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行为,于是,一些自以为读了一两本育儿的书就足以应对这一切的家长们,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而且还试图用这些理论去反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对待孩子的各种方式。

如果孩子玩脏东西,他们对孩子不是好言相劝就是武力剥夺孩子的“心爱之物”;

如果孩子哭了,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止住孩子的哭泣,也会用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不许哭”;

如果孩子的嘴里突然蹦出一些骂人或是诅咒的言语,他们可能会不以为然,也可能会严厉惩罚;

如果孩子的脾气“嘭”地一下引爆了,成了超级“小霸王”,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施行“唇枪舌战”;

如果孩子变得很难缠,喜欢说“不”,喜欢和大人作对,他们不是苦口婆心地说教,就是绞尽脑汁地威逼利诱;

……

可能这些父母一直觉得这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你错了!事实上,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

“玩”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

“哭”是孩子表达内心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

“骂人”是孩子的模仿本能,他并非真的想侮辱谁或是咒骂谁,只是被骂人语言的特殊威力而吸引;

“霸道”而不可理喻的孩子是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作祟,是其心理发展的反映;

“难缠”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对,也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而他们的“反抗性”行为只是想“闹独立”。

我们常说,养育一个孩子,是一门需要潜心学习的学问,如同做每份工作都需要岗前培训一样。

虽说爸妈在教养书籍中收获了一些管教孩子的方法,然而这些启示往往都很宏观,比如,要懂得尊重孩子,要学会赞美,要知道放手,要为孩子提供自由空间……但是一旦真正走进生活,面对孩子在细微事情上的情绪反应,他们依然会茫然,不知该如何管教,也不知如何能做到既有成效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灵。最终,他们的做法总是事与愿违,不但孩子的状态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还越发糟糕,而且家长也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亲子之间终究是无法“和平共处”。

其实,这些家长的“症结”在于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不了解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及切实可行的教养策略,只是想当然而又缺乏科学地管教孩子。

本书正是要教您如何正确读懂孩子的“行为密码”,弄清楚孩子的“情绪故事”,并着重针对3~6岁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贪玩、哭闹、暴力、霸道、怪行、交往、智力和性行为等问题,通过实例及对实例的深度解析,帮您清晰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及教养方法。只要您稍稍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就能培养出一个更快乐、更懂事的孩子。

此外,关于如何阅读本书,我们想真心提醒您几点。

1.每一章都要慢慢读、慢慢消化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各有不同,有人喜欢从中间开始看,有人喜欢从后面读起。但是无论怎么读,建议您每一章都要慢慢地读。如果有朋友和您的情况相似,不妨把这本书介绍给对方,然后你们可以充分地交流和讨论,效果会更好。

2.把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很多家长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过很多教育书籍,道理明白了,一到实际就不知如何是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把理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内化”就是一定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必要的时候,做做笔记,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写下来,坚持下来就会看到奇迹。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书中的孩子比

虽说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质及发展差异。

4.改变需要从点滴做起

当您认同了书中的观点,可能立马就想有一些改变,但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您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不要以“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没有时间”为借口,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通过练习才能把理论变成事实。

最后,祝愿天底下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您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