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18517800000013

第13章 家有超级“小霸王”——给不讲理的孩子把把脉(2)

下午许女士接儿子时,小家伙情绪还不错。可是进家后,脱下鞋了,又不愿换拖鞋,非要光脚踩地。想起早晨的事,许女士态度强硬地对他说:“回到家有两件事情必须做,一是换鞋,一是洗手。”

可是,文博呢?既不换鞋也不洗手,干脆坐在地上哭。许女士就试探着说:“我和奶奶都洗好手要吃饭了,不等你了。”话一说完,她们就吃她们的了。

小家伙哭了一会儿说:“不换鞋就洗手。”然后就要去洗手。许女士说:“不行,必须先换鞋再洗手。”他仍然不同意。

于是,许女士拿出文博爱吃的蛋糕,故意对他说:“这个蛋糕真好吃,我们要吃了。”小家伙看见了,有些着急,不过仍然不妥协,坚持不穿鞋。

这样又哭了一会儿,看着大人香喷喷地吃着,也没有人理他,文博又说:“我穿上一只鞋就洗手。”

许女士说:“好吧,先穿上一只。”只见,文博很快穿上一只鞋,另外那只依旧手里拿着,便向洗手间走去。边走边看着过道上的灯说:“走到第三个灯穿。”果然,走到第三个灯,另外那只鞋也穿上了。就这样,文博洗完手,吃了蛋糕。不哭了,情绪也变好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小文博和妈妈的“舌战”是不是让你也哭笑不得?你说朝东,他偏要朝西,你说向北,他偏要向南,总之,只要是他认准的事儿,你就是九头牛也休想将他拉回来!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么“轴”,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执拗的敏感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与家长合作,甚至是故意与家长作对。不过,孩子并不是真的要与父母作对,不换鞋、不洗手只是执拗期的一种本能排斥,是一种再非常不过的表现。这么看来,父母要想很好地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平”共处,就应该先了解孩子形成执拗敏感期的原因。

以故事中的文博为例,他的“不可理喻”完全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作祟”。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随着孩子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地发现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我”的强大和力量。

通常,孩子在2岁左右时在这一方面就有所体现,但是,到了3~4岁,才会进入执拗敏感期的爆发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成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喻”,但是,一旦他们的意愿被拒绝或是干涉,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极易变得急躁不安、大哭大闹,而家长也会常常被孩子的“反常”行为搞得气愤不已。

毫无疑问,孩子的表现遵循了自然法则的规律,而很多时候,很多父母的做法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这一规律。父母往往会一意孤行地对孩子采取讲道理、好言相劝的策略,甚至是用以硬碰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事实上,父母与孩子的这种“较劲”只会让孩子对换鞋、洗手这些事更加排斥,最终不仅孩子难受委屈,父母也会既无奈又气愤,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而且长此以往,也会使孩子的性格扭曲,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远。

换种方式爱孩子

虽说面对孩子成长的执拗,家长有时会头痛,有时甚至是束手无策、苦不堪言。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才不会使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呢?以下几点意见就值得借鉴。

1.家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每个孩子的执拗行为都各有不同,而要纠正他们的行为,就要做到“对症下药”。对于家长而言,就是先要转变自己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只要你掌握了孩子的执拗心理,做一些变通,就能找到“对付”孩子的妙招了。

2.少用规劝与命令式的口吻

孩子幼小的时候,由于没有主见,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父母往往非常依恋,甚至还有些许敬畏,这种时候,即便父母用命令式或是规劝式的口吻让他们做某些事,他们也会服从。然而,一旦孩子到了叛逆期,随着身心的成熟,他们会渐渐发觉,其实父母并非完全正确。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们会对家长强制性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进而出现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的局面。所以说,面对这一时期没有经验和认识不足的孩子,父母要少用规劝与命令式的口吻,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反抗,甚至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而是要坚定地相信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平和地接受和耐心地引导。事实上,随着孩子经验的增长,到一定时候,他们自然就不会那么“轴”了。

