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03

第3章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2)

最初,孩子只是观望大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姿势,尝试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殊不知,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孩子最初的知识大部分是从模仿中获得的,而孩子的部分性格也是在模仿中形成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会不断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与行,并给孩子以正面影响的原因所在,事实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孩子而言,虽说他们还不知道接听电话的过程和礼节,也常常会闹出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是这种新奇的语言上的交流方式像是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孩子去尝试。

事实上,在孩子每一次努力尝试的过程中,恰恰开启了他们探索语言之门的钥匙,无形中培养孩子认识数字的能力,此外,这种活动还能开发孩子的记忆力,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无论何时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孩子、以一种理解的心去看待孩子。而打电话又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所以,家长就更不应该忽视它对培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孩子对电话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更要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

换种方式爱孩子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具体到“打电话”这件事,父母又该如何引导,从而给孩子的“模仿”多一份帮助呢?

1.提供良好的“模仿环境”,树立最佳的模仿对象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身边的人,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又与他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为父为母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并成为他们最佳的模仿对象。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你好”、“谢谢”、“再见”不离口,那么你自己必须先这样做。因此,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把最希望孩子学习到的行为展示出来,把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控制住。

2.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电话用语

为了让孩子的电话交谈更加顺畅,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向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的电话用语。比如,接电话时一定要礼貌地问对方“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当孩子基本掌握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时,家长还可以试着让孩子拨打和接听电话。

3.鼓励孩子参与你的对话

当家长正在打电话,而孩子凑过来认真观察,甚至伸着小手要电话时,你不妨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并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让孩子感受这部神秘机器所发的神奇语言。当孩子拿起电话听筒,按电话键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给他讲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爸爸”的声音,并教他怎样拨号、接听,等等。

4.引导孩子认识数字

引导孩子打电话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留给孩子一个电话号码,让孩子自己打一会儿。开始的时候,电话号码要尽量简单一些,最好是固定电话的前几位数字。同时,家长还要细致观察,根据孩子掌握的情况逐渐增加电话号码的难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记忆。

行为4:爱玩马桶的小丫头——满足孩子的探索欲

涵涵从小就是个风风火火的小丫头,为了她的安全,一家人可是操了不少的心。最近,涵涵爸妈渐渐发现,这个刚满3岁的孩子,又多了一个不安全的行为——喜欢玩马桶。

一开始,涵涵只是对马桶的冲水按钮感兴趣,每每看到大人用手按过后,她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不停地按下去,听着“哗啦”的水声,小丫头会站在那里呵呵地笑个不停。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还不停地阻止涵涵,告诉她不要浪费水,但是她哪里肯听,边玩边乐呵呵地说:“真好玩,真好玩!”爸妈看劝阻没什么用,干脆就不管她了,让她去玩吧。

过了些日子,涵涵又喜欢拿着刷子趴在马桶圈上刷马桶,与其说是刷马桶不如说是玩水,而且被马桶里的水溅了一身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形,总是让涵涵爸妈头疼不已,尽管尝试了威逼利诱,但也都无济于事,最终依然是小孩照玩,大人照抓狂。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涵涵又对水箱感兴趣了。有一次,妈妈看到涵涵踮着脚尖想把上面的盖子弄下来,因为担心她会把水箱盖子打碎,就想过去帮忙,但是涵涵坚持不肯走开,非要自己弄不可。

看到这种情形,妈妈把心一横,想了想,干脆不管她了,让她一个人去折腾吧,大不了打碎了就换个水箱盖子。可是,刚走进书房,她的心又开始悬了起来。于是,涵涵妈妈就偷偷地藏在涵涵身后。她发现涵涵很小心地将马桶水箱的盖子搬下来,接着又很小心地放到地上,然后将盆里的水倒进水箱里面,之后又将水箱盖子从地上搬起来盖上去;最后,涵涵又按下冲水按钮将水全部冲走。

整个过程中,涵涵妈妈始终是提心吊胆的,生怕一个不小心涵涵将马桶盖子掉下来砸到孩子自己的脚或是摔碎了,又担心她会把水泼了自己一身。但是整个过程,涵涵操作得非常认真仔细,而且她的外套也几乎没有溅到水。

看到涵涵“大功告成”,妈妈急忙悄悄地溜回书房,因为她知道,女儿每完成一件“工作”后,都会向大人“表功”的。

果不其然,只见涵涵兴高采烈地来到妈妈身边,笑眯眯地说:“妈妈,我把水倒进水箱里了,真好玩。”

妈妈听了,故作惊讶地问:“你怎么把水倒进去的呢?”

