,孩子喜欢“脏东西”也说明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收集这些东西的背后恰恰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呵护孩子的收集热情,它可是美好的精神萌芽。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孩子玩“脏东西”并非一件坏事,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1.家长要有同理心

看到孩子玩脏东西或是郑重守护自己的“宝贝”时,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捡到的“宝贝”扔掉,也不要武断地禁止孩子玩,而是应该认可孩子的这种行为。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层公寓里的孩子,既不能上树掏鸟、又不能下河摸鱼,对于孩子的这种单调生活,家长更应该理解、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且,幼年时期频繁地被限制和否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无情地扼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求。

2.保证“脏东西”对孩子安全无害

虽说家长应鼓励孩子收集“破烂”,但是一定要以该物品对孩子安全无害为前提。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丰富,不能准确识别物品的安全隐患,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把关确保安全无害。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热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该如何正确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头上以防窒息;小颗粒不能塞进嘴里,以防异物入体等。

3.陪伴孩子游戏

孩子整理“破烂”并玩耍这些东西时,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不仅乐趣大增,亲子感情也会随之升温。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种树叶分类贴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并引导孩子命名,由父母来书写。

4.引领孩子探索

很多孩子面对收集来的“破烂”可能也“玩不出名堂”,这种时候,家长就要多点拨、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里面装些小东西摇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了。这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牙膏盒和身边的哪些东西相似,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把两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望远镜,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贴在一起,可以制作笔筒。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尝试,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此外,家长还要尽己所能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充分地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行为2:爱往高处爬——正确认识孩子的“攀高心理”

工程师小刘,有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今年3岁半,小名叫牛牛。

从小到大,牛牛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常被大人戏称为小猴子。的确,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没有一刻会安静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这个小机灵鬼又对“攀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饭桌、沙发靠背、床上的栏杆,这些东西在牛牛看来都像大山一样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诱惑着他毫不犹豫地迈开自己的小脚丫。

这一天,牛牛爸爸发现儿子又搬着小板凳,爬书柜了,看那架势,这个小猴子还想攀着书柜爬上阁楼。看着儿子摆出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刘先生真担心一个不小心,儿子就会从高处摔下来。

“牛牛,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以后不能再往高处爬了啊!”每每看到牛牛做出的“壮举”,大人总是替他担心不已。可是,儿子面对如此的教导,反倒总是撇撇嘴,等大人看不见的时候,他又会搬起自己的小板凳,开始寻找下一个“攀高”的目标。

读懂孩子的行为

一般来说,蹒跚学步的孩子对于攀高往往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这该如何理解呢?

1.攀高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

2岁左右的孩子是如此的精力旺盛、喜爱运动,而且他们的好奇心又是那么的强烈,而攀高恰恰能够帮助他们探索视线以外的世界,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存在的心理——我终于可以大声地告诉父母:“我在这里。”因为在孩子看来,自己攀爬得越高越能证明给父母: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而孩子自身又是如此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和肯定。

2.攀高是孩子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

攀高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当他们逐渐对攀爬高处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感受空间的大小,而且还在用自己的皮肤、肌肉、身体上的所有东西来感知这个空间,“咦,它到底有多大?有多高?有多远呢?”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说,当孩子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发现自己能够把握这一空间高度时,就会再一次去探索更高的空间。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对空间的把握完全取决于他在心灵上能够承受多大的一个空间状态,而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长大后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力,当然,这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3.攀高缘于孩子想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

有些时候,孩子之所以爱往高处爬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父母或是他人的“压力”,彼此身高上的差距会在无形中绷紧孩子敏感的神经,认为自己应该站在同一高度和大人交流,于是,就产生了和大人“平起平坐”的心理。而且老话不是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眼前这个连路都走不稳的小不点儿,在征服高度面前,他们可是相当地有信心、有耐心,大人可是万万不能小瞧了。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面对孩子一往高处爬就会说“摔下来了”的家长还真是不少。不仅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还会说出许多类似这样的话。比如说,孩子一去抓杯子就说“烫着了”;孩子往马路中间跑就会说“会被轧到的”。最后的结果对孩子而言,莫不是一个巨大的伤害。然而,当你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恐怕以后再教养孩子时,心里就会有一杆秤了吧。

换种方式爱孩子

很显然,孩子爱爬高的天性是不容易遏制的。那么,在这条成长之路上,父母又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更顺利、更有收获呢?

1.作为父母,既要满足孩子攀登的欲望,又要确保他们安全无闪失。比如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轻松有趣的亲子游戏,来帮助他们够建空间智能。再比如,家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带他们到户外踏踏青、登登高,既能让孩子欣赏美丽风景、陶冶情操,又满足了他们的攀高心理,可谓一举多得。尽管父母亲都希望孩子站得高、跑得快,但是在孩子试图爬高和快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拉住他们,告诫他们这样做会受到伤害。

2.父母不要总是跟在孩子后边唠叨:“小心!注意安全!”或是“不行不行,不对不对”,而是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请记住: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发自我,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对他们给予鼓励和肯定。

3.如果孩子经常在某一个地方爬上爬下,父母就应留意孩子是不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比如,孩子总是踩着小板凳够书架上的影碟,细心的家长就应该把孩子喜欢的碟片挪到书架的下层。

总之,善于观察孩子、善于智慧教导,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就会多留存一份童真,多积蓄一份阳光。

行为3:超级“模仿秀”——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赫赫三四岁的时候,对接电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慢慢成了家里的专职“接线员”。

有一次,赫赫妈妈给赫赫爸爸打电话,赫赫好奇地凑过来,吵着嚷着跟妈妈要电话的听筒。

妈妈看出了赫赫的心思,便将听筒放在他的耳旁。只见赫赫学着妈妈的样子“喂”了一声,之后就不说话了,待他停顿片刻后,妈妈说:“叫爸爸。”可是,赫赫怎么也不肯叫。

后来,赫赫妈妈发现赫赫经常会拿起电话嘀咕着什么,也不管哪头是听筒哪头是话筒。

记得有一次,电话铃声一响,赫赫就立刻跑到电话机旁,拿起听筒,有模有样地说:“喂,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

整个过程,中间一点也不停顿,而且还没等对方开口,赫赫就煞有介事地挂断了电话。

现在赫赫4岁了,越来越喜欢按电话上的键盘,对此赫赫妈妈也没有太在意。可是到月底缴纳电话费时,赫赫妈却惊讶地发现当月的电话费早已超出往常。原来赫赫最近按的电话都拨通了,有几个甚至还是国际长途。

读懂孩子的行为

当家有小小“接线员”时,家长会认为这又是孩子故意搞的恶作剧,当然,可气又可笑的同时,更会惊愕于孩子模仿自己接电话的样子,惊愕于在孩子打电话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停顿就能把你曾经说过的话重复一遍。

其实,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发现声音不仅可以从自己的身上发出,而且还可以从“电话”这部奇怪的机器里发出时,这个重大发现是如此地令他们兴奋不已,在幼小的他们看来,这部能够发出奇妙声音的机器简直是太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