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51

第151章 昼邑三日 石丘之辩(2)

雨脚如麻,雨帘垂空,孟子师徒一行数十乘出了临淄南门,车轮磨着车轴,吱吱嘎嘎地响着,其声悲凉,似锯锯心,笨重的车轮在泥泞的土路上碾下了深深的辙印,伸向远方。城楼上伫立着一位中年汉子,他心痛隐隐,泪眼,举手劳劳,直待孟子师徒在雨幕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仍呆呆地站立着,傻傻地挥着手。这位闷声不响送行的中年汉子不是别人,正是齐宣王。

孟子师徒出了临淄向西南进发。因细雨,道路泥泞,前进十分艰难,且有不少路段被洪水冲垮,车辆无法通行,只好绕道前进,因而天黑之前未能赶到预定的宿营地,直到酉牌时分,仍在前不够村、后不着店的旷野里转悠,人困马乏,实在是难以支撑,只好来到一片柳树林里栖身。

天有不测之风云。谁也不会料到,时令已过寒露,还会再有这么多的雨水。那天就像漏了似的,面汤雨唰唰下了三天三夜,仍毫无倦意。幸亏有这许多马车,人可以挤进去,躲避风雨,马却无遮无掩的在雨地里挨淋,冻得瑟缩战抖,咴儿咴儿嘶鸣。饥不择食,困不择宿,大家疲劳过度,胡乱啃了点干粮,不顾秋雨夜寒,紧紧地挤在一起,相依相偎而眠,瞬间便鼾声若雷了。孟子没有入睡,一则他年岁高,睡眠少,二则他一直乘车,无跋涉之苦。大约过了亥时,忽听有杂乱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孟子忙推醒身边的公孙丑。大凡习过武的,睡觉多很警醒,哪怕在疲惫不堪之后。公孙丑于蒙眬中听到了脚步声,料定正有贼人袭来,一个高跳出马车,同时高呼:“诸位快起,我等已被贼人包围!”

同学们闻声纷纷下了马车,严阵以待。说话间贼人呐喊着拥上前来,高喊要“留下孟轲的人头”。雨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贼人的阵势和模样,凭感觉知道来贼甚众,气势汹汹。为了寻找孟子,贼人点起了火把,火光中见贼众俱都以黑纱蒙面,窜来蹦去,形似鬼蜮。火把愈点愈多,渐渐的照得柳树林亮如白昼。有的贼人认识公孙丑,他们推测,公孙丑所护,必为孟子乘坐的车辆,于是一声呼啸,贼人们高举兵刃火把一拥而上,包围了公孙丑,直取车中的孟子。孟子门下虽有公孙丑、陈代等一班智勇过人、武艺超群的弟子,但毕竟为数寥寥,更多的则是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且多已老气横秋。公孙丑等虽勇,无奈寡不敌众,好虎难斗一群狼,战了约有半个时辰,便感招架不住。正当他们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火光中从柳树丛里杀出来五个彪形大汉。这五个大汉人人身高丈二,个个虎背熊腰,俱都以黄纱蒙面。孟子见状,不禁暗中叫苦:吾命休矣,吾道穷矣!……五个大汉手挺枪刀剑戟,呐喊着冲杀过来,直戳那面蒙黑纱的歹徒泼贼。公孙丑心中纳闷,不知这是哪路好汉,竟来得这样及时,真乃雪中送炭呀!情形危急,战斗激烈,他来不及多想,只抱拳拱手,无限深情地说了一句:“谢好汉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了这五个大汉相助,公孙丑与陈代等顿感精神振奋,力气倍增,左冲右突,一招一式,无不得心应手。五个大汉犹若虎下山,龙入水,狼闯羊群,这一场厮杀呀,好不激烈壮观,好不痛快淋漓,只杀得秋雨停住,乌云四散;只杀得贼尸纵横,贼兵溃逃;直杀到天光大亮,俘获贼卒,擒拿贼首。

当一场激战大获全胜的时候,却发现孟子师徒,人马车辆全不见了——激战厮杀中,大家忘了顾及这些,于是急忙寻找。

原来当公孙丑与陈代等迎战贼众的时候,万章想,大家留在这里毫无裨益,只能碍手碍脚,做无谓的牺牲,于是征得夫子同意,趁混乱之机,组织同学们,护卫着夫子悄声遁逃了。

这伙欲结果孟子性命的强贼是谁家的兵将呢?是王的家丁部卒。自苟矢弗如死后,碧玉小姐虽说并不守闺阁戒律,整日招蜂引蝶,不断的露沾雨润,但总不那么随心所欲,不能再与苟矢弗如纵云播雨,因而便整日闹着要其父杀死孟轲,为苟矢弗如报仇雪恨。王有盖邑“三里沟”、“五里桥”的把柄拽在孟子师徒手中,笑脸相迎尚且怕有所得罪,何敢妄动杀机!杀死天下大贤,难道万民百姓能够饶恕他吗?小不忍则乱大谋,只好暂且咽下这口窝囊气,慢慢等待时机。时机终于被他等来了,孟子欲离齐归邹,王便策划了这个暗杀阴谋,其目的固然是在为女儿女婿报仇,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他自己,他怕孟子归国著书,将其丑恶行径写进书里,留骂名于千古。

这是孟子所万万没有料到的。听说孟子欲离开齐国,王曾多次到稷下挽留,并欲设宴为他们师生饯行。昨天当孟子师徒启程动身的时候,王眼含热泪,冒雨一直将他们送出了临淄南门,依依话别,难分难舍。在这温情脉脉的背后,竟是血淋淋的魔爪和明晃晃的屠刀,人呀,真是个神秘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