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93

第93章 凭吊古人 教育弟子(2)

有这样一座宝山,大山的腹脏内满是黄金、白银、美玉和翡翠,当然,它的表层全是坚硬的巨石。宝山的经营者整日在开山凿石,为的是凿出花岗岩的石块好盖房子,好卖钱。五冬六夏,严寒酷暑,风雨雷霆,霜刀雪剑,他总是叮叮当当地在山上开呀,凿呀,但他只开凿大山的表面,对付坚硬的石头,从不知道开进大山的腹部去。也许他不知道大山的腹内有着丰富的宝藏,也许虽然知道,却不肯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大的代价。他想,反正石头也能卖钱,何必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开采黄金美玉呢?这真是个不可理喻的蠢牛、笨蛋!那些急功近利的诸侯国君们,难道还能比这个凿石汉更聪明些吗?

“孟子得宠于齐王”,这一传言像酵母似的在齐都酿成了酸甜苦辣,酿成了不少的矛盾、冲突、荣誉和灾难。

在部分弟子们看来,这个暑期对老师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老师应该因此而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了。

大约是踌躇满志之故吧,深秋一日,孟子带领众弟子出游数日,前往凭吊齐之古人管仲。

如今的孟子出游,确也很有气势,颇有声威,一列长长的队伍排得足有一里多长。最前边是一面彩旗高高飘扬,迎风猎猎,远远望去,像空中燃烧着的一团火焰,特别惹眼,令人注目。彩旗的左上角,用白绒线绣着一个大大的“孟”字,占去了彩旗的三分之一,旗帜是象征,是标志,标志着这支规模蛮大的队伍,是孟子游士集团。当时天下有许多这样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不同观点、不同学说、不同派别的游士集团,只是他们的规模、气派未必有孟子这么大。彩旗那鲜红的颜色,象征着撒播儒家思想的火种,让仁义之火燃遍华夏大地。彩旗后边是车乘,有装饰豪华的轿车,有敞篷的货车,轿车乘人,货车载货——行装、书籍、粮食、器具。这次是短暂的旅游,不是从甲国迁移到乙国去,所带物品有限,故而货车或空载,或乘人。轿车四马一乘,货车两马一驾,御者怀抱鞭杆坐于车辕之上,随着马匹的前行,车轮的滚动,频频点头鞠躬,恹恹思睡,颇有一番情趣和韵味。彩轿、货车一行数十乘,碾着雨后泥泞的车辙,弯弯曲曲,吱吱嘎嘎地前行。车乘的后边是随从弟子,多达数百人,一律头戴“章甫”冠,身着青色长衫,外加一套缝掖之衣,足登双底丝鞋。这一浩浩荡荡的游士队伍,招引了多少欣羡的目光,博得了多少人的啧啧称赞,引逗着多少孩子跟随着它跑了一程又一程。

如此气派,这般扬威,不仅社会上议论纷纷,孟门弟子也意见纷纭,不少人认为这样做似乎有些过分,彭更便是这种看法的代表。这次出游,彭更为夫子御车,路遥漫漫,师生间自然要谈天说地,以消磨时光,于是彭更趁机问道:“咱们师徒长期侨居国外,为谋道而频频转徙,夫子这样身后跟随着车辆数十乘,弟子数百人,转食于诸侯,不也太过分了吗?”

彭更之所问,出乎孟子的意料,这个问题他不曾考虑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总是这样,已经习以为常了,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过分。不仅如此,他有自己的理由和根据,稍加思索之后,便回答道:“倘不合乎道理,则一箪食不可收受于人;如果合乎道理,则舜受尧之天下亦不以为过分——汝以为过分了吗?”

是呀,关键是要合乎道理,孟子一古稀老人,整日在为天下的安定、社会的进步,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颠沛流离,奔走呼号,为什么就不可以排场一下呢?不是为了耀武扬威,也不是玩世不恭,而是在显示正义的存在,仁义的威力。

彭更说:“依弟子愚见,读书人不能长年累月的无事而食。”

孟子说:“社会犹似殿堂,由栋、梁、椽、门、窗、砖、瓦、石各部分组成,有专事生产者,有专事交换者。倘无交换者互通社会生产成果,交换各行业产品,以余盈而补不足,那么,农夫便会有余米难以出售,农妇便会有余帛无人购买,他们不能以自己生产之粮布换取生产工具和日用手工业品;同样,从事手工业生产之木匠车工亦无法以其劳动产品换取衣食之给,必饱尝冻馁之苦。难道能说专事交换的商人,不种五谷之工匠,他们都是在白吃饭吗?倘有一人,在家孝父母,出门敬尊长;并严守古圣先贤之道,以培养后代之学者,因其不种五谷,不植桑麻,故不得衣食,难道你认为这是公平的吗?你为何重工匠之人而轻仁义之士呢?”

彭更偷偷改换了话题,答非所问地说:“车工等匠人的劳动,目的在于求食,君子研究学问,推行王道,难道动机亦在求食吗?”

孟子说:“你为何要论动机呢?人有功于你,该给食者则给食。而且,你是看动机而与之食,还是视功绩而与之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