3.给孩子历练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不可能一辈子用自己的翅膀护佑孩子,而聪明的父母更知道最好的教子之道就是让孩子在经历某些事情后,通过反省,把握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学会成熟,而成熟与独立恰恰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4.多鼓励、少打击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有执拗行为时,便会马上预测出坏的结果,把孩子当作一个假想的坏人,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教育与防范。虽说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爱之切才忧之深”,但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本来没有的事反而被弄出个事来。这种时候,父母一定要用心去揣摩孩子的行为,并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多鼓励、少打击,这样孩子才能顺利而快乐地走过这段执拗敏感期。

总之,请家长记住这一点: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你的爱要如春雨般丝丝不断,润物于无声,即便再执拗的性格,也会在爱的感召下,发生转变。

行为23:拿着汽车穿外套——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定的秩序感

睿祺4岁生日的那天,外公送给他一辆功能先进的遥控汽车,原本对汽车就喜欢不已的睿祺看到这辆神奇的汽车更是爱不释手。

吃过生日餐,一家人计划带睿祺去游乐场玩。可是,当睿祺妈妈范女士让睿祺穿衣服的时候却遇到了“障碍”。

睿祺在门厅站了好半天,依然没有把外套穿上。平时一说出去玩,这个小家伙的动作还是蛮利索的呀。今天,又是怎么回事呢?

待范女士仔细一看,原来睿祺一直把遥控汽车拿在手上,袖口太小,汽车根本不能穿过去。

范女士只好对睿祺说:“你把汽车换到另一只手上再穿。”睿祺执意不肯,范女士又重复说了两句,小家伙反倒拒绝穿外套了。

范女士看他这么不讲道理,有些生气地说:“你又不乖了,外面很冷,快过来,把外套穿上。”

可能是范女士的烦躁让睿祺变得更加执拗,只见他眉头一皱,表情痛苦地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加理会地喊叫着。

看到如此不讲理的孩子,范女士蹲下身子,轻轻地摸了他的头,问道:“儿子,你是不是想拿着汽车穿衣服呢?”

睿祺诧异地看着范女士说:“嗯。”

范女士趁机试探着对睿祺说:“那让妈妈给你想个办法,好不好?我们先把汽车放在袖口处,你把胳膊伸进袖子,当你把手伸出袖口时,我保证,你肯定会拿到喜欢的汽车。”

睿祺看着妈妈,犹豫着将胳膊伸进袖子,果然碰到了汽车。就这样,一家人高兴地外出玩去了。

读懂孩子的行为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睿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孩子是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不可理喻”并非是什么反常行为,也并非是在“刁难”大人,要知道,孩子的很多行为仅仅是由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从出生到4岁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一旦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4岁以前养成,便会体现在其念小学、中学、大学的每一个阶段。

然而,一旦孩子的内心秩序遭到挑战或是破坏,他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甚至还会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抗争。就如故事中的睿祺一样,他之所以穿衣服也不愿意放下喜欢的小汽车,是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也许,那辆汽车离开他的手就会消失,或是被别人拿走。再比如,门铃响了,孩子想的是自己去开,如果这时是大人把门打开了,他们就会发脾气,甚至还有可能让客人出去,重新关门,重新按门铃,重新再开门。看看,如果父母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还会再怪怨孩子的蛮不讲理吗?

孩子与成人是不相同的,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希望孩子能够像我们一样理性思维、自我控制。6岁之前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之前,他们的大脑中就有一个特定的办事程序,而且坚持认为事情只能按照他们的设想发生,如果有人打破他的设想,他就会大哭大闹。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在开始的时候,是不安的,后来,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渐渐地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不讲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孩子的执拗敏感期通常是伴随着秩序敏感期而出现的原因所在。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总是偏执地认为孩子的不讲理是“任性”、是“胡闹”。

