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04

第104章 宣王求教 孟子论政(3)

不管怎样,孟子绝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他耐心地给齐宣王解释说:“王欲构造殿堂,必命工师去寻大木。工师寻得大木,王则必喜,以为能胜此任。倘工匠将木料锯短砍小,王则必怒,以为不胜其任。由此可见,技术人才必不可缺。这些人自幼学习某一种专业,学成后便在社会上运用实行,而大王却迫使他们舍其所学,改弦易辙地服从自己,这难道能行得通吗?

“倘有人获一璞玉,虽其价值连城,不经雕琢,则只能是顽石一块,于是请玉工至家,强迫其按照自己的意图雕琢,结果因主人不懂雕琢之技而美玉被毁。

“如今大王治理国家,强令舍其所学,服从自己的意志,这同玉工雕玉有何不同呢?”

孟子与人谈话,很少就事论事,总要形象取譬,委婉地谈出许多具有普遍意义和富有哲理性的道理来。

齐宣王不是那鲁钝之辈,他听出了孟子这是在拒绝他,而且拒绝得有根据,有道理,令你无法再求。

齐宣王因此对孟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像一双明亮的眼睛,揉不进半粒沙子。他像一块从陡峭的高山上滚下来的巨石,不折,不弯,奔向既定的方向,永不回头,不仅不知困倦与疲惫,而且速度愈来愈快,冲力愈来愈大。

齐宣王堪称圣明之君,他有着异乎寻常的胸怀与大度,他似乎意识到,世间的一切,目的是第一位的,实现目的的方针、策略、方法、手段、渠道、步骤则不必计较,尽可以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常言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既然孟子欲行仁政,何必硬拉着他行霸道呢?他行他的仁政,我行我的霸道,“道不同,不相与谋”的说法未必正确,或者干脆是错误的,我就是要与不同道的孟子“相与谋”。我要频繁与孟子接触,虚心向其讨教,好比对待食物,凡自己需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育的便摄取,储存,消化,吸收,反之则听之任之,默然置之,不接受也就是了,何必整日争论不休呢?方针确立之后,齐宣王便频频召孟子入宫,尊之为长,奉之为师,促膝交谈,聆听教训,对几斟酌,开怀畅饮。不仅如此,齐宣王还时常屈尊拜访孟子,而且每往必携带贵重的贽礼。

人都愿受人尊敬,都喜欢听奉承的溢言美词,大约圣贤也不能例外,于是宣王每有请教,孟子则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齐宣王是大国之君,孟子所谈自然很有针对性,多是为君之道,为政之道。

概括孟子的谈话,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尊民,重民,爱民。

一次孟子问齐宣王:“陛下认为,何为诸侯之宝?”

齐宣王被问得面红耳赤,讷讷半天,无言以对,最后应付似的勉强答道:“珍珠美玉,乃诸侯之宝也……”

齐宣王自知这个回答很没有把握,答完之后羞愧地低垂了头,等待着孟子的评论。

孟子听了,感到好笑。为君者总是贪婪成性,然而齐宣王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芝麻,看不见远处的西瓜。

齐宣王的答卷很糟糕,孟子只能给他画个“0”分。孟子告诉他:“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以珍珠美玉为宝者,殃祸必及其身。”

在诸侯的这三件宝贝中,“人民”是第一位的,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诸侯的政事之一是“制民之产”,保证百姓有足够的土地耕种,使耕者有其田,具体措施便是实行井田制。诸侯的整个政事是造福于民,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居于社会的中心和主宰地位,他们的生活富庶了、安定了,则必诚心地拥护和爱戴国君,这样上下同心,君臣一致,君民一致,国家则必然强大,社会则必然长治久安。

齐宣王与孟子对几而饮,三杯下肚,心跳加剧,面飞红霞,周身的神经犹如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全都兴奋起来了。孟子乘着酒兴问齐宣王:“一国之内,何为贵?”

齐宣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君为贵。”

齐宣王回答得很坚决,很肯定。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准确无误,这一回孟夫子可该给他个满分了,哪知孟子口中正咀嚼着一块鱼肉,摇摇头,摆摆手,笑了笑。

齐宣王被孟子笑愣了,不无惊奇地问道:“怎么,又错了吗?”

孟子口中的鱼肉咽于腹内,说道:“又错了。”

齐宣王不解地问:“依夫子高见,一国之内,何为贵?”

孟子停止了饮食,严肃地答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一个人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水旱灾害依旧,那就改立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