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183200000102

第102章 宣王求教 孟子论政(1)

【第二十一章】宣王求教 孟子论政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孟子?梁惠王下》

如今的齐宣王,仿佛四肢都系上了绳索,田婴在拉他,孟子在扯他,王在挣他,各派政治势力都在拽他,争取他为己所用。眼下他像一只蜘蛛,稳坐于蛛网的中间,随风摇摆,倒也十分逍遥自在,因为那张网四面八方的拉力、张力基本上是一致的、平衡的。迟早有一天,一方的(gēng)丝放松,拉断,它必将偏于一方。或者吹来一阵狂风,整个蛛网被撕碎,它坠落于地,为蛇蝎鸟虫所食。

田婴的两次讽谏——操琴奏《大武》和苑囿观兽斗,对齐宣王的教育、感召很大、很强烈,特别是那个兽斗的惨毒场面,一堆堆尸骨,一摊摊血肉,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兔子可能是善良的,花鹿也许是仁慈的,但它们却只能做猎狗和豺狼的口中肉,腹中食,填塞强者的辘辘饥肠。只有狮子最伟大,它雄壮勇猛,能食虎豹。孟子说“仁者无敌”,血淋淋的事实证明:强者无敌。因此齐宣王决心做雄狮,做不了雄狮就做虎豹,反正不能做花鹿与兔子。

齐宣王自然不会像孟子那样想到人类与禽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有理智、有善性,丧失了的善性还会再寻找回来。

然而,人毕竟比禽兽复杂得多,齐宣王虽然决心做雄狮,做虎豹,但他却读过历史,知道尧、舜、禹、汤,了解文、武、周公,倘说儒家思想毫无道理,惟强者能取天下,前边这些历史人物则无法理解,这些时代的历史则无法解释。倘说儒家迂腐不合于世,那么,孔子宰中都,为什么会“行之一年,四方则焉”呢?夹谷会盟,孔子为什么能不战而收复失地,令齐之君相狼狈不堪,见笑于天下呢?孔子在鲁为大司寇,代行相事,执掌国政,齐之君相景公与黎为何竟会如此惊慌失措呢?特别是孟子来齐后,与宣王频频接触,孟子又能言善辩,经过这个暑期的雪宫相处,齐宣王的体内已经生成了许多儒家思想的细胞,他的血管里已经在流淌着某些仁政的血液。

不仅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人类社会也是复杂的,一个国家的当政集团更是复杂的。

虽说富国强兵,对外侵伐扩张,称霸诸侯做雄狮和虎豹,不做花鹿和兔子,这个基本观点和国策田婴与齐宣王是一致的,但田婴武断专权,擅杀稷下先生,逼走了忠勇双全的国之栋梁之臣子,却令宣王怏怏不快。宣王自雪宫归临淄后,田婴提也不提,报也不报,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这么一回事,似乎他就是国君,他有生杀予夺之大权,他可以主宰这个国家的命运。如此一来,他眼里哪里还有国君,他心中哪里还有齐宣王,齐宣王又不是那庸碌之辈,他有自己的抱负,他要干一番齐桓、晋文那样的事业,他不甘作那受人摆布的傀儡,于是他便不能不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田婴操琴和兽斗这两次讽谏,宣王似乎清楚地意识到,这两次讽谏,田婴不是在劝谏自己学雄狮,做武王,统一天下,而是在向自己炫耀、示威,表明他的心迹,暴露了他的隐私和野心。

齐宣王想,诚如无盐君所言,王确有些小人之为,他气量小,见识短,喜言人恶,好拨弄是非,对这样的人不能器重,不能大用,但他对自己毕竟是忠诚的,不然的话,怎么会顶酷暑,冒炎热,千里迢迢地赶往雪宫去报告田婴杀稷下先生,逼走了子的噩耗呢?这可是冒着身家性命的风险啊,若让田婴知晓,岂能容他,回想起来,前一个时期自己对他太冷漠了,特别是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雪宫以后,自己的态度竟是那么冷淡,不仅毫无奖赏与款待,竟连一句褒奖之辞也没有。

孟子的观点、见解、他的仁政学说也许是不适时宜的,但他确是绝对可靠的。宣王想,孟子对我绝无坏心恶意,更无觊觎权柄之野心,这是个值得敬仰和信赖的贤者、老者,今后凡逢疑难问题,国之大事,要多向孟老夫子讨教,多与之协商。