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52

第152章 昼邑三日 石丘之辩(3)

出乎孟子意料的何止一个王!在那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冲出柳树丛的以黄纱蒙面的五个彪形大汉不是别人,而是匡章带领他的四员骁勇猛将。伐燕归来,匡章深知自己在燕的暴行违背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因而无颜去见孟子。孟子对他的鄙视与冷遇,他有明显的察觉;孟子离齐前曾一一去拜别老友,惟独不登他的门,他自然十分清楚,但匡章却并不因此而憎恨孟子。他了解孟子的思想和为人,掌握孟子疾恶如仇的品性,孟子的做法虽有些过分,但匡章能够谅解,并因此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不久,有知底细者报告了匡章一个秘密——王欲暗害孟子。匡章虽一时难辨真伪,但却开始注意孟子的安危,派心腹暗中保护孟子。匡章派人打入右师府,终于探听到了王的密谋。孟子师徒今日启程上路,匡章带领四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冒雨出城,暗中保卫孟子安全离齐。深秋雨夜,寒彻肌骨,匡章一行四人潜于柳树丛中,任冰冷的雨水浇灌得落汤鸡一般。匡章虽知王欲派歹徒杀孟子于归途,但未料到竟会下手这样早,来人竟会这样多。四人一直在柳树丛中观察动静与战况,匡章想,公孙丑与陈代的武功超凡越圣,即使有贼人袭来,他们也足以抵挡,不到十万分危急,自己便不出场,因为孟子讨厌自己,见了面必将十分尴尬难堪。然而眼看柳树丛外的这场厮杀太残酷了,公孙丑、陈代等寡不敌众,力不能及,眼看就要做贼人刀下之鬼了,迫在眉睫之际,匡章只好指挥他的将领们挺身而出。之所以要面蒙黄纱,一为了区别于贼人,三股势力混战,免得误伤;二为了不暴露身份,原打算杀退贼人后扬长而去,于暗中保护孟子师徒前进,不然的话,他将会高喊一声:“公孙丑莫慌,匡章来也!”可是二场激战,将贼人杀得七零八落之后,他们却无法脱身,公孙丑、陈代等孟门弟子一齐跪倒在地,苦苦哀告:“好汉爷请留下姓名,今生不死,容当后报!”于是才有了匡章与孟子这场肝胆相煎似的会见。

公孙丑、陈代、匡章等打扫完战场之后,四处寻找夫子和同学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条小溪畔发现了这伙狼狈不堪的惊弓之鸟,他们正热锅上蚂蚁似的焦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涸辙之鲋盼水似的盼望着公孙丑等归来,他们预感到这一场恶战定然是凶多吉少,今生能否再相逢都是问题。

匡章等五员将领隐于密林中,由公孙丑与陈代等先来向孟子回报。他们登上河堤高处,公孙丑向夫子与同学们聚集的地方挥手呼喊:“夫子,我等归来也!……”然后大步流星地奔去。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颇有凯旋归来的威武雄姿。见此情形,孟子倒反吃了一惊,踉踉跄跄地迎上前去,抓住了公孙丑的双肩问道:“快说,贼众现在何处?”

公孙丑回答道:“早被我等杀得尸横柳林,血染黄沙,尽皆覆没了!”

孟子惊诧地说:“强贼数倍于我,尔等何以会有这般的神威,莫非是天助我吗?……”

公孙丑一向毛毛躁躁,今日却变得异乎寻常的稳重大方,他微微一笑说:“常言道:吉人自有天相。不过,今日鼎力助我,全歼泼贼者,非天也……”

“非天而谁?”孟子打断了公孙丑的话,这种情形在他的一生中是罕见的。

夫子既问,公孙丑便如实地讲了一遍,包括王为什么要下毒手加害孟子,匡章怎样率四员猛将暗中保护夫子,如何在柳树丛中淋了半夜,不用说,那柳树林中大战强贼的壮观场面讲得最为绘声绘色。孟子听了公孙丑的讲述,脑袋嗡的一声胀大若斗,顿觉眼前直冒金星,天眩地转,身体站立不稳。他极力压抑着突然袭来的狂涛巨澜,镇静着自己的情绪,争取不一头栽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他暴发似地问公孙丑:“匡将军现在何处?”

公孙丑用手一指柳树林,答道:“正于柳林中休息呢。”

“还不快带领为师去拜见救命恩人!”孟子抓起公孙丑的手臂便走。

“匡将军,夫子有请!……”公孙丑双手做成一个喇叭,向着柳林高呼。

匡章应声带领四员赳赳武将虎步生风地奔孟子师徒而来,还押着一群耳断头低的俘虏。

匡章来到孟子面前,双手抱拳,拜倒在地,说道:“负疚之人向孟老夫子请罪!”

孟子战抖着双手将匡章扶起,边扶边说道:“匡将军杀退贼众,救我师生性命,何罪之有!”

匡章语重心长地说:“章之罪不在夫子,而在燕国百姓……”

匡章一语出口,孟子打了一个寒战,绊了一个趔趄,脸刷地一下变成了红布,红到耳根脖后。

匡章本来是一片至诚、肺腑之言,孟子却觉得这话像无数巴掌扇在自己的脸上,火辣辣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