涵涵歪着小脑袋,自豪地说:“我用盆接水倒进水箱里的啊。”

妈妈又装出一副好奇的表情,蹲下身来问她:“水箱上面有盖子,你怎么弄的呢?”

“我把盖子搬到地上放好,再把盆里的水倒进去的啊。”涵涵认真地说完以后,就高高兴兴玩她的去了。

后来,涵涵妈妈把这件事讲给涵涵爸爸听,爸爸听了之后,怎么也不相信小女儿能够自己做到这些。在他眼里,涵涵就是个爱搞破坏的“小捣蛋”。

读懂孩子的行为

在大人的眼里,马桶对于孩子而言,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然而,面对孩子的种种“破坏”行为,父母往往会被气得“七窍生烟”,甚至都想动手狠狠地收拾一下这个“小捣蛋”。其实,父母想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而父母却不知,孩子的“破坏”行为是有原因的。

1.马桶是个有趣的玩具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充满了求知欲与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而他们之所以喜欢往马桶边上靠,就是因为在孩子眼里,这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东西。只要轻轻按一下,这个“玩具”就会发声,更奇怪的是,还会流水。“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个东西啊。”所以,年幼的孩子都喜欢亲近这个“玩具”,想知道它的“肚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更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拆开来看个究竟,其实这一切皆是儿童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约束,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破坏”行为便会逐渐减少。

2.为了满足孩子的破坏心理

孩子对马桶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大玩具”可以满足他们的搞破坏心理。随手往马桶里边扔点东西冲着玩;用力按一下冲水按钮发泄一下情绪;把手伸进马桶筒里,用力地搅水、听“哗啦哗啦”的水声,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玩马桶的原因。

由此看来,父母只有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换种方式爱孩子

虽说很多孩子都有爱玩马桶的嗜好,但是这一嗜好背后的安全隐患也是着实令人担忧的一件事。那么,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大人又该如何引导,才能既不扼杀孩子的童真,又保证孩子的成长安全呢?

1.控制孩子的玩乐权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里的爱也包括把玩乐权交给孩子自己。以孩子爱玩马桶的事情来讲,这是孩子的好奇心理特征在作祟,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闻一闻。其实,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孩子想弄清楚这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只是想探究隐藏在玩具里面让他们感到神秘的东西。所以,家长不要因为马桶的卫生问题,额外会多洗几次衣服就不让孩子玩马桶,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只会控制孩子的玩乐权,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毫无益处的。

2.大人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

尽管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马桶的知识,告诉孩子马桶是供他尿尿、拉屎的地方,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这里“臭臭”、“脏脏”,一定要远离。再比如,孩子靠近马桶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在一旁观察和保护,防止孩子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危险的事情。

3.权威效应让孩子听父母的话

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听父母的话执意要玩马桶,甚至是父母越劝阻孩子越要玩,往往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树立起权威的缘故。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这样当家长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只需一句“不要这么做”,就可以让孩子安下心来,乖乖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此外,当孩子玩马桶时,大人也不必大惊小怪,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在孩子接收到大人的这个信息后,要么对马桶充满无限兴趣,要么对马桶心生莫名的恐惧,相信这肯定不是大人干涉孩子的初衷。

行为5:孩子爱拆东西——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

天佑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爸爸妈妈也给他买了不少来满足他的心愿。可是,无论是哪个到手的玩具,到最后都逃不过这样一个噩运:被拆得七零八落,简直就是轮子、车身大分家,搞得家里一片狼藉。

这种时候,无论爸妈怎么教育,天佑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这么想,或许等儿子长大了,就不会再有这个坏毛病了,于是,他们只好默许儿子的“解剖行为”。

可是,虽说天佑慢慢长大了,然而拆东西的习惯反倒有增无减。有时候,他会提了个塑料桶,跑到阳台上用锯条锯开;有时候,他会偷偷拆下电脑上的低音炮,拆不开就用榔头砸……

在天佑4岁生日的那天,他竟然把姑姑从外地寄给他的生日礼物——遥控警车给拆散了。当天佑爸爸忙完家务看到散落满地的小零件时,着实给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没多想就朝天佑的屁股打了过去,接着就是一顿教训,语气严肃又生硬地说:“以后再也别想要玩具了。”

天佑呢,“哇”地一声嗷嗷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了,就过去安慰小孙子,可是越安慰反倒哭得越厉害。

此时的天佑爸妈,无奈地对视了一眼,儿子的“老毛病”到底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