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34

第34章 春游峄山 秋察漷水(3)

修养的光辉榜样是古之圣君贤哲。孟轲要求学生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舜是人,我也是人,但舜是天下人学习的典范,名声传于后世,而我却仍不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难道不是值得忧愁的事吗?忧愁又怎么办呢?努力向舜学习就是了。

古之贤君圣哲,他们的作为虽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仁,他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因而都以天下为己任。例如,禹、稷处于政治清明时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称赞他们。颜回处于政治昏乱时代,居陋巷,箪食瓢饮,一般人都受不了那样苦难生活,颜回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轲说:“禹、稷和颜回虽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所行都是仁道。禹思天下有遭洪水淹没者,好似自己使他们淹没了一般;稷思天下有饥饿者,好像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倘禹、稷和颜回互换其位,颜回亦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稷亦会自得其乐,因其所行之道一也。”

前边是龟豚奇遇石,孟轲将滕更与季孙子叫到身边,命他二人分析这奇石的意趣、神韵和寓意,先各自领会,然后二人讨论,将讨论得出的统一意见讲给同学们听。孟门弟子不愧是天下英才,心窍个个较常人为多,两个人经过一番深思与低语,迅速拿出了满意的答案:龟居东海,豚住河边,鸿雁为它们传书,两个方得以相遇在峄山。素不相识的一对,一旦相逢,拥抱接吻,情绵意牵,相见恨晚。它在昭示人们,彼此相处,不可无情,不可无义。

同学们听了,欢呼雀跃起来,都为滕更和季孙子的出色回答高兴,而他们自身却面红耳赤,羞愧得低垂了头,显出无地自容的样子。原来十天前他们发生过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虽被孟老师制止了,并加以教诲,使其各自认错,但彼此间仍耿耿于怀。

是呀,龟豚乃兽中之蠢者,尚且如此知情重义,更何况是人呢?……

桥,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几乎人人见过桥,走过桥,知道它的作用和意义,而峄山之阳的片石桥,却别有一番景致,乃至天下独一无二。万丈峡谷之上,悬崖峭壁之间,一片石板凌空其上,故称片石桥。桥上烟笼雾罩,桥下云滚浪翻,阴森森,寒气逼人,人在桥上走,好似鱼在水中游。孟轲要弟子们学习桥的精神,任千人踏,万人踩,横越于激流和深沟险壑之上,让人们踏着到达理想的彼岸。

梯子的特点有二,一是陡,二是分磴分级,天梯除此则又突出了一个“高”字,不高何以能够攀上青天呢?峄山天梯九十九,非勇者则难以攀登而上。其实,求知、治学乃至整个人生,何尝不是在攀山,在登梯呢?怯懦之徒,懒惰之辈,只能望而兴叹,或半途而废,只有不畏劳苦,不惧崎岖和险峻的勇敢攀登者,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峰。孟轲带领弟子们登天梯,触景生情,便对弟子们进行这人生哲理的教育。

在孟轲的心目中,知识和学问几乎是万能的,因而,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者,便无往而不胜。此番登山,孟轲就曾把它比作东方砥柱石,天欲坠,赖以柱其间;比作天表石和插天石,壁立万仞,直插九天,镇邪压祟,鬼蜮生畏;比作裂天刃,无坚不摧,直刺青天,将蓝天削作两半……

峄山上有许多以“神仙”命名的奇石异洞和巨峰,如仙桃石、仙境幻峰、隐仙洞、聚仙桥、五老棚、玉皇洞、飞升台、甘露池、老君洞、静灵台、仙人棋迹、丹丸蜂等,孟轲均带弟子一游,并讲述它的来历和有关的奇妙故事。神仙的生活也许是美好的,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邪恶炎凉,无压榨盘剥,无尔虞我诈,无征战屠杀…他们饥有仙桃可食,渴有甘露可饮,寒有霓裳可衣,闷有玉箫可闻,广袖可观,行有鹤凤可御。众弟子群星拱月般地将孟老师围于聚仙桥中央,听他讲那神仙的生活,神仙的故事,听着听着,仿佛自己也都变成了神仙。然而这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聚会而难能成仙,还得回到冷酷的现实中来。孟轲自己不欲成仙,也不愿他的学生们成仙,他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改造悲苦的现实,措施是施行仁政,力量便是眼前这群弟子。他们匆匆步下聚仙桥,奔向祖龙洞。

游峄山者欲攀上峰顶,必先穿过这祖龙洞,这是上山的惟一通道。洞很窄很扁,经过者必须贴地爬行,不仅如此,全身着地以后还要屏息凝气,挤三挤,靠三靠,晃三晃,摇三摇,纵三纵,跃三跃,需肯屈尊匍匐,甘历万险者,方能从这巨石狭窄的夹缝中穿过。不过,一旦超脱了这巨石的钳制,便顿感乾坤朗朗,心胸荡荡,可一鼓作气地直上青天了。

今日游山,是孟轲的教学活动,他抓紧每一个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穿过了祖龙洞,同学们个个憋闷得要死,正张着嘴大口大口地喘息,并有的撕碎了衣服,划破了手脚和面皮,很是狼狈不堪,不少人已经在抱怨不该来此一游了。孟轲见状,让大家坐于洞侧一块蘑菇似的巨石上休息,就穿越祖龙洞一事讲起了艰苦环境对人的砥砺磨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