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26

第26章 赴鲁游学 归里育才(5)

“司徒先生不答应收孟轲为徒,弟子便终生不起,直跪到死!”孟轲又来了他的拗劲。

“你认错人了。”佝偻丈人解释说,“老朽贱姓尹,名讳居牛,一生只会扑蝉,何以为师!莫非你要学捕蝉吗?”

“不,您就是司徒牛先生,子思门下的高足。轲虽不大,但绝对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孟轲跪述自己的家世,三岁丧父,慈母三迁,断机之喻,赴鲁游学,访寻司徒先生的经过……

当听说面前跪着的这位青年竟是鲁“三桓”之后时,司徒牛便已肃然起敬,待听完孟轲这番滔滔流水似的叙述,激动得热泪盈眶,承认自己便是司徒牛,答应收下孟轲这个弟子。

孟轲再拜而起,从篮子里拿出一只活着的大雁——这是他早已准备好的贽礼,表至死效忠之意,然后脱去褴褛的外衣,双手托着大雁,重新跪倒在司徒先生膝下,执拜师入门之礼。

师徒双双来到司徒先生家——三间茅舍,隐于深山密林之中,篱笆院墙,柴扉,院内饲有鸡鸭鹅,墙外是空地,种着五谷和瓜果菜蔬。司徒先生隐居于此,不与外界接触,无眷属,自食其力。除务农外,他还于夏秋两季林中捕蝉,制成中药,托人卖于城里药店。他虽生活并不富裕,却也不愁吃穿,倒也安闲自在。

孟轲在司徒先生家住了下来,先生捕蝉,弟子读书。司徒先生的教学,不同于学宫里的老师,不是先生讲,学生听,而是定期开列一些书目,让孟轲去城里借来阅读,他稍加点拨。孟轲有读不懂、领会不深的地方,提出来,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从此以后,孟轲便常来往于曲阜城与司徒先生隐居的山坳之间,但有一条,司徒牛的情况和孟轲拜司徒牛为师的消息,不得外泄,否则,司徒先生便赶孟轲下山。当然,聪明的孟轲变着法从颜崇义,公孙玺和雄健南那儿弄来了许多钱财资助老师,以使驼背老人生活得更富裕些,得以安度晚年。

由于雄将军鼎力相助,司徒先生所开列的书目,孟轲基本上可以在曲阜城借齐,毕竟“周礼尽在鲁矣”。

其中的《三坟》,这是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这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八索》,这是关于八卦最早的书;《九丘》,这是关于九州土地、风气的书;晋之《乘》,楚之《杌》……这是各国的史书;记物的《诗》,记岁的《时》,谈民利害的《行》,卜吉凶的《卜》,记先王世系的《世》,议知百官事业的《令》,治国之善语的《语》,记前世成败的《故志》,记五帝的《训典》;历代的史书,如《夏书》、《商书》、《周书》等;记九数之义的《数》,记夏之四时的《夏时》,记殷商阴阳的《乾坤》、《图》和《法》;另外,还有关于天文、历法、医药、农桑、工业、民歌、神话等文献资料的各种图书,以及这些书的各种不同版本……至于被称为《六经》或《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更是不在话下,孔子的著作不仅能读到所有的版本,还能够看到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及其手稿……

孟轲在司徒先生的指导下,于草棚茅舍整整攻读了三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孟轲多是曲肱而枕,伏案而眠。夏日酷热,他顾不得摇扇驱蚊蝇;冬季严寒,他顾不得生火取暖。常言道,好过的三伏,难熬的数九。每当数九寒天,孟轲冻得十指皲裂,殷殷血迹,常把书简染得斑斑点点,不用清水擦拭则无法归还。先生为他准备了一日三餐,常常是冷了又热,热了又凉,最终冻成一个冰疙瘩……

寒窗虽苦,但时光却流逝得很快,一眨眼工夫便是三年,在短暂而漫长的三年里,司徒先生与孟轲之间,仿佛正有一根导管通连着,知识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流淌,开始是汩汩滔滔,渐渐的,变得涓涓滴滴,到后来竟停滞不前,凝固了一般。

一天,司徒牛对孟轲亲切地说:“高足来此,已满三年。你天资睿智聪慧,又肯苦读,常常是废寝忘食,如今该读的书都已读完,恩师腹中所有,已被你掏得囊空如洗,继续留在这里,已属无益。人不能终生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请高足择日出山归国,一展雄才,不知意下如何。”

孟轲回想起司徒先生三年来的深情厚谊,不觉潸然泪下……

是呀,司徒先生古稀老人,躬身驼背,整日拖着疲惫的身体,艰难地耕耘、饲养、捕蝉;用心血灌溉他,哺育他成长;关照他的衣食起居,一日三餐,饭菜端至案边,使他得以饭来张口;夏日为他摇扇驱蚊逐蝇,冬天为他铺床烧炕,生火取暖……如此情同父母,恩胜再造,如今要分离了,孟轲怎么能不肝肠寸断!然而孟轲是个有理智的青年,他知道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人有聚则必有散。司徒先生说得对呀,人不能一辈子总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天下。他同意了老师的意见,强忍着离别之痛,抒泻了离别之情。

司徒老师杀鸡宰鹅,为孟轲饯行。

司徒老师要孟轲对天起誓,为司徒老师的隐居保密,永远不暴露彼此间的师生关系。

起誓,前者是启唇之易,后者则是剜心之痛,然而师命难违,孟轲还是立下了“永不暴露与司徒牛的师生关系”的铮铮誓言,故而《孟子》七篇中未记一字,给后世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许多麻烦。

在老师为弟子所设的饯别晚宴上,司徒牛问:“高足回国,将欲何为?”

孟轲回答说:“君子有三乐,而王(wàng)天下不在其中。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头无愧于天,俯首无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弟子归返乡里后,欲效法孔老夫子,兴学宫,办教育,以先知觉后知,广育天下之才,以行恩师与孔夫子之道!”

“好!高足真乃有识之士!”司徒牛拍案叫绝,“祝你事业有成!”

师生话别,深山野坳的茅屋草舍中,荧荧油灯彻夜不息。

第二天,风和日丽,当朝霞染红群山,一轮红日露出了娇羞的笑脸的时候,司徒牛站在高阜上,目送着孟轲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