看到这里,聪明的家长早已明白,自由的爱和真正的理解才是缓解孩子执拗行为的“捷径”。就如睿祺的妈妈一样,当她意识到孩子正处于执拗敏感期的时候,巧妙地换了一种迂回的策略,并向孩子保证不会剥夺他的玩具,而这种转变,自然会让孩子欣然接受妈妈的建议。

换种方式爱孩子

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0~4岁的孩子建立秩序感呢?以下几种方法就值得借鉴。

1.让孩子生活在固定的地方

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除了孩子的卧室、游戏室外,客厅里也要有一片属于他的空间,而且每一个地方都要摆放一个柜子来放置孩子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不宜将玩具放在一个篮子里

事实上,你会发现孩子每次玩玩具只想玩其中的一两种。如果把玩具放在一个篮子里,每次玩的时候,孩子就得把它们全部倒出来,这样才能找到他想玩的。如果大人继续要求孩子玩完以后收拾好所有的玩具,而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不讲理”,因为在孩子看来,“我只玩了其中的一个”。所以,孩子的玩具一定要分类放置,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序的玩具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秩序感的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孩子选择、取放的自主能力以及养成一个好习惯。

3.为孩子预留收拾玩具的时间

无论是饭前还是外出前玩玩具,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进行下一个活动,而姑息孩子可以不收拾玩具或是干脆代劳,要知道,这样是无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能力,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拾。

4.鼓励孩子多动手收拾自己的东西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整理房间的物品,当孩子完成这一“任务”后,父母还要多给予恰当的鼓励。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是迫于时间紧张,就索性替代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毫无意义的。

总之,秩序感是生命的需要,也是影响孩子的终身品质。在孩子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并能用心接纳孩子在秩序感的种种表现,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和爱护。

行为24:孩子爱“顶牛”——帮助孩子度过第二“反抗期”

转眼间,宇帆已经6岁了,突然间好像长大了,独立了很多。现在的宇帆基本上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而且还可以自己睡觉。说起话来,更像个小大人似的,还经常把“爸爸妈妈,我爱你”“爷爷奶奶,干活不要太累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总之,就是把你哄得心里美滋滋的。

可是,在宇帆乖巧伶俐的另一面,却多了些逆反——“不好管了”。在爸爸妈妈眼里,一向很听话的宇帆,这一阵子却突然有些逆反,大人说什么,他偏不听。比如说,叫他吃饭,他会说:“你越叫我,我就越不吃。”你要是再哄他、劝他几句,他就装没听见,有时甚至还会跟没事人一样直接走开了。如果你不理他,他又会吃自己的,而且还会乖乖地过来哄你:“妈妈,我好好吃饭,好妈妈!”

对于宇帆的这些逆反反应,爸爸妈妈有时会故意装出非常生气的样子,但是很多时候大人越生气,宇帆越不害怕、不服软,反而小脾气更大了。

宇帆不仅在家里是个“爱顶牛”的小倔驴,自打进了幼儿园大班,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倔。幼儿园老师经常反映,在幼儿园里,他常和小朋友打架,根本不听老师的批评。老师越是教导他别做的事,他偏要做。后来,宇帆爸爸知道了,气得暴打了他一顿,但是宇帆也只是暂时收敛一下,没过多久就又故伎重演了。

“这孩子,还没上小学就管不住啦,该怎么办呢?”宇帆的妈妈更是一筹莫展。

读懂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6岁左右,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怎么不听话了?孩子怎么变了呀?是孩子不对,还是自己哪里教育得不好?……

其实,并非孩子不听话了,也不是孩子变了,而是因为他们进入了心理学上所说的“第二反抗期”。

在这一时期,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6岁以前,他们见了客人能热情招呼,可是到了6岁就变得不爱理人了,你越让他跟人打招呼,他就越低着头倔起来。而且到了这个年龄,有的孩子变得爱嚷嚷,“我知道”、“你别管”,要是大人来干预,他们就起急、发脾气。有的孩子爱顶嘴,开口闭口总是“就不”,把大人顶得直冒火,这就是常说的“6岁孩子爱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