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027

第27章 子思书院 孟子学堂(1)

【第六章】子思书院 孟子学堂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ó)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孟轲拜别恩师司徒牛下山,并未直接归返祖国,而是先往司马府辞行。三年鲁国游学,倘无雄司马的鼎力相助,绝不会有今日之收获与结局。别的且不说,单说借阅图书这一项,便全是雄司马的功劳,若不是看在雄将军的情面上,这鲁国的珍藏,哪里能借给一个普通的外乡人阅读。归国办教育,谈何容易!学堂谁建?经费何来?若无社会贤达的支持,“广育天下英才”,只能是痴心妄想。今日孟轲欲向雄司马开怀畅述,谈志向、谈理想、谈打算,征求他的意见,取得他的支持。

左司马府位于周公庙的东侧,整整占去了半条街。大门以外近里许,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玉阶高筑,阶下是两行持戟的卫士,阶上是一对雄踞的石狮,威武而雄壮,庄严而肃穆。朱漆大门洞开,出入者或衣冠楚楚,或峨冠博带,或顶盔贯甲。生人临门,盘查严谨,犹如眼中难以揉进一粒砂子。孟轲虽称不上是这里的常客,但毕竟来过数次,卫士们对他并不陌生,有的扬扬手,有的抱抱拳,有的亲切地称呼他“孟公子”、“孟少爷”。孟轲步入朱漆大门,穿大堂,过二堂,在管家的延引下来到后花园的颐和斋。正在赏花观鱼的雄健南见孟轲光临,哈哈地笑着迎下水榭,牵着孟轲的手,步步登高,拾级而上。

这雄府的后花园十分考究,假山真水,茂林修竹,奇花异卉,珍禽稀兽,歌榭舞台,回廊曲坊,青松翠柏,红花绿柳,深丛幽径……然而,孟轲此时却无心赏景,仿佛这一切并不存在,随雄司马匆匆进入斋内。这颐和斋是雄将军修身养性的地方,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整个建筑全在水上,山光湖色相映成趣,人居斋内如置身仙境之中,令人清心寡欲,宠辱皆忘。斋内则更是雕梁画栋,赏不尽的古玩珠宝,琳琅满目,举堂生辉。

“贤侄多日未临寒舍,想必学习繁忙,学业亦大有长进。”像往常一样,为了表示热情好客和对孟轲的宠爱器重,雄健南总是先开言搭话。

孟轲欠身施礼,温文尔雅地说:“三年来多蒙伯父错爱相助,孟轲方得以学有所成。如今,学期已满,奉师命归国一展抱负,今日是特意来向伯父告别辞行,且聆听教诲的。伯父恩重如山,容晚生后报。”

雄健南闻听,手捋斑白髭须,哈哈地笑着说:“哎,自家叔侄,何谈什么恩与报。贤侄学业有成,即将归国一展雄才,真乃可喜可贺呀!今天伯父盛设午宴,一为贤侄贺喜,二为贤侄饯别。”

雄健南说着便吩咐管家准备午宴去了。

孟轲起身,再施一礼,说道:“三年来伯父的教诲与资助,孟轲已觉不安,深恩未报,怎敢又来叨扰……”

“贤侄总是过于客气,这岂不显得你我相距甚远吗?再这样下去,伯父我可就要生气了。”雄健南说着,畅怀大笑起来,笑了一阵之后问道:“此番贤侄归国,不知将如何一展雄才大略?”

孟轲毫不含糊地回答说:“办学堂,兴教育,广育天下英才!”

“噢!……”雄健南不觉一愣,但很快便镇静了下来,“不知贤侄为何要选此道路,能将其中的道理讲与伯父一听吗?”

“正欲聆听伯父教诲呢。”孟轲说,“在晚生看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之三乐者,何也?”孟轲的第一句话便抓住了雄健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