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33

第33章 春游峄山 秋察漷水(2)

回答得很准确。培养学生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是孟老师正在组织和将要组织的活动的主要目的,一个青年,只要有了这种博大胸怀,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泰山的特点是巍峨高大,峄山则是小巧别致,风光秀美,玲珑的奇石,深邃的岩洞,构成了峄山独特的风格,天下无匹。正因为它是积石而成,所以便孑然一身,突兀于天地之间,无牵连的兄弟姐妹,无绵延的子孙后裔。经过半天的跋涉,孟轲师徒绕至峄山前怀,抬头望去,它像一个昂然挺立的巨人,脚踏平川,仰面朝天,口吻日月,一身葱茏。师生们由峄阳攀登,遍山奇石异洞犹若漫天星斗,晶莹闪烁,顽皮逗趣,神韵无穷。一石一洞,一胜一景,无不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一则妙趣横生的故事。子孙石赐人多子多福,将军石敌邪祟、卫贤良。桃花洞内落英缤纷,一个花瓣一处石洞,庇护着青年男女们的纯真情爱;盘龙洞中洗耳泉,以此泉沐浴,人则耳聪眼明。

孟轲带弟子们在钟石下逗留多时,指点学生观其雄姿,诱导学生思其深义:它高悬于盘龙洞上,仿佛正在摇身轰鸣,振聋发聩,唤起人们的觉醒。什么是人世间唤起人们觉醒的洪钟呢?只有知识和学问,而掌握知识和学问的人,便是敲钟者。

雪花石遍体白皑皑,如冰似玉,不染一点杂质。每一个人都要努力修养自己,求仁,求义,向善,纯洁无瑕。石尚且能够凝脂丽质,霜掩雪埋一般,万灵之长的人类,为什么竟不能够呢?

甘泉洞内淌甘泉,躬身掬水入口,如糖似蜜,清凉透骨。伏下身去尽情地喝个够吧,解渴消暑,滋润心肺。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这更为宝贵的甘泉,这便是书籍和知识,也让我们伏下身去尽情地喝吧,它会给你勃勃生机和所向无敌的力量。

金龟钻天石像一只蹒跚钻上青天的金龟,它放眼望去,天地竟是如此之辽阔,无边无垠,迷迷茫茫,它真后悔当年在水底夸下的海口。人之读书,犹如金龟钻天,钻得愈高,视野愈广,心胸愈宽,反之,不登高山,则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则不知地之厚也。有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但他们却每每自暴自弃,这种人其实愚蠢得远不如一只钻天的金龟。

“何谓自暴自弃?”公孙丑问道。

孟老师解释说:“自暴者,不能与之谈出有价值的言论;自弃者,不能与之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破坏礼义,谓之自暴;自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谓之自弃。仁系人类最安适之住宅,义乃人类最正确之道路。舍弃最安适之住宅不居,最正确之道路不走,岂不比龟鳖之辈更蠢吗?这是多么可悲之举呀!”

守仓石昂然持戟,勇武赳赳,民以食为天,它守卫住仓内的稻粱黍稷,严防抢劫和偷盗。为了守护好这粮仓,它不避严寒酷暑,不畏雨雪风霜,精神实在可嘉,值得敬佩。但孟轲认为,守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守护住每个人自身的善性,不丧失其“仁义礼智”四德。天下俱为仁人君子,仓禀何需护守!

大通岩是高悬的宽阔石壁,相传这是孔子讲学的南杏坛,孔子曾在这里讲诵弦歌,传授礼乐诗书。孟轲将弟子们集于岩下,自己登上了石壁,效法着当年孔子杏坛讲学那样,给弟子们讲起了仁义之说,修养之学。

人们有句口头禅,叫做“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不单单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天下和整个人类的命运。修养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反身以诚。假使有一个人,他爱别人,可是别人并不亲近他,那他就要反身自问:“他为何对我如此冷漠,大约是我的仁爱还不够吧?”他欲管理别人,结果没有管理好,那他就要反身自问,“是否是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呢?”他有礼貌地对待别人,但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他就要反身自问:“大约自己的恭敬还不够吧?”——任何行为,如果未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自身的确是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归向于你。《诗》云:“与天意相配的周朝万岁呀,幸福都得自己寻求!”

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仁人君子。孟轲说,不仁者难道可与之议事吗?他们见别处有了灾难,或无动于衷,或趁火打劫,或投井下石;他们把足以导致亡国败家的荒淫暴虐当作乐事来追求。倘可与不仁者议事,何以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情呢?从前有个孺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泥脚。”孔子听了这个孩子的歌很受启发,他对弟子说:“你们听着,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泥脚,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人侮之;家必先有自取毁灭的因素,而后人毁之;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而后人伐之。《尚书?太甲》篇说:“天作的罪孽,犹可逃避,自作的罪孽